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的《中国式相亲》的七个槽点
文|坐谈风月

FY161226
近年来,作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而声名鹊起的舞蹈家金星老师在上海东方卫视又开了一档节目,《中国式相亲》。这档节目与传统的相亲节目不同,是由嘉宾父母坐在台上帮助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选择对象,他们的儿子或女儿被关在玻璃屋里,前来相亲的嘉宾看不到,她或他只能面对选择对象的父母。整个过程中,台下嘉宾只能通过对方父母、观众以及自己父母,再加上金星的建议来选择交往对象,确定选择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相中的对象到底长什么样。
显而易见,这种电视相亲方式与名噪一时的江苏台的《非诚勿扰》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说《非诚勿扰》相亲男女自己来选择交往对象,那么《中国式相亲》则是由相亲父母来选择自己儿女的交往对象。特别是上场选择的嘉宾,他或者她只能从对方父母、媒婆(主持人)、自己父母(看过相亲对象)、吃瓜群众(看过相亲对象)的介绍和反应来选择与谁交往。这种形式明显就是因循了一个世纪前传统中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相亲模式,不过以现代的传播和活动策划形式来包装罢了。
且不论这档节目如何,仅就第一期《中国式相亲》谈谈其中那些值得商榷的“槽点”。当然,我这里说“值得商榷”不过是客气一下,其中一些槽点根本就是谬见和错误,是应该被批评的。

槽点一:胡乱归因迎合观众偏见
节目中,主持人金星认为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所以才导致孩子姐弟恋。她痛心疾首地告诫父母们,孩子有“姐弟恋”都是父母的错,因为父母忙于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以至于对方寻找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恋人来寄托。
在大多数人的直觉经验里,都会认同金星的说法,但正是因为这只不过是流行的偏见,恰恰缺乏实证的依据。事实上,异性父母角色的缺失确实是导致个体倾向于选择年龄悬殊恋人的一个因素,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导致一对年龄悬殊的男女成为伴侣,影响因素远没有这么简单。即使是父母角色健全并且关怀备至的家庭,子女成人后也完全可能结交一个年龄悬殊的伴侣。
关于此项,可以参看我在上周本号发的文章《向左姐弟恋,向右大叔控》,里面有详细阐释。
在节目中将“姐弟恋”武断地归因于父母的陪伴缺失,固然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直觉经验,但却也无形中强化他们的偏见,对相当多观众形成误导。当他们的孩子爱上年龄悬殊的恋人后,作为父母他们很可能无谓地检讨自己;其实完全可能与他们对孩子的抚养和陪伴无关。

槽点二:附和迷信传播谬见
节目中,有一个家庭的母亲自称是高级营养师,对儿子择偶的建议是不能选手凉的姑娘。在她看来,手凉是“宫寒”的反映,这样的女儿如果生儿子容易得小肠疝气,生女儿容易营养不良。这是明显的个人迷信,毫无任何科学依据。
其实,即使不从科学的角度,从常识的角度也能看出其谬误。手的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衣着的多少,穿得偏少就容易显得手凉;情绪的起伏,紧张的时候很容易显得手凉;身体状况,如果略染小恙,也可能反映为手凉;刚出过汗水,也容易手凉。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现代医学根本就没有“宫寒”的概念,也没有任何实证的依据能反映出手凉与子女的身体健康有关。
主持人金星在节目中不断地重复附和嘉宾的伪科学迷信观念,从客观上就在广大的观众中传播了这种荒谬的观点,并对那些无辜的,仅仅因为手显得凉的女性带来可能的歧视性对待。

槽点三:为了制造“效果”故意选择不恰当的嘉宾
节目安排的上场女嘉宾,有一位40岁离异的单身母亲。从嘉宾自身来说,明知道可能的结果也愿意尝试当然无可厚非,但节目组在安排上场女嘉宾的过程中,却难免被诟病为节目效果故意安排的以制造噱头。
既然是父母选择的相亲节目,那必然在选择过程中就必然以最世俗和功利的算计来进行匹配选择。举个例子,即便是我对Elva的相亲选择,首先也是排除掉年龄差距超过5岁的对象;但是,如果Elva自己选择了年龄悬殊的恋爱对象,作为父亲我也会尊重女儿的选择并支持和善待她的任何选择。
换言之,节目组的策划事先应当心知肚明,在场上男嘉宾年龄普遍只有20多岁的情况下,安排这样一个女嘉宾是不可能有家长会亮灯的。尽管选择的女嘉宾确实很显年轻,也很漂亮,但让她直面陌生男嘉宾的母亲指手画脚的功利评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妥当的。如果要措辞强硬点,那就是恶趣味。节目组可能追求的就是女嘉宾被攻讦的节目效果和噱头。
更令人不安的是,40岁离异的漂亮单身母亲勇敢地报名节目相亲是试图给像她这样的离异女性一个示范;但《中国式相亲》这个节目传递给观众的却是相反的示范:即使是像节目中那样漂亮,那样优秀和勇敢的离异单身母亲也只能被品头评足地羞辱和攻讦,在咄咄逼人的男嘉宾母亲的步步紧逼下尴尬地退无可退。
由此观之,如果节目组的价值观不正,缺乏起码的善意和对嘉宾的尊重,这档别出心裁的相亲节目很可能会如同上海的另一档节目《新老娘舅》一样饱守争议,并在争议中铩羽收场。

