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官场送礼有那些门道?

不是官话

关注

文|不是官话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送礼”当属一种礼仪方式,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送礼本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送礼一般是表达祝福,比如说亲朋友好友过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另一种是表示慰问,如朋友生病、老人去世,送上礼物祝愿病人早日康复、宽尉逝世亲属节哀顺变。还有一种是表示感谢,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携礼登门道谢。但本为人情往来的送礼进入到官场上下级领域,不免演绎出许多事端,这其中大有故事可讲。

1。官场送礼的对象

以下级向上级送礼为最多,同级之间多存在跨部门,这种情况下层级的关系并不显得特别突出。上级给下级送礼在单位内部极为罕见,跨部门之间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官场送礼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求于人或感谢关照,上级对下级的感谢一般会采取另外的方式来完成,比如说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关系“投挑报李”帮助他解决其他问题和困难,这样的方式更为体面,不会触及到官场上固有的“体统”。

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前,本地流行过年前下级用单位资金给上级送“红包”,各乡镇和大的单位一般是给常委以上的领导统统都送,除了因为这些领导都可以“管”得着到他们,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领导是讨论人事安排的常委会的参加者,有投票表决权。一般的单位主要给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管批钱的常务副县长(或常务副区长,本地撤县设区没多久)。

2。官场送礼的时机

官场送礼时机的“重灾区”在婚丧嫁娶,这种时机披着传统人情的“合法”外衣容易让领导接受。另外,这种场合下以送现金为主,领导没有时间来判别和拒绝超出正常人情尺度之外的礼金,所以成为利用送礼之机行贿的“重灾区”。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时候是在领导生病时,即使领导有意在隐瞒生病消息,也会出于工作上的原因“泄露天机”。有一次,笔者一位好友听说区里主要领导在市里住院,多方打听到病房号并前去探望,后礼金如数被退回。还有一次区领导在本地住院,一单位领导准备好礼金专程携其欲推荐提拔的副职前往医院,在后一次的人事变动上,此副职被提拔为正科级干部。

除此之外,官场送礼的主要时间点集中在春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相比次数有限的前一种时机,节庆送礼容易形成一种程序性的固化模式,直至领导调离本单位。

3。官场送礼的方式

社会型关系的在办公室送,因平时见面机会不多,送礼者直接到办公室“守株待兔”,这样“出手”的机率高,即使领导不愿收,讲明来意后扔下“东西”夺门而出,领导也不至于追到门外送回。

政商型关系的一般在酒餐后送,酒桌上拉进距离,离席分别时拿出礼品,领导在大脑混沌时难以及时调整思维短时间计算收礼风险作出准确判断,有时不好当众拒绝引起旁人关注,这样成功率自然就高。

上下级关系的一般到家里送,下属在此之前利用工作机会做好“功课”探明领导居所,然后直接登门拜访作“不速之客”。一般情况下,谁要是打电话给领导以汇报工作之名上门,会被领导以“不在家、有事到办公室说”直接pass掉。所以直接上门的好处是,领导在家当然最好,领导不在家的话只要有亲属在家,开门后自报家门,三言两语放下东西就走,也算是目的达成。当然,这里面的主要尴尬,在于送礼者相互之间撞车。不过,大家都属同道中人,算是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也无伤大雅。

4。官场送礼的物品

电视中的送银行卡、纪委案件通报中的大额现金,现实中毕竟是少数。较为普遍的是送现金、购物卡、有价证券等。虽然一般是“走夜路”,但送提太多东西在手上目标还是挺大。后来在上级的三令五申之下,送现金被定性为行贿,风险系数明显加大,送出去的概率大为减小。于是,送同等价值的礼品成为替代方式,根据领导的个人喜好以名贵烟酒居多。所以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前,领导居住的小区附近一些“高价回收烟酒”的小店大行其道。

“八项规定”出台后,这些小店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大体上送出去的烟酒礼品除领导个人消费之外,其余的也是通过其他渠道转送走了。笔者所在地方在上级巡视组巡视后,把整治红包当作一项重要整改内容,原因是单位之间普遍存在用公款送礼给上级领导,其所谓“红包”一般是用单位信封装钱,以示没有缺席。金额少则两三千,多则上万。在中秋、春节两个重要节庆,当个地方主官,所获颇丰。其中不乏有为政清廉之领导,有位区委书记上任头一年收了大大小小的过年礼金,年后通过区委办主任通知单位一把手一一“如数奉还”,后有两笔钱用的空白信封,不知道出处,结果上交纪委廉政账户,在年后的三级干部大会上谈到廉政建设时将此事在大会上公开说明“以儆效尤”,此后在任数年,单位送礼之风得到遏制。当然,也有部分除上下级关系之外还建立了朋友型关系的,一般以送正常的人情往来的礼品为主,可另当他论。

5。官场送礼的效果

这种东西大概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送礼者与收礼者其实都有个心理慰藉,收礼者为自己开脱,认为替人办了事收点东西是理所当然,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送礼者认为,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领导收了礼,自然会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关照。即使有些领导作风霸道不讲道理,但至少不会给穿小鞋。有一个贪官的段子,说此人究竟谁送了他钱不知道,但谁没有送钱他肯定知道。笔者曾经听过一个当地领导的故事,一任领导离开前,叫他的身边亲信把所有没有办成事的礼金全部退回,其中一人本来打算送20000请领导谋个职位,后来因听信老婆之言从中抽出100,图个9字的吉利。结果,被退回20000整数。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此领导后来一直被拿来作为比较,被当地称为办事公道有“侠义”之风,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送礼之风,古来有之,国与国之间尚有“国礼”。本为人之常情,然官场送礼,必有利益之牵连。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在当年风气的“裹挟”下,给领导送过礼,也收过下属送的礼,虽然没有违“贿”的规,确难免也逾“情”之矩。曾为如何送礼绞过脑汁,也为如何拒礼伤过脑筋。

近年来,中央强力反腐,从狠刹送礼之风等细微入手,以案说法、立规明纪,借婚丧喜庆之机送礼之风得到有效遏制,节庆送礼也大为减少,街头巷尾“高价礼品回收”已不见踪迹。官场送礼虽一时难以绝迹,也有人大发感叹“管得太死让领导干部人情味少了很多”,然气正则风清,风清则民安心顺。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表达问候,将心底的感谢化为工作上的动力,让变味的送礼从“物”的功利重返“礼”的本真,于我而言,每当节假来临之前再也不用为官场送礼之事而烦恼,轻轻松松过节过年,岂不妙哉?

(作者为基层干部)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