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搞垮胡雪岩为清朝续命,却亲手葬送了清王朝

牛弹琴
文|牛弹琴

来源:大佬动向(dalaodongxiang)
作者:路里
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充满争议。
身份备受争议:官僚,还是商人?
成就备受争议:挽救了清朝,还是葬送了清朝?
评价备受争议:鲁迅笔下的“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还是孙中山口中的“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他就是盛宣怀。

(盛宣怀)
中国近代商业之父:创造11个第一
历史学者夏东元曾以“11个第一”来概括盛宣怀一生的成就: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
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
第一个勘矿公司—中国勘矿总公司
第一座私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
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
也有人讥讽盛宣怀,说他是“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意指他独揽国民经济大政。
无法否认的是,盛宣怀开创了近代中国轮船、电报、邮政、铁路、银行、煤矿等事业,称其为“中国近代商业之父”并非过誉。
为清朝续命:李鸿章的“左右臂膀”
盛宣怀的发达,离不开李鸿章的栽培、磨砺、提携。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自嘲为大清这一间破屋的“裱糊匠”,其为清朝裱糊续命的一大药方,就是洋务运动。
盛宣怀则是李鸿章洋务事业的第一得力干将,人称“合肥相国之左右臂膀”。

(李鸿章麾下的洋务干将合影 前排左一为盛宣怀)
盛宣怀出生于1844年,只中过秀才,3次乡试都名落孙山,无奈做起了典当生意。
1870年,盛宣怀经人介绍,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极为赏识他,悉心栽培和磨砺。
1872年,盛宣怀向李鸿章建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3年后,赴湖北办煤铁矿,开始涉足煤矿。

(轮船招商局)
1879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建立电报事业,2年后,受命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

(天津电报局大楼)
李鸿章主导的洋务事业,很多都是盛宣怀提议并实际操作的。
1895年,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替慈禧和清政府“背锅”,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带头大哥”李鸿章大权旁落、投置闲散,盛宣怀挑起胆子,继续为清王朝“续命”。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创办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

(天津大学陈列的盛宣怀蜡像)
1896年10月,盛宣怀被任命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总督办。在清末财政困窘、政治乱象频生的环境下,建成卢汉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1897年5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的第一家银行。自此,中国有了与外商银行抗衡的王牌。
1908年,盛宣怀成立汉冶萍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汉冶萍公司总事务处大楼)
1911年,盛宣怀被授为邮传部大臣,官居一品,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手握钢铁、轮船、电报、矿务、银行基础性行业,掌握了大清国民经济命脉。
瑜亮之争:搞垮胡雪岩
清末商界,比盛宣怀名气更大的,是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
在时代的拐点,盛宣怀与胡雪岩,皆游刃宦海、纵横商场,可谓一时瑜亮。两人背后又分别站着李鸿章与左宗棠,李左明争暗斗,盛胡激烈交锋,不可避免。
盛宣怀早年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就因胡雪岩的暗中作梗而遭到弹劾,丢掉了督办之职,双方结下梁子。
1878年,盛宣怀到湖北勘查铁矿,又遭胡雪岩暗中诋毁,中途被调回京城。
为争夺电报创办权,两人旧恨未了,新仇又生,斗争更加激烈。
1881年,盛宣怀被委派为电报局总办,创办天津电报局,占得先机。胡雪岩派人混进盛宣怀的电报学堂,偷出密码。随后,胡雪岩架设长江之线,试图反击,却因洋商供应的电报线质量低劣,被迫停工。盛宣怀乘机借李鸿章之手,弹劾胡雪岩。
1883年中法战争,清政府派左宗出国作战。趁此良机,李鸿章和盛宣怀向胡雪岩下手。
第一步,盛宣怀通过政治胁迫与经济利诱,迫使商人和洋行买办,停止购买胡雪岩的生丝。胡雪岩的生丝大量积压,其为左宗棠筹集的八十万两军饷又将到期,资金链雪上加霜,有断裂之虞。
第二步,盛宣怀派人到胡雪岩的阜康银行提款挤兑,同时,放出胡雪岩生丝亏本的消息,引发市场恐慌。储户纷纷挤兑,阜康银行破产倒闭。
第三步,盛宣怀勾结洋行,压低生丝价,让急于卖丝套现、填补亏空的胡雪岩血本无归,就此破产,最后郁郁而终。
盛胡之争,有人认为胡雪岩之败,败于站错队。
根本原因在于,盛宣怀是“因官而商”,本质上是个官僚,胡雪岩是“因商而官”,本质上是个商人。
商人与官僚斗法,焉有不败之理。
葬送了清王朝:压垮骆驼的稻草
1911年,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尚书一职,“丙夜不息,味爽而兴”,妻儿劝他切莫操劳。他说道:“汝曹何知?国家存亡危急之顷,岂臣子暇逸时耶!”

