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什么情况下,长得美貌收入高?

文|冰川思享库

相貌并不意味着长相多帅多美,而是气质、谈吐和衣着等方面与社会主流审美观的契合程度,反映的是一种非认知能力。

[小编的话]近年来,整容行业在国内迅速崛起,整容的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美貌不仅能带来愉悦,还能聚集起更多的社会资源。

马克思人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若抢夺社会资源是一种必然,那么选择整容也就无可厚非了。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相貌平平者在这个社会难道就没有任何机会?还是说,即便相貌不好,个体依旧有机会“逆袭”的?

为此,小编特地选编一篇与美貌相关的经济学文章,供读者参考、思考。

正文

2015年开始,“颜值”一词风靡中国,相貌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中国,为就业而整形美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Hamermesh&Biddle在他们的“相貌经济学” 开山之作中发现,长相好看的人的工资,要比相貌平平者高3%-5%(美貌溢价),而长相丑陋者的工资要比相貌平平者低5%-10% (丑陋惩罚)。

▲近年来,整容行业发展迅速

此后,经济学文献对相貌在劳动力市场甚至婚姻市场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相貌与收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考察到不同职业中相貌作用的异质性,比如在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生产人员三种职业中相貌的作用是不同的。

本研究认为,相貌导致的职业和工资差异基于非认知能力,而非传统的人力资本。非认知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而且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貌并不意味着长相多帅多美,而是气质、谈吐和衣着等方面与社会主流审美观的契合程度,反映的是一种非认知能力。因此,本文将从非认知能力和歧视两个方面,来解释相貌导致职业获得差异和收人差异的机制。

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它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设计和实施,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健康和人口的变迁。

CFPS的调查对象是中国(除中国港澳台以及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海南外)25个省市自治区的家庭户及其所有家庭成员,包含9597个家庭户,21572个成人,5847个儿童观测值CFPS2012的相貌度量采用的是1-7的评分量表。为了提高样本的同质性,本研究去掉了农业劳动者,并将年龄限定为16-60周岁。

据统计,美貌者的工资要比相貌平平者高25.6%。

其次,平均而言,美貌者比相貌平平者多接受1.58年的教育年限。

最后,美貌者要比相貌平平者更年轻,口头表达能力和待人接物水平也更高,这反映了美貌者非认知能力更高。相貌与口头表达能力、待人接物水平相关性非常显著。

▲某网站对于容貌歧视的问卷

美貌者中管理人员比重和专业人员比重比相貌平平者分别高1.45和6.08个百分点,而生产人员比重比相貌平平者少8.9个百分点。在同一个职业内部,美貌者的工资,也高于相貌平平者,尤其是管理人员,但在生产人员这个职业中,两者的工资差异不大。

也就是说,在非认知能力重要性较低的职业,美貌者与相貌平平者的工资无显著差异,而且后者在该职业中的比重更高。

本研究首先按照歧视程度、人力资本和非认知能力3个维度来确定职业进入难度,从而考察相貌在不同职业中作用的差异性。

首先,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属于高人力资本和低歧视的职业,两者的职业进入都很难,但管理人员对于非认知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相貌对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进入具有更大影响。

由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这两个行业歧视程度较低,因此在职业内部,控制非认知能力后,相貌对收入不再具有显著影响。

其次,办事人员和服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要求属于中等,职业进入难度也是中等,但歧视程度都很高,而服务人员对于非认知能力要求更高,因此相貌对两者的职业进入无显著影响,但对服务人员的收入有显著影响。

最后来看生产人员这个职业,人力资本、非认知能力和歧视程度都很低,职业进入难度也较低,因此相貌无论对于职业进入还是工资都无显著影响。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相貌对于进入管理人员职业具有显著影响,但在控制非认知能力后,相貌不再具有显著影响;相貌对于进入其他职业没有显著影响。

假说2:在服务人员内部,相貌对收人具有显著影响;而在其他职业内部,相貌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

职业获得概率的影响因素

我们考察了职业获得概率的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了美貌组和相貌平平组职业分布的差异,以及如果两者获得同等待遇时的反事实职业分布,发现只有在管理人员这个职业中,美貌具有显著正效应,而该职业是工资最高的职业,验证了假说1。

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前提下,美貌者比相貌平平者进入管理人员的概率高26.24%。如果加上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接物水平两个变量,那么相貌对于职业获得概率的影响将不显著。因此,可以推断相貌影响职业获得概率主要是通过非认知能力起作用。

