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如果日本不发动七七事变,世界会是什么样?

文|战争史研究

日本军方之所以选择在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除了其一贯主张在华扩张的内因以外,也是由几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决定的。第一,苏联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相继完成,远东苏军实力大为增强。关东军认为,为了加强对满蒙的统治,防范来自苏联和外蒙的威胁,并发动主动进攻,必须把华北地区变为其直接控制的后方地带和军事基地。无论占领满洲,还是全面侵华,都是为了最终的战略目标,即与苏联作战。第二,中国本身的政局在1936年底发生很大变化,国共停止内战,开始合作。日本寄希望于中国政府继续埋头内部事务、在华北等地无暇分身的企图从此告终。从这两点因素来看,逐步蚕食的政策此后已经不再容易轻易得手。日本陆军从此不再主张“华北自治”、炮制“第二满洲国”,而是准备代之以军事占领。

日本急于对华开战的第三个原因是,从1932年起,中国依靠德国的军事援助,已经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良性道路。从1928年起,德国人就担任了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一职,德国装备和德式训练也随之而来,与之相关的军火、重工业、生产设备制造商也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往来。1934年中国与德国在庐山签署《合步楼协议》,中国通过德商合步楼公司(HAPRO,即“工业产品商贸公司”的德文缩写),用钨、锑、锰等战略物资向德国换取工业产品和军火。此外德国政府和国防部各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无限期周转贷款,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筹建冶金、燃料、机械、电气、化工等17个重工业厂矿,此外还包括兵工署理化研究所在法本公司协助下筹建的一个芥子气工厂。德国迅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成为德国军火的大买主,1936年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其武器出口总额的28.8%,为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提供了重炮、战车、鱼雷、快艇、机枪、轰炸机、钢盔和通讯器材等一系列作战物资。德国国防部还准备为国民政府新装备41个师,以及彻底重新装备一直以来受英国控制的中国海军。随着装备水平的增强,中国政府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在对日谈判中的立场也逐渐转硬。如果日本听任中国完成其现代化计划,并坐视中德接近,则将在未来的东亚政局中增加很大的变数。

美国和苏联的态度也影响着日本的对华决策。就美国来说,其孤立主义倾向自一战后就非常强烈,至3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人只关心一项外交政策,即向昔日的欧洲盟国收回战争贷款。美国虽然在菲律宾和西太平洋有很多属地,但在中国没有重大利益,甚至就贸易来说,日本比中国重要得多。1931-1935年美国对亚洲出口是3.09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1.69亿,对华出口是0.75亿。同期从亚洲的进口是4.14亿美元,来自日本的是1.48亿,来自中国的是0.55亿。两个数字中国都不到日本的一半。因此在30年代,美国对于日本对华政策采取的是一种“让日本人知道我们正在注视他们”的温和政策。美国不会为了中国而全力以赴地反对日本。实际上美国执行的是不对日本让步、但也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的绥靖主义和消极外交政策,甚至暗地里希望日本陷入对华或对苏战争,从而解除对菲律宾和关岛的威胁。

苏联的态度也是实用主义挂帅。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理重心在欧洲,纳粹政权在德国出现后,无论远东方面存在何种威胁,苏联都必须把防御的重心移往欧洲。远东苏军虽然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后数量有所增加,但与欧洲驻军人数是1:3的比例。此一事实即可说明苏联战略重点之所在。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险恶的远东形势,苏联对日本息事宁人,实际采取的是避战政策,对日交涉无事不妥协:中东铁路、库页岛油田、鄂霍次克海捕鱼权……为姑息日本,苏联将中东铁路北段廉价出售给伪满,并态度暧昧地表示准备承认伪满洲国(苏联后来是唯一一个与伪满建立外交关系的“反法西斯国家”)。

1937年4月孔祥熙率中国使团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礼,顺便向英国、瑞典、芬兰、捷克、波兰等国订购大量军用物资。6月9日孔祥熙使团访问柏林,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空军部长戈林、国防部长勃洛姆堡、以及希特勒本人进行了会谈。德国国防部再次向中国提供1亿帝国马克贷款,用于购买德国商品,主要是武器和军需品。中国代表团随后动身前往美国,在华盛顿与美国财政部签订白银出售协议,中国向美国出售6200万盎司的白银(价值3468万美元),以充实外汇储备、稳定币值。就在中美白银出售协定签订的前一天,即1937年7月7日,日本军方在芦沟桥挑起了事变。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