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承不承认,占座和反占座者都很自私
文|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提要:说到底,占座和反占座的逻辑都是在自由、无序状态下的自私的逻辑,人人都想付出最少的成本而将稀缺的公共资源占为己有,既然没有现成的规则,便只能各自争取,谁也无权谴责或惩罚谁。且占座往往能够得到实际的利益,而不占坐却没办法得到切实的安慰和弥补,权衡之下,自然只能加入占座之流了,所以相争多年,占座的人一点没减少,反对占座的牢骚也总是偶尔要发一发。
#北大熏出来的评论#开栏语:第六年在北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作为一个评论教员,我所做的是激发学生的评论热情,首先要跨越对评论的心理障碍而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前几节课主要讲了“如何让自己有想法”,在信息过载的快信息语境中让自己“在习惯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几分钟”,逼着自己“先有想法”,培养专注力和深思力。最近训练的是,如果将自己只有140字的碎片“想法”变成一篇有论证力的丰满文章。公号会陆续刊登学生的评论,我都作了一些编辑。欢迎读者们给文章打赏,鼓励学生们青涩却深刻的思考,鼓励TA们的第一次时评写作。

吐槽青年出品
上周五的新闻评论课,提前十分钟赶到教室,却发现不大的教室已经“座无虚席”了,零星的几张空座位上,摆着诸如纸、笔一类的小物品,明明白白地向宣誓主权:对不起,你来晚了!占座一事,素来是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以至习以为常,但又确实无法靠争论找到最优解的话题之一,所以多数人不会为此进行专门的公开的辩论,只能不情不愿地保留自己心里的不舒服。
是的,提起“占座”,所有人心里的第一反应都不会很舒服——占过座的人会想起自己因占座而陷入人家的白眼,或在占座之争中被连带着批评咒骂时的不爽;没占过座的人,则会想起自己面对一张张被占着的空座位却无能为力时的恼火。“座”,是一种公共资源,而“占”,则是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占有,“占座”一词必然是公共资源不够而需求的人太多之时才会产生,供不应求,求不得的人自然便不舒服。
那些为了上课而早早坐在教室里的人,自然算不得“占座”,时常遭到“口诛笔伐”的占座,是指那自身未到场而请人或请物代占座位的行为。请人占座,算是借了先到之人的顺水人情,让帮忙占座的朋友冒着可能遭人白眼或者与人争执的风险预留座位,且少不得其他时候还要以同样的方式还回去。请物占座,则早早地专门或者顺路先去一趟,留下些个人物品兑换特定时间的使用权,以免因为课前有事晚到而找不到座位,这便冒了丢东西的风险。这些人情、时间或风险成本的付出,便是占座者的逻辑,听起来颇为合理——我对于座位,或者对于某个特定的座位(前排或后排)有更强烈的支付意愿,并且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成本,自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着不愿支付成本的人失去选择的主动权。
但这逻辑却不是全然能够被别人接受。“反占座者”会认为,你所谓的“成本”不一定是别人认可的成本,这成本与其收益不对等,甚至根本算不得成本。普通的纸笔书本先不必说,占座者玩出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花样:雨伞、抽纸、蛋糕、牛奶,一排望过去俨然一个杂货铺;一卷卫生纸在桌上一滚,直接占去一排座位;写张便签标明上课时间,提前一天贴在桌子上,还省了拿东西占座的风险;更有甚者,一张纸条于学期初粘在桌子上,便期望几个月的一劳永逸……这些是占座行为中极端引人注目的行为,自然也是“反占座者”大加挞伐的,在关于占座的辩论中往往首当其冲。且即便不是这些行为,就算是那些看似“寻常”的占座,也不见得便逻辑强硬——既然是公共资源,都是交了学费选了课的人,先到先选座位还算合理,随便拿些个人物品做代表就可以宣誓公共资源某一段时间的使用权和归属权,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占座者和反占座者始终不能达成统一的原因了,各有各的道理,也都有义愤填膺的热情,自然争不出个所以然。校园论坛上关于贴条占座有一则十分有趣的对话:
“那么多人贴条占座,为什么我一贴就被撕条子呢?祝乱撕别人条子的人选课全掉考试全挂,被甩被拒被劈腿,早日爆炸从地球上消失。”
楼下的人用原样的句式给反驳回去:
“那么多人撕占座贴条,为什么我一撕就被骂呢?祝乱贴条子占座的人学号无效退学趁早,被挂被打被抢劫,早日起灵从宇宙湮灭。”
因为互相不能够使自己的逻辑为对方信服,形成不了共识,也实现不了约定俗成的规则积累,便只能在匿名的网络空间泄泄一时私愤了,且泄愤时的话语也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别人也……”这样的投机逻辑。所谓“那么多人”这种试图以人数取胜的逻辑,往往只能在这些人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时才能真正生效,若非如此便只能僵持罢了,吵成一片却于事无补。
如果能够建立规则,争执便会少很多。有一门经济学的课,听课人数众多,还有许多人旁听,课前找座位的混乱影响上课效率,于是第一节课之后老师便用随机数表定下了一学期的座位,每周按表就坐,空余的位置留给旁听的同学。这办法虽然只解决了选课生和旁听生关于座位的分配问题,没能平衡想坐前排和坐后排同学不同的需求,但毕竟有了规则,哪怕并不是最高效的规则。
但现实情况是,需要这种规则的课可能并不多,或者面临占座困局的同学们改变现状的意愿也并不是那么强烈,再或者,大家其实默认了建立规则的效率还不如占座高,成本也不如占座低。
说到底,占座和反占座的逻辑都是在自由、无序状态下的自私的逻辑,人人都想付出最少的成本而将稀缺的公共资源占为己有,既然没有现成的规则,便只能各自争取,谁也无权谴责或惩罚谁。且占座往往能够得到实际的利益,而不占坐却没办法得到切实的安慰和弥补,权衡之下,自然只能加入占座之流了,所以相争多年,占座的人一点没减少,反对占座的牢骚也总是偶尔要发一发。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