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后,我的同学成了亿万富翁

王耳朵先生
文|王耳朵先生

“每一个比你成功的同学,都值得感激。”(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你的同学,现在都过得怎么样?
因为一次偶然的聚会,
我获悉了部分高中同学的现状。
一个曾经很幽默的男同学,
因病离开人世已整整五年;
一个同学,
现在呆在监狱;
有个男同学,因为家庭变故,回到老家小镇开了一家小超市,
离婚后,靠每月三千多块钱的收入,艰难地抚养着两个孩子。
当然,更多同学的人生是向上的,
阶层是流动的。
我们的班花,嫁给了一个军队里的大校;
班里同桌的两位同学,去了华为,今天都是21级专家;
有几位同学进了高校,成为了副教授兼硕士生导师。
最传奇的,
是我们学校同届的一位女同学,
她自主创业,
不过十来年,
现在资产已经过亿,
是我所有同学里的第一个亿万富翁。
人生最大的刺激,
大概就是,
同学突然成为遥不可及的那种人吧。
我们还在为抢到两块钱的微信红包欣喜,
他们竟然已经成了超级富豪。
02
你可能永远都想不到,
十年后,同学会变成什么样,
李盛也一样。
1990年9月,李盛考取了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
和同宿舍的刘立荣成为好友。
毕业后,两位好友停薪留职,一起被广州小霸王公司聘为技术员。
李盛的专业能力强过刘立荣,但个性粗心,恃才傲物;
刘立荣天赋稍逊,却工作细心,经常主动加班,很受领导器重。
1998年,小霸王公司副总裁杨明贵组建金立数码,
他任命刘立荣为副总,虽然刘立荣力荐,李盛却只担任了技术部主管,
因为一次工作上的严重失误,李盛最终选择离开。
2002年,李盛与刘立荣在虎门镇相遇。
刘立荣告诉李盛,自己正筹资创业,邀请李盛入伙,但被拒绝。
此后,刘立荣招兵买马,创建了金立通讯有限公司。
一晃多年过去,李盛仍只是一个技术员,
依然抽着7元钱一包的红双喜香烟;
刘立荣却贵为金立集团的总裁,
开着奔驰600轿车,成了亿万富翁。
03
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疑惑:
大学毕业不过才几年,
同学间的差距已经明显拉开。
一些在学校里毫不起眼的同学,
他们几年间所取得的成就,
足以令多数同学望尘莫及。
当我们过着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
他们已是身价过亿的富翁。
当我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出国游的照片,
他们朋友圈的照片,是与政府高官、行业领袖的合影。
当我们抱怨小区物业管理太差,却又无力换房,
他们在考虑,是不是该在一线城市再投资两套房?
是不是该换掉那辆奥迪Q7了?
因为它不够体面,会被谈判对手看低。
曾经在同一个班级,十年后,
有人身价上亿,有人连送子女上一个好点的幼儿园,都做不到。
有的人过得越来越颓废,
有的人却意气风发青年得意。
有的人还是单位里的小角色,
有的人却已经成为处级的公务员。
差距到底是怎样产生?
有人为什么能够领跑,
有人又为什么被抛下?
04
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很有意思。
它说,
所谓同学间的差距,并非毕业后才出现,
其实从进大学开始,就已经存在。
一种差距,
是个人的家庭背景、外在形象;
另一种差距,
是个人的价值观、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情商高低,冒险精神。
很多人有个错觉,以为一个班上的同学,就是能力相当、层次相当的人,
未来所取得的成就也会相差无几,
其实大有谬误。
你们在一个班级,
只能说明高考分数相近,又偶然填报了同一所大学。
同学间的差距,
在学校里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但毕业后,差距就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有的同学习惯于随波逐流、缺乏奋斗的激情,
甚至只想回到父母身边,过上稳定的公务员生活。
有的同学有毅力、愿吃苦、情商高,
所以他们愿意继续学习与深造,
或者,能够进入名企工作,
一旦积累足够的人脉和机会,就会选择自己创业。
他们所拥有的特质和能力,
就能在短期内实现大爆发。
你以为,
只是毕业后的几年让你们不同。
其实,
从一开始,你们就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
05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多数的成功,都是“积累”的结果,不会意外地出现。
只不过,有些“积累”被忽略了。
好比我那位成为亿万富翁的女同学。
在校时,
我们只看到她的其貌不扬、默默无闻,
却很少有人去注意过她的另一些特质:
有毅力、肯吃苦,不甘满足现状。
有成事的能力,不放弃,
正是她在十年内成为亿万富翁的关键因素。
人与间之间的“差距”,从来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为什么别人总能比你成功?
成为那种只会在影视剧里出现的人?
你有没有去对比过,
他是不是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
比你具备不可或缺的成功激情与基因?
所以,你应该感激每一个毕业后比你成功的同学,
因为他告诉了这样的常识:
你被抛下,并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愿意。
所谓“我的同学突然暴富了”,
从来都只是一种错觉。
只有知晓成功的要领,改变自己,
你才能过上同学永远也想象不到的,
那种,发光的人生。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