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如何应对暴恐“独狼”威胁?

文|政见CNPolitics

应对严峻的 “独狼” 恐怖威胁,只靠高压反恐远远不够。

归宿 / 政见观察员

“独狼”(Lone Wolf)指的是不属于任何恐怖组织,单打独斗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随着“伊斯兰国”等极端暴恐意识形态在全球扩散蔓延,刺激 “独狼” 恐怖袭击高发。目前,在美欧等西方国家,“独狼” 已经成为作为突出的恐怖威胁。而在中国的部分地区,“独狼” 恐怖袭击也时有发生,同样是社会安全稳定的一大危害。

在最近一期《外交事务》中,美国乔治敦大学的著名反恐问题专家 Daniel Byman 撰文指出,“独狼” 恐怖袭击不仅危及公共安全,更会引发负面的社会和政治效应。

“独狼” 恐怖袭击并非新生事物,也不是伊斯兰 “圣战” 恐怖主义独有。伊斯兰极端主义兴起之前,美国就曾发生过多起 “独狼” 袭击。1995 年,美国白人极右主义者麦克维对俄克拉荷马州联邦政府大楼发动汽车炸弹袭击,导致 168 人死亡,就是典型的 “独狼” 袭击。

但 1990 年代之后,国际恐怖活动趋于活跃,“独狼” 袭击数量也明显增多。2012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0-2010 年间,美国 “独狼” 恐怖袭击的数量每十年间增加 45%。而在另外 14 个发达国家,“独狼” 袭击的数量则增加了四倍。

2016 年以来,由于 “伊斯兰国” 在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正面战场受挫,将宣传煽动西方 “独狼” 发动恐怖袭击看作自己的胜利,导致西方国家中 “独狼” 袭击数量出现新一轮增长。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的兴起,则为 “独狼” 接触恐怖组织的极端意识形态,以及学习制造爆炸物等恐怖袭击技能提供了便利。

研究者指出,“独狼” 恐怖袭击的示范效应显著,一些本来就存在反社会暴力倾向的人以 “独狼” 袭击者为榜样和范例。在近几年的 “独狼” 袭击案例中,很多袭击者并没有经历很长的激进化过程,发动袭击的准备时间短。很多 “独狼” 甚至为了寻求认同发动恐怖袭击,这表明 “独狼” 恐怖袭击或许将成为某种 “新常态”。

虽然 “独狼” 恐怖袭击的绝对数量并不算多,但随机性很强,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影响和刺激也更为直接,并在不少西方国家引发 “伊斯兰恐惧症”。2016 年 7 月美国奥兰多俱乐部枪击案发生后,当时的盖洛普民调显示有 40% 的受访者支持川普提出的穆斯林禁令。FBI 的数据也显示,2014-2015 年间,美国仇恨穆斯林的犯罪案件数量上升 67%。皮尤的数据指出,59% 的欧洲人担心由于中东难民持续涌入,可能会在欧洲引发更多的 “独狼” 恐怖袭击。

“伊斯兰恐惧症” 负面效应明显。研究者指出,当西方国家的穆斯林社区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敌意时,会更加内向,拒绝信任政府特别是执法机构。2015 年巴黎恐袭案的主犯阿卜杜萨拉姆,就借助穆斯林朋友、亲属以及跨国犯罪网络等途径,躲过了法国警方的大规模搜捕,成功逃回比利时,并藏在布鲁塞尔达 4 个月之久。欧美各国的极右翼政客借 “伊斯兰恐惧症” 拉抬声势,推动民粹主义情绪进一步升级。

研究者建议,应对 “独狼” 暴恐威胁,首先要加大对 “伊斯兰国” 等国际恐怖组织的清剿力度,打掉暴恐思想源头,同时加强对恐怖组织利用网络传播暴恐意识形态的审查和管理,阻断极端思想的传播渠道。

更重要的是,政府及执法机构应与穆斯林社区和群体建立更为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将反恐纳入更为广泛的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政策框架之下,而非仅仅针对某一群体。此外,政府机构也可宣传自身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取得成绩,增强民众信心。研究者指出,这些政策措施或许不能彻底根除 “独狼” 恐怖威胁,但对消除其带来的社会及政治领域的负面影响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Byman, Daniel. "How to Hunt a Lone Wolf: Countering Terrorists Who Act on Their Own." Foreign Affairs, Volume 96, Number 2, March 2017.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