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如果要说阶级固化,我们终于可以进入优雅年代

正和岛

关注

文|正和岛

前期由于房价的火热,带热了一个词——“阶层固化”。大家都在感叹: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总有5%的穷人可以突围而出。而且,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开放,每个普通人都拥有改变自己阶级的可能性。上升不过是一种选择。

作  者 | 卢璐

来  源 | 卢璐说(ID:lulu_blog)

近一年来,伴随着房价的火箭式的上升,阶级固化,社会分层,深得人心。人人自危,恐慌不断,焦虑不已。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扯着孩子们狂奔,唯恐是被挤出局来的倒霉蛋。

“阶级固化”,让人害怕的证据,就是“马太效应”。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参照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从而提出了“马太效应”,用来概括:“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强者会剥削尽弱者所有的资源。”的社会心理现象。

可是“马太效应”本身很有局限性,并不是能解释所有的问题的真理。

例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都是强盛一时。按照“马太效应”,古希腊的公民,古罗马的奴隶主等统治阶级,他们拥有在高度文明中,集中起来的权利,金钱,资源,格局,本来应该强者越强,千秋万统,可是为什么最终都衰弱了,分解,瓦崩了?

再例如,荣国府,宁国府,曹家的江宁织,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根据麦肯锡的调查表明,全球家族企业的寿命平均只有24岁,只有不到5%的家族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以上。

这一次“马太效应”又该如何解释,为什么那些从小就被富养,有富人格局的富N代,大多都被成了风花雪月的贾宝玉?

这是因为马太效应只适用于在一定环境下,事物短期内变化。在客观世界里,每个事物都有从生到死,从鼎盛到衰亡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才是永恒的无法抗拒的真理。

在真正讨论阶级固化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说说阶级。

阶级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可是今天的阶级和过去几千年,唐宋明清,波旁,维多利亚,叶卡捷琳娜等任何时代的阶级是不同的。因为在过去和今天中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世界经历了颠覆一切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建在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断头台,斩首了路易十六国王和玛丽王后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大贵族。据说因为砍人太多,协和广场在一段时间,血腥恶臭,人人绕行。

虽然在现代法语中,“Sang bleu”(蓝色的血),依然是贵族的代称。而革命者们用血溅当场来破灭了贵族神话。人类社会以血缘为标准的阶级制度,在协和广场被一刀见血的终结。

社会上层阶级重新洗牌,从世袭贵族变成工商企业主(Bourgeoise)。从此决定一个人能够进身上流社会的标准,从血缘和姓氏,变成了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数目。

这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没有人能够改变自己的血缘,认贼作父的一般都下场凄惨。赚很多钱虽然不容易,但至少是客观的,总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拿着过去封建社会中,几乎没有变化可能性的阶级固化,来解释今天有上升可能性的阶级,“阶级固化”其实是个伪命题。

人类社会几千年,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开放,每个平民都拥有改变自己阶级的可能性。

资产阶级大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另一个巨大的变革,就是教育。

我指得的不是针对个别人的精英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普及教育。从扫除文盲,到普及高等教育,全社会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慢慢提高。是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意愿,而不是根据别人的想法和安排,人云亦云的活着。

有一次,我有国内朋友来法国旅行。正碰到秋季的葡萄酒展览会,我们就一起去了。朋友和一个卖酒的人,热火朝天地的聊了一个多小时的世界经济格局。真的觉得相逢恨晚,英雄所见略同。

朋友问:“你是这个酒庄的继承人吧?”

那个人摇摇头说:“不是,我是个农民工,老板今天没来。”

朋友非常惊讶:“ 怎么可能是农民工?你至少也是销售经理吧?”

那个人说:“我们酒庄不大,从种葡萄,收葡萄,酿酒,装箱,销售,我什么都干。不过我硕士论文写的是《二十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这次我和朋友一起问他:“那你为什么卖葡萄酒?”

他耸耸肩,很法式地说:“为什不”?

我1999年到法国,我觉得很多人都不太有上进心,一个工作做了一辈子,但是他们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和爱好里,活得悠哉悠哉。

艺术,美学,优雅,品质,这些都是在温饱以外,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去研磨精美,一味的追求结果和效率的野心勃勃社会,也许活力无限,但注定粗糙无比。

今天当我们在谈论阶级固化的时候,一个最大的焦虑来自教育资源配比。

有好出身的孩子更容易,获取更好的教育。出身较差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所以只能变成受人剥削的机器。

在经济社会中,教育本身的确是有极大的“拼爹”属性,然而在讨论两种不同出身的孩子可能拥有的人生的时候,我认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参数需要加入: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和孩子的个人发展意愿。

我有个老同学,高中没有考上大学。他发誓,一定要做个有钱人。他从摆地摊做起,摸爬滚打,二十四般武艺用齐,终于赚得诺大家业。用他的话来说:“我现在赚钱,只不过为了享受赚钱的感觉。赚多赚少没关系。”

可是他儿子对赚钱,投资,家族企业没有任何兴趣,生活俭朴,深入简出,中学开始就研究《资治通鉴》,《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的原本看了几遍,还自做批注。然而作为一个90后,他并不是特例。

70后,永远都是在赚钱。

80后,在赚钱之外,会加入些旅行、运动、美食。

90后,赚钱变成了和追求,享受,自我精神的其他话语一样重要的话题。

谁能想象一下我们的00后,10后?

当人们不再有生活压力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还能保持这第一代拓荒者那么激昂的动力?把锅满瓢满的赚钱,或者功成名就的塞进更上流的阶级,当成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且从工业革命开始,进两百年人类社会的发展比之前的几千年的总和更快。社会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上,社会也在不断的创造新型的行业和价值出来。

今天的自媒体,三年前的段子手,五年前的程序员,十年的网吧,十五年前的股票,二十年前的地摊······在出现之前,有谁入神算子一样掐算出来呢?

我不是预言家,我并不能预见到下一个会出现行业究竟是什么?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一定在某时,在某地,在某个行业,藏满了机遇。

在未来的社会中,上升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社会普遍趋向。那些有强烈上升意愿,拼命想改变自身的人,往往是自己没有良好际遇的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升的可能性永远都在。

我在看全网的爆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我在想:

我外公是在日本鬼子的枪林弹雨里面救人的军医;我父亲是带着商品,代表国家出访的贸易局官员,算下来,我用了60年,才坐在这里喝咖啡。这么想想,我真心更有去墙角哭的怨气。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这个问题。人生只不过是可以支配的一段时间,我们要把它用来做,各种各样自己想做的事情。

中文说:富贵思淫欲。

英文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

从小资产阶级“Petit Bourgeoisie”的翻译过来的小资生活,虽然最初是一个多有贬义的词,但是现在这个词的意思是:高雅的生活,丰富的内涵,懂得欣赏艺术,有情调。

奋斗了18年,总喝凉开水的人来喝咖啡,一定觉得咖啡苦苦如中药,肉疼死贵,上流阶级“城”会玩,虚伪无比。

能喝出味道,喝出品级,然后看得出咖啡厅里,是路易十五的地板,宋代汝窑的青花,对面李家二小姐,隔壁是张老爷,那个讨厌的杜老四怎么又来了……

这中间差得不是钱,不是资产,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时间滋养,是优雅方式,更是世人的认同。

咖啡总是那个咖啡,里面的人总是走了又来。总有人拼了命,硬头塞进来,也总有人耸耸肩,摇摇头出去。

如果我们一定要说“阶级固化”,那么我想说,谢天谢地,我们终于可以进入优雅年代。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