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如何做到“教育兴国”?
文|中东研究通讯
2017年,只有九百万人口的以色列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科技创新公司基地持续受到关注。大型跨国公司如谷歌、脸书、苹果、微软等都在以色列设有研究中心,这个国家也诞生了许多成功的本土科技创业公司,尤其在沿海城市特拉维夫。
到2016年底,以色列国内大概有6000家创新科技公司,初创企业总数仅次于美国硅谷。仅2016一年,以色列便涌现了1000多家创新科技公司,平均每天诞生3家。

特拉维夫
来源:Reuters
以色列,地处中东,国土狭小且自然资源较为匮乏。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战争连绵不断,但其将「教育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成功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这一发展奇迹,引发了人们对以色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以色列很多高校排名世界前列,如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齐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被称为「以色列总理摇篮」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此外还有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和特拉维夫大学等等。
以色列一共有8所大学,数十所学院。以色列缺乏广阔的市场,也没有区位优势,却凭借发达的教育跻身世界创新的超级大国,以色列人更是诺贝尔奖中的常客。以色列能够孕育如此多的创新科技公司,与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以色列高等教育缘何如此发达?
政策保障:
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决定大学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学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成长状态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政府在政策、法律上对高等教育的扶持成为大学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
以色列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将其看做社会的宝贵财富、开创未来的关键以及国家发展的生命线,历届以色列领导人都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本·古里安曾经强调:「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梅厄夫人认为:「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
以色列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以色列政府一贯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扶植国内各项高等教育和科技产业。在教育优先思想的指导下,以色列制订了「教育兴国」的基本国策,将教育列为国家和社会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

希伯来大学学生
来源: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网站
此外,以色列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贯彻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基本国策。以色列建国之初,就着手制定《义务教育法》,这标志着以色列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得到法律的保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为教育的优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政府之后又颁布了《国家教育法》、《学校审查法》等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文件,以色列教育的特殊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同时,这也使以色列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稳固地确定下来。这些立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立足平台: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特拉维夫大学卡纳提商学院
来源:特拉维夫大学卡纳提商学院官网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开始允许国外高校在以办学,设立教学点并授予学位,英美等高等教育强国相继进入,最高峰时以色列境内的海外办学点多达41 个,年创造价值1.8亿美元。以色列还通过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来引进国外高等教育。
考虑到采用联合办学这一模式开展教育活动更加快捷便利,且独立办学需要面对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以色列高校更倾向于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以色列教育主管部门也认同应重点发展由高等教育理事会批准和指导的联合办学。
为了提高国际化水平,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以色列大学积极与海外著名大学展开合作,开设国际班并推出一系列国际课程,比如,特拉维夫大学卡纳提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科洛格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工商管理国际项目。巴伊兰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推出了与海外大学合作举办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引进海外办学和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使以色列能够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弥补本土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并满足国民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据一些数据统计,以色列引进的海外办学以及联合办学项目一共吸引了大约4万名大学生,约占以色列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物质支撑:
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犹太民族自古就传承并发扬了「尊师重教」、「崇智兴校」的优良传统,以色列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间资本的赞助,国内的社会力量主要通过提供教育资金、教育手段、教育场所、教育平台等途径支持高等教育,如通过私人办学的方式和手段来吸收社会资金。
以色列的私立学校主要由各宗教团体和社会团体赞助创建,私人办学更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手脚并用,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确保学用一致。教师与院校的企业活动不仅能给高等学校带来收入,而且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及社会的回应程度。来自民间的社会力量,不仅为高校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成为各高校创业的有力「靠山」。

希伯来大学实验室
来源: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网站
在以色列高等教育的预算当中,有一半的资金来自于公共基金,而其中的15%~20%出自学生自己所交纳的学费,另外的10%来源于社会上各种性质的国有企业,公益团体以及个人广泛捐助,其余则由社会上的各种私营部门支付。
以色列的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以捐款者名字来命名的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且这些捐款者大多是在国外居住的犹太人。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学者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为母校争荣之时,为感恩母校,往往会在自己的母校设立基金或者奖学金来资助那些贫困且优秀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物质支撑。总之,慈善家和捐赠者已经成为重要的非政府资金来源的提供者。
正是由于以色列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及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造就了以色列高等教育今日蓬勃发展的景象,其高等教育的勃兴对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一个以教育为本延续种族和兴盛国家的民族,值得我们去深思。
今日主笔 \ 李明伟
参考文献
1.赵芳芳《以色列高等教育勃兴的原因——以支撑力量为考察、分析视角》,《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陈滕华:《为了一个民族的中兴:以色列教育概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0版。
4.杨曼苏:《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版。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