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如你看惯春花秋雨,就很难喜欢《爱乐之城》

文|冰镇热点

知乎上一位影评达人说,根据《爱乐之城》(La La Land)的不同评价,可以分出中年人和青年人。

这首先就指出一个现实:这部片存在着争议。尽管它的音乐、节奏、演员都非常下功夫,但它的短板在于剧情。在时光网上,关于《爱乐之城》的评价呈两极化分布,喜欢的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也相当刻薄,认为“过誉”的大有人在。

按照这种分类,我大约就算是“老年人”了。

而那位影评达人的表述接近一个真相,那就是:不同年纪、不同段位的人解读《爱乐之城》,感触也截然不同。

打个比方,90后几乎都喜欢看《海贼王》,这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审美。而让70后看《海贼王》,他们恐怕看不下去,他们觉得大概还不如《铁臂阿童木》。

又比如,年轻人第一次喝酒,往往两杯啤酒就醉了。但是,如果你是老司机,千杯也难醉。真让你碰上了飞天茅台,或许才会喝高一次。

这就是《爱乐之城》的死穴所在了:它只是一部青春片。

有几个学生是这部片的死忠粉。她们跟我说,“这部片看哭了,因为男女主角没有在一起。当初说好一起追寻梦想,但梦想实现后,身边的就不是当初那个人了。”

然而,这不是生活的常态吗?

时光网上,一位ID叫庄蝶的网友就是这样的评价的,“电影是好电影,然而……泪点在哪里?因为男主角跟女主角最后没有在一起么?we meet, we love, we get dreams come ture, then we say goodbye and move on~这不就是生活么?”

初恋、梦想,这些都是老套路了,想通过这些套路玩出新花样,很不容易。就连一些蹩脚的国产校园片,比如《匆匆那年》、《小时代》等,无非也就这些卖点。只是说《爱乐之城》的表现手法、感染力都更加极致而已。《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是个85后,获奖那天的年龄是32岁零38天。也就是说,在拍这部片的时候,他仅仅是30岁多一点。

▲爱乐之城导演 达米恩·查泽雷 

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了。作为一个30岁的男人,查泽雷可能还无法理解爱情、时间与成长的真相。

那种因为梦想而分开的故事,太多了。生活已经多次告诉我们:为了保存爱情,就是需要有所牺牲,有所妥协。在我们的都市中,生活节奏那么快,人那么多,类似于《东京爱情故事》那样的情节,每天都在身边发生。有幸能走到一起的,其实已经是幸运儿。

青春片的困境在于:它往往只展示了一个童话般的邂逅、为爱情赴汤蹈火的勇气,然而却忽视了历史的长度。人间的最大无奈,不是一时一刻现实的挫折,而在于因时间的流逝而带来的无声折磨。岁月如刀一样,一下一下地把爱情割伤,有的惨烈的,更是如凌迟般的酷刑。很多爱情在时间的折磨中,变成了荒冢。而那些“得不到”的,更在心灵深处加固、强化,成为一世的追忆与执念。

《爱乐之城》在最后十分钟里,确实讲述了“5年”的时间跨度,但是,这点着力是不够的。怪不得很多观众,包括我,都找不到泪点。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虽然因为文化的原因无缘奥斯卡,但它在表现力上却不逊于很多奥斯卡大片。它之所以是一代人眼中的经典,就是处处都是得不到的爱情,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这部片的英文名是《The ashes of Time》,翻译过来就是《时间的尘埃》。这部电影,没有提梦想,没有提爱情,甚至没有高潮,但处处都仿佛有虫子啃咬着内心。这就是现实的投射啊!很多年轻人说看这部片很无聊,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

▲《东邪西毒》剧照

林夕作词的《人来人往》,其实很能够描绘这种无奈:“缠在那颈背后,最美丽长发未留在我手,我也开心饮过酒。”最极致的苦涩,是以笑着完成的。就像是《东邪西毒》里那个狂笑着离开的黄药师。

因此,看《爱乐之城》的,确实分出不同的年龄段。但我认为,这里的分类未必纯粹是年龄,而是对爱的理解,要么是菜鸟初哥,要么是老司机。看遍春花秋雨的老司机,是不会被《爱乐之城》轻易感动的。最终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最终归属属于那部更有时代感的电影——《月光男孩》(moonlight)。不过,对于《爱乐之城》这一部青春片而言,能够在奥斯卡中囊括6项大奖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