▲美貌者比相貌平平者进入管理人员的概率高

而在管理人员这个职业中,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更大,因而相貌的作用也更大。就其他变量而言,教育提高了人们进入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办事人员这三个职业的概率,降低了进入服务人员、生产人员这两个职业的概率;这与机理部分的分析是一致的。男性在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两个职业中的概率更高。

如果美貌者得到与相貌平平者相同的待遇,即劳动力市场不再偏爱长相姣好的劳动者,那么美貌者在高收入职业中(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概率将下降,而在服务人员和生产人员等低收入职业中的比重将会提高。

如果美貌者得到与相貌平平者相同的待遇,那么在大部分职业内部,美貌者的收入将下降;管理人员这个职业中美貌者的工资下降最多,达到28%,其次是专业人员。也就是说,如果劳动力市场不再偏爱美貌者,那么高收入职业中美貌者的收入下降更多。

基于相貌的收入差异

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只有在服务业中存在显著的美貌溢价,这进一步验证了假说1和假说2。

由于美貌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职业获得概率,但在管理人员职业内部,既有美貌者也有相貌平平者,而后者需要更高的能力才能进入该职业,因而在管理人员职业内部,不存在显著的美貌溢价。

在服务人员这个职业,虽然进入的门槛较低——美貌者和相貌平平者都可以进入,但一旦进入这个职业,美貌者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他们获得了更高的工资,也就是说在服务业,相貌很重要,美貌溢价更高更显著,验证了假说2。控制非认知能力后,美貌溢价仍然显著,说明在服务业存在相貌歧视。

▲美貌对于进入服务行业没影响,但对于工资的高低很有影响

在控制户口、年龄、教育、健康、性别、培训、地区、党员身份、经验、经验平方、婚姻、语言表达能力、待人接物水平和BMI等变量的基础上,美貌者和相貌平平者工资差异的36.07%是由于人力资本等禀赋差异所致,而63.93%是由于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所致。职业内禀赋差异的贡献为40.16%,职业内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的贡献为32.14%,职业间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的贡献为31.79% 。

将每个职业内部的美貌者工资均值与相貌平平者的工资均值进行比较,由于相貌平平者进入高收入职业的概率更低,加上职业效应后,不可解释因素的贡献更大。

通过职业获得概率分析和美貌溢价分析可以发现,在职业间,没有控制非认知能力时,相貌对于进入管理人员职业存在显著影响,而对其他职业的进入没有影响;而在控制非认知能力后,相貌对职业进入无显著影响,因此职业间的不可解释因素不能归因于歧视,而是由于其他未被纳入模型的变量所致。

在职业内部,控制非认知能力后,相貌对工资差异仍然具有显著影响,因此,至少在服务业中存在相貌歧视。

结论

虽然关于相貌在劳动力市场上重要性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在中国尚未得到实证文献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基于CFPS2012数据,剖析了相貌对于职业获得和收入差异的作用效应及其机制。

首先,如果不区分相貌在不同职业中的异质性,那么在控制人力资本、工作特征和非认知能力等变量的基础上,人力资本等因素能够解释美貌者和相貌平平者工资差异的80.9% 。

但如果考虑到美貌者和相貌平平者在职业获得方面的差异,那么可解释因素的贡献下降为36.1% ,而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的贡献达到63.9% 。如果美貌者和相貌平平者获得同样的对待,那么美貌者在高收入职业的概率和收入均将有较大幅度下降。

其次,从职业获得来看,相貌只有对进入管理人员职业有显著正效应,而对进人其他职业则无显著效用;从美貌溢价来看,只有在服务业具有显著为正的美貌溢价。

本文的研究表明,职业间基于相貌的工资差异是由于歧视以外的不可解释因素导致,而职业内基于相貌的工资差异是由于相貌歧视所致。

因此,对于职业间,应当挖掘其他与相貌有关且影响工资的因素,而对于职业内部,尤其是服务业,应当减少相貌歧视。

遗憾的是,利用CFPS进行分析,无法控制调查员审美观差异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如果有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拓展。由于相貌是一个主观的评判,关于相貌的度量历来是质疑的焦点。

本文转载自《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原标题为《美貌者进入了高收入职业吗?》,作者为费舒澜。为便于手机阅读,我们进行了删节,重新分段,个别字句做调整,并重新制作标题,配了图片。如有引用,请核对原文,以免发生误解。因无法联系作者,欢迎版权单位和作者与我们联系稿酬事宜。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