嫁老外不归就是不孝?逆袭就是对父辈的背叛

侯虹斌
文|侯虹斌

「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
独生女留学嫁老外不归,卖房供其留学的父母崩溃,大概是这几天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了,有人称“巨婴父母”,有人说“女儿不孝”。
这大概是《小别离》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后,新旧价值观的撕裂与对立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吧。
张先生(化名)家在深圳,已退休,今年61岁,妻子朱女士今年60岁。十年前,女儿张小姐差了点没考上名牌大学,决定留学,张先生夫妇便卖了110平方米换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反正从三口之家到二人世界,女儿出国后两口子住也够了。”女儿也如愿考上了美国的大学。
不过,张小姐的国外留学是自费的,每年大约花费30万元。一家人一直通过电话与网络保持着联系。2015年年底,朱女士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在电话中告诉她,她要留在国外工作,并且要和外国男友结婚。张先生大怒,坚决不同意女儿同外国男友结婚,并且研究生毕业后要回到中国工作,否则就要和女儿断绝关系。
张先生认为:“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你说让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这里扯得上孝与不孝吗?张先生朱女士是五十多六十岁的一对夫妻,身体健康,生龙活虎;虽然不算非常富裕,也衣食无忧,又有房子。况且,女儿也表示过欢迎他们去美国啊;她并没有表明不愿意尽赡养的义务。张先生担忧的“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这是他与妻子的问题,不是女儿的问题。

我知道,很多人也会反诘:女儿在18岁成年以后,花了父母很多钱去留学啊;难道不应该听从父母对她的命运的安排吗?拿人家手短,就应该听话啊。
一般来说,除了极少数非常贫困的家庭以外,中年的父母总比18岁时还未来得及步入社会的孩子要有钱许多,在中国的文化情境当中,基本上都是自愿资助子女上大学的。你们想想,你们自己做到了把父母供你们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还给父母了吗?同样道理,在一些有条件的家庭里,送子女出国留学,由父母供养,也算不上很过分。
假如真的对花钱送女儿出国读书这件事耿耿于怀,张先生也可以跟女儿蹉商一下,合适的时候分期返还,也当作父母老了之后的赡养费,提高父母在国内的生活质量。这样或许更好。
但无论是否讨回这笔钱,女儿的生活,父母真的管不着。
问题的核心在于,张先生夫妇并没有很缺钱,也不是在乎钱,而是希望已在美国独自生活了十年的女儿,在与美国人结婚之后,离开丈夫、离开美国,回到他们身边,按照他们的安排与生活方式来过。这可能吗?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惟有对孩子的爱指向别离。真正对孩子的爱,是让他更好的独立,在离开父母以后,生活得更好。

女儿与父母的人生选择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不要说张小姐,就算仍然留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最终也没有多少人走向父母安排的人生道路。
为什么电视剧《小别离》曾火爆一时?就是因为它围绕中国式亲子关系,直击“留学生热潮”等热门话题,让太多人心有戚戚。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52.37万人,较2014年增加了6.39万人,增长了13.9%。如果算上以其他方式出国的人数,那么这个数量更是惊人了。
早就有“空巢老人”这种说法。由于中国的城乡差异与城市发展严重不均衡,子女离开父母,去另外一座城市工作与生活几乎就是大概率事件;就算在同一座城市,也往往分住在不同区域,不到带孩子的时候,已经很少生活在一起了。只不过,现在的距离,可能不仅是另一座城市,还是另一个国家,隔着一万里,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不便探访,亦难以长住。
在这种现实下,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得不与子女终身分开。从情感上来说,接受这个事实不容易;但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这又难以避免。
人往高处走。中国的社会发展是如此之迅猛,以至于一些家庭在两三代人之内,就完成了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再从中国的大城市迁往世界各地这一原本应该很漫长的迁徒历程。每一次的迁徒,每一次的逆袭,都是对父辈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背叛;然而这种对既往生活经验的反叛,正是为了给下一代奠定更好的基础。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
在“前喻文化”中,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米德在文章中如是总结道,“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
问题的复杂在于,中国的现实是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后喻时代并存;甚至,它们也不完全是以年龄来区分。有年岁不小但是能接受新事物的,也有年纪轻轻思想却停留在大清国的;这就是社会发展过快的后果:旧的标签还没来得及撕掉,新的标签又贴上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怕就怕在,同一个家庭里,每个人秉承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在不同的阶段也动用不同的逻辑。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在子女求学时,动用的是“后喻性”的思维,送他们留学,希望子女们比自己有文化有出息;但在子女长大后,又用“孝道”来要胁子女的人生,试图让已跨出来的女儿倒退回来,这是一种倒退的“前喻性”文化观。这种逻辑不能自洽的人生,孩子们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
这也不仅是长辈的问题。有一些人,年轻时安心地啃老,躺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或者让父母倾家荡产帮其买房,把这种没有能力与父母分离,美名其曰“孝”,这是“前喻时代”的伦理观;但一旦父母逼婚,父母对其有要求,又重提个人自由,这又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哪能便宜两头占?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的家庭,也是倒了大霉。
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应有清晰的边界。即便是父母,你顶多也只能要求孩子跟你算清账,但不能试图改变他的人生。
所谓的“空巢老人”,这个词我特别不喜欢。现代社会里,七十岁也未必算老,认为必须子孙满堂、跟父母同住,占了整个窝才算美满的想法,实际上是扼杀了很多中老年人的自由生活。他们不想给子女们当免费保姆,他们不想整天照顾孙子孙女,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哪怕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也好。
而且,你们见过雏鸟的毛长全了、能飞了之后,还再赖在父母的巢里不走的吗?不,大鸟们会一脚踢走它们,让它们自己去捕食。“空巢”才是正确的。如果身为父母,你觉得孩子离开了,你的人生就没意思了,就过不下去了,那是你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放手吧,当孩子已经飞远了,飞到更广阔的天空的时候,你忍心让他重新回到井里吗?
——end

微信公号:侯虹斌
ID:guifangbiji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