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民间酒席也管起来?留点空隙,别用力过猛
文|周说
贵州的东部有个凯里市,位于中国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中国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
看这个地方,听这个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偏远的地方。

虽说“山高皇帝远”,执行朝廷的指示不含糊。最近,凯里市相关部门印发了“规范操办酒席新规”,其中规定:
一、除结婚酒、丧葬酒外的其它一切酒席一律视为违规酒席;
二、复婚不准操办酒席,再婚除初婚方外,另一方不得操办;
三、严禁一事多办、一事多地办,同一酒席只设一个礼金登记薄,离异父母为子女操办酒席的只能由一方在一地承办;
四、非酒席操办当事人,一律不准邀请他人吃酒;
五、公职人员操办婚嫁酒须由家中职务最高的党员干部申报,填写申报表,报纪委备案;
六、群众操办婚嫁酒,须填写申报表,报街道备案。
洋洋洒洒六大条,把酒席规定的详详细细,初衷肯定是为了贯彻中央的八项规定,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虽说有的条款涉嫌对再婚复婚的歧视,但是,总起来看,凯里的官员们真是用了心了。
说实在的,我知道现在乡村中人情往来很盛,不少人家每月收入的大部分会在酒席和送礼中消耗掉,甚至会酿成家庭和邻里矛盾,政府出面去管,不是空穴来风;我也相信政府官员是出于治理地方的一片责任心,不想无所作为。但是,政府管的这么细,究竟好不好?
民间的人情往来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从历史看,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张家娶妻,李家随了礼,李家丧母,王家送了钱,王家生子,张家前来道贺,一环套着一环,中间如果断了一环,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从现实看,前些年,官场的腐败现象对民间也有示范作用,官员带头请客送礼,不会这一套就很难提拔。现在,中央的严令反腐和八项规定,极大地约束了官员的请客送礼,但是,这种事情不能往下顺延,官员们把民间的人情往来一概管住,先不说实际上管不住,就算真的管住了,产生的新矛盾也是难以解决的。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需要一定空间才能够成长起来,土要是板结在一起,禾苗就难以生长;森林中如果树木密不透风,这片森林也很快就会成片倒下;言论场里如果只许一种声音存在,单一的声音也会让人窒息,画家画一张画,一定也是有密不透风,有疏可跑马,如果都是密不透风,一定不是好画。
社会也是这样。很多事情是政府应该管的,一定要敢管善管,但是,不能密不透风。民间的很多事情是应该用乡规民约来解决的,由社会组织出面协调的,不能由政府包办。
民间社会如果没有了一点空间,老百姓还能喘过气来吗?如果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维稳的重担光靠官员能够挑的动吗?
官员想造福一方,想出政绩,想向上进步,都是应该的。但是也要松弛有度,还是那个例子,一只手抓沙子,越用力,手中的沙子流失的越多。如果松一点,反而手中会留下更多的沙子。
想到容易,做到难啊,立功心切就容易用力过猛,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