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跳出来看《大秦帝国》:关键是人才怎么上去

文|周说

能不能从夹缝里读出广阔?

——我看《大秦帝国之崛起》

非常努力地看完了长达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此时此刻播出这部电视剧,会使人浮想联翩,因为“中华帝国”也在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海报

可是,此剧播出后,批评的声音非常多,尤其是在网上,就是在那些非主流非正规的媒体上,批评的文章更是连篇累牍。我也不想过多举例,摘一段署名为陈荟楠的作者写的一段话:

《大秦帝国之崛起》最近在热播,我还没有看过。看了一下内容简介,知道它跟一年多前热播的《芈月传》说的事情是差不多的,而后者就是借芈月(宣太后)个人的故事来描述秦国崛起的过程。通过一些文章,我了解了《大秦帝国》的基本情况,原著小说据说是一部500万字的巨著,而作者孙皓晖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他心目中的“大秦帝国”正名。在作者看来,在儒家学者掌握的史学体系中,秦始皇及他建立的帝国一直都被作为负面典型,受到持久的批判,这是不公正的。在作者的眼里,秦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受到赞颂,而不是批判。秦或许有贡献吧,但作者对秦的赞颂达到了极致,不仅毫不掩饰地赞颂专制暴政,甚至赤裸裸地讴歌战争,让人肉麻和恐惧。比如他在序言中说:

“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二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

五十余万的人命,在作者眼里只是一个“放射着炫目的光彩”的数字!这样的话真不敢相信出自一个知识分子之口。这种无脑无心的颂秦之论调,其实也并不新鲜。想当年,革命领袖也一再赞颂过秦始皇,而他一边颂秦,一边发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时过境迁,我们这个时代,应对暴政有足够的批判精神,没想到很多人不长记性,一再地为暴秦唱赞歌。本来,电视里宫斗剧一部接一部,现实世界中也颂歌一片,某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不仅没有丝毫的批判精神,还要将这个局面推向高潮,真真是可耻可悲。

对于这部电视剧,批评的文章虽然多,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与事实不符,二是为暴秦唱了赞歌。

其实,现在要是休闲看电视剧,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历史剧的史实很多是不准确的,而现代剧推崇的价值观也很多都是不可以接受的,而悬疑剧的情节很多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电视剧的水平。怎么办呢?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闭着眼睛不看,二是硬着头皮愣看。也许还有第三种选择,张着嘴巴看,又看又评头品足。

大概我这篇文字就是第三种选择吧。

《大秦帝国之崛起》还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片子,基本史实也还不错,但是史实不错不见得立论不错,而立论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说史实不错,主要说的是宏观不离谱,没有把汉代的人和事件挪到秦代去。说立论就很难说了,有人歌颂商鞅变法,也有人说他刻薄寡恩,在中国历史上开了暴政先河。我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批·林·批·孔”的时候,商鞅就是作为正面典型出现的,而时光倒退近两千年,离商鞅时代很近的著名的史家司马迁,对他评价就很不高。

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些时候是客观公正的,有的时候就是出于历史的需要了。

既然对历史可以有多种解读,也可以容忍《大秦帝国之崛起》作为其中之一。

在我看来,现在的影视作品空间也不大,使得我们也不得不站在夹缝中观看,只要可以批判地吸收,摒弃糟粕就是!

要在夹缝中读出广阔,这才是本领

我在这部电视剧里却看到了今天缺少的东西。

例如智者的作用,那时候没有智库的概念,一个智者就是一个智库,而这些智者的作用远远大于今天的智库。即使他们出身贫寒,只要确实胸有韬略,君王信得过,那就奉为上宾,言听计从。苏秦张仪这样的人,只有在当时的环境下,才能出谋划策,合纵连横,在历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用人政策,没有论资排辈,没有按部就班,也没有组织部门考察和群众评议,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范睢在赵国当门客,饱受凌辱,被打得半死,侥幸活命,到了秦国,就到上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王视察部队,发现一位青年军官堪大用,马上提拔他带领二十万大军,并赐国姓,用对了一个人,秦军顿时增加了战斗力。

设想一下,如果在今天的演习现场,军委主席发现一个师长非常出色,简单谈话后,马上宣布,你就是陆军总司令了,这可能吗?当然,这样的做法不见得合适,但是,各有利弊是肯定的。

我们现在需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说起来,上世纪执政党打江山的时候是这样的,二十几岁的师长军长有很多。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也如是,很多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成为改革的具体措施的制定者和操作者。我们熟悉的是“改革四君子”中翁永曦的故事,他从一个一般干部一下子提拔为副部级干部。

当然,电视剧毕竟是演戏,演戏就有戏说的成分,每当看到出神入化,血脉贲张的时候,提醒自己一句,这是演戏呢,不要当真。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