槽点四:“复古”创意,违背文明逻辑
说起来,《中国式相亲》作为一档在大众传媒上广泛播出的娱乐节目,在同类节目的竞争压力下,独辟蹊径用新潮的传播技术和活动策划来包装“复古”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诉求的传统相亲模式,给观众一种新奇的视角,应该说不失为一种创新。至少,在第一期的几位相亲嘉宾的牵手“成功率”比其他台的同类节目似乎更高一些,看起来应该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开端。
但是,直白地说,中国传统的相亲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陋俗。现代婚姻与传统社会婚姻有着本质不同,传统社会以家庭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因此一对年轻人的婚配往往意味着两个家族的联姻结盟,家庭是婚配中最主要的考量要素。而现代社会则不同,个人才是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一对年轻人的婚配首先而且事实上就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伴侣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家庭是次要的考量要素。
换言之,现代文明下的婚姻观应该是相亲的男女之间基于个人的选择,家庭仅仅是影响个人选择的一个相对重要的考量因素。毕竟,绝大多数年轻夫妇并不会与父母同住,是他们两个人磨合、适应、解决冲突,消弭分歧,并最终建立和维系相濡以沫的依恋体系。这个过程是任何他人,包括父母都无法替代的。这与传统的四世同堂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家庭生活大相径庭。
因此,任何绕开相亲对象之间直接接触、沟通、互动的节目策划,都是违背现代文明的逻辑,是对个人的婚恋选择权利以及权利背后对应的责任的弱化、忽略和损害。
可以这么说,《中国式婚姻》不过是以现代传媒和活动策划包装下陈腐的婚姻观,与上海闻名遐迩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如出一辙。

槽点五:从众效应误导嘉宾
第一期节目是五个男嘉宾家庭在台上,女嘉宾一个一个地出场选择和被选择。按照节目的策划流程,女嘉宾上场后,由五个男嘉宾的父母来凭粗浅的印象决定是否亮灯。只有亮灯达到三盏,女嘉宾才有选择的机会。女嘉宾在选择前,对拟选择的相亲对象一直没有机会见面,她只能凭借对对方父母的印象,以及主持人、自己父母以及吃瓜群众(现场观众)的建议来盲目地选择适合的交往对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在缺乏对拟选择对象直接经验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难免陷入从众的陷阱之中,很容易违拗自己的意愿而顺应他人的倾向性。节目中,明显可以看到女嘉宾在吃瓜群众的起哄中一脸懵懂的尴尬,全场只有她看不到拟选择对象的模样。当对方父母的竭力推荐,吃瓜群众的倾向性意见,以及自己父母亲友的建议的讯息轰炸下,她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来甄别、矫正这些讯息的良莠,只能先入为主地全盘接受。从本质而言,节目虽然强调女嘉宾自己做主,可是在她根本就没有做主的任何可靠讯息的背景下,她只能是一只被他人舆论操纵的提线傀儡,人云亦云。
从心理学角度,任何伴侣关系的建立、维系以及依恋体系的建立和维系,对任何两个男女来说都是足够具有特异性的,而他人,即便是自己父母、亲友,所表达的倾向性都只不过是肤浅的大众流行赞许的表面因素,这与一对伴侣是否适合,是否有必要交往其实没有必然关系。
在自然的情境下,一对男女之间的情愫可能就在一瞥一粲之间激发和滋生,这种源自基因和生物本能天性的直觉在许多时候会将两个适合的男女匹配在一起。例如,人们对体味的偏好,其实与免疫系统差异性最大化的基因选择有关,而这是对于繁衍更具竞争力的健康后代具有进化的生物学意义,从生理学的角度,它受到被称为费洛蒙(Pheromones)的一种生物信息激素所驱动。
不仅如此,两个男女一见钟情的“眼缘”也有着进化的生物学意义,它受到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以及神经生长因素的驱动;而男女之间性感的吸引与性唤起,则受到性荷尔蒙,包括睾丸酮和雌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是,男女之间自然而然地吸引一定来自直接的接触、互动和交流,来自于视觉的,嗅觉的,听觉的,以及肤觉的多种经验。而《中国式相亲》则几乎完全屏蔽了这些自然而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吸引过程,女嘉宾能够依据的只有流俗的,肤浅的,表面化的那些社会性因素来盲目选择。
既然女嘉宾(第二期就是男嘉宾)像个提线傀儡,仅仅凭借人云亦云的从众效应来盲目地选择交往对象,不难预测即便节目中牵手成功率看起来似乎很高,但也很容易埋下始乱终弃的陷阱。