(盛宣怀)
盛宣怀以挽救时局自许,忙着为大清“续命”,却从未想到,自己亲手葬送了清王朝。
清朝末年,各地兴起了“民间自办铁路”风潮。实践表明,“民间自办铁路”非理性之举,反而爆出了资金短缺、各自为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弊端。
据学者统计,清朝共筹资修铁路4465公里,由盛宣怀督办筑成的就有2254公里,二占其一。
作为铁路界的“老司机”,盛宣怀向清廷建议,将铁路筑路权收为国有。
1911年5月9日,清廷下诏,推行铁路国有化。云南、贵州、广西积极响应,四川、湖南、湖北与广东的士绅强烈反对,其中,四川尤为激烈。
川汉铁路由一家叫四川商办铁路公司的民营公司建设,先期投入的700万两中,有300万两被一个经理非法挪用投机股票,亏空净尽。

(川汉铁路开工典礼)
盛宣怀拒绝为这300万两买单,认为政府没有权力慷全国百姓之慨,填补铁路公司自己造成的亏空。
盛宣怀的强硬态度,引发的激进派的不满。他们在报刊上抨击清廷与四国银行的铁路借款合同,一时民情激愤,全市罢市,学校停课,保路运动就此开始。

(四川保路同志会)
四川地方官深惧民意沸天,一再奏请收回国有化诏令。盛宣怀态度异常强硬,清廷受其影响,要求四川当局强力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省府巡防军开枪射杀民众数十人,酿成“成都血案”,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保路风潮,迅速蔓延到广东、两湖等地。

(成都血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兵营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的序幕拉开。
大清王朝的丧钟,就此敲响。
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如果没有的盛宣怀的“铁路国有化”,四川保路运动也不会发生。清朝灭亡,盛宣怀确实负有责任。
1911年10月26日,清廷宣布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
盛宣怀被扣上了四大罪名:违宪之罪,变乱成法之罪,激成民变之罪,侵夺君上大权之罪。
时人皆称“非诛盛宣怀不足以谢天下”,在英美德法四国驻京公使的干预下,盛宣怀才侥幸活命。
1911年12月31日,盛宣怀被迫离开故土,逃往日本。两个月后,他竭力为之续命的大清,亡了。
一生都在为大清续命,却又亲手葬送了清王朝,这是盛宣怀最大的悲剧。
亦官亦商:百年未有之人
李鸿章言其,“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张之洞称其,“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盛宣怀的一生,离不开,“官商”二字。
做官,他不如恩师李鸿章,后者立“再造玄黄”之功。
经商,他不如对手胡雪岩,后者扬“红顶商人”之名。
盛宣怀,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善于经商的官僚,最精于做官的商人。
做官,他从军营文书,做到了一品尚书。
经商,他从小小典当行,打造出一个横跨轮船、电报、邮政、铁路、银行、煤矿领域的商业帝国。
正因为官商一体,他的身上充满了争议。鲁迅骂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孙中山褒奖他“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盛宣怀固然有假公济私的一面,但以道德洁癖苛责,未免有失公允。毕竟,在风云激荡、新旧交织的清末,凡欲做大事、成大事者,必然不拘小节、不惧争议。
事实上,盛宣怀于中国实业、教育、公益的贡献,足以让满口“仁义”的道德家汗颜。
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行“千年未有之事”,做“百年未有之人”。
足矣。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