槽点六:节目形式误导观众
客观地讲,《中国式相亲》的节目形式很可能,也很容易取得成功。之所以如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节目的形式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年轻人的父母们的期望。种种原因,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父母们对子女婚事的担忧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普遍的社会心理。相对地,父母对自己恋爱婚姻的干预和支配也成为许多年轻人苦恼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子女试图独立却受着父母期望的桎梏和干预成为许多中国家庭的“症结”,特别是体现在婚配问题上,往往是亲子间最常引起冲突的导火索。
因此,这档节目受到中国父母以及在父母卵翼下长不大的“巨婴”欢迎也就自然而然。
但是,如果只考虑收视率,一味地渲染迎合观众的陋俗却不应该是一档大众节目的唯一诉求。从现象而言,中国的年轻人太需要有独立选择和决策的机会,从襁褓中一直到成人后婚配,都摆不脱父母的卵翼,这将而且已经在影响一代人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开始就缺乏自己选择、尝试和经验积累,将必然会影响未来婚姻中亲密关系的建立、维系以及适应和冲突解决。中国年轻夫妇离婚率高企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干预太多,特别是支配性母亲角色对子女未来的婚姻稳定和幸福具有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从第一期的节目来看,陪着子女来相亲的父母恰恰是以支配型母亲为主导,父亲角色或者干脆就没有来参与节目,或者就不发一言,纯属打酱油。当儿子意见与母亲相悖时,支配型母亲甚至极不礼貌地评价和斥责女嘉宾。
这些原本应当矫正和批评的现实陋俗,在节目中被放大、被不加引导和批评地特写夸大,最可能的社会效果就是强化本来应该克制的支配型母亲对子女婚姻的干涉;以及那些在母亲卵翼下缺少独立成长机会的“巨婴”更加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当做无须承担责任的宝宝。

槽点七:场面失控
在相亲节目中,由于相亲的男女之间性格、脾气、趣味、品行各异,而且人来人往,因此控制场面就显得相当重要。在男女直接相亲的《非诚勿扰》,除了金牌主持孟非之外,还安排了两个黄老师作为专家主持来协同控制场面。而《中国式相亲》不仅涉及到相亲的男女,还包括他们各自的父母、亲友,场面调控的难度比《非诚勿扰》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第一期节目中,金星作为主持人已经明显反映出对场面控制的乏力。当一个家庭母亲极不礼貌地对女嘉宾进行带有羞辱性质的品评时,金星并没有及时地切入并引开话题,使一个无辜的女嘉宾在台上饱受尴尬和羞辱的折磨。
在我看来,金星老师的这档新节目还缺乏一个专家嘉宾的角色。主持人充当“媒婆”,为双方嘉宾穿针引线,但是还需要一个类似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两位黄老师这样的专家嘉宾,适时地引导节目不致过于偏颇,甚至导致谬见流传。同时,对那些支配型父母不得体,甚至错误的观念或者行为作派给予适当的点评,以帮助更多的观众从中得到有所学习和思考,而不应该像第一期那样将各个家庭的不合时宜的奇葩言行不加引导地直接袒露出来,将一档本来可以给人以积极帮助的节目沦为《新老娘舅》那样的嗜怪审丑的恶趣味就太令人遗憾了。

关联阅读
FY161214《向左姐弟恋,向右大叔控》
FY1105《幸福的母女关系长啥样》
FY161023《新老娘舅节目毁的不是观众的三观,而是“何不食肉糜”的正能量心态》
2016-12-26
-------------------------------
推荐
晒爱思PsyEyes(ID:psyeyes),PsyEyes的风云版。唐映红老师在那里谈社会、世事、历史、文化、时政的话题。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