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恋爱中,你是左派还是右派?

文|理想国imaginist

类比政治领域的左派和右派,恋爱中,或许也能分出左右派来。但无论你是拥抱自由、成长与不约束感的左派也好,是拥抱秩序、繁荣与稳定的右派也好,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中间派也好,衷心希望你都能在每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对自己说:还能恋爱真好。

恋爱中,你是左派还是右派?

如果说为了争取现实世界中的一纸投票权,女性为此斗争了数百年,并已然在很大范围内取得瞩目胜利,那么在爱情世界中,我们是否也同样拥有站队投票、表明立场的权利?自然,也许人类的感情认知比现世的政治世界更为纠结复杂,且感性的参与度与理性不相上下,但即便在这个黑白不甚分明的世界中,也不妨碍我们大致划分出左右两派:激进与保守、传统与变革、整体福利与个人自由,这些看似互相矛盾却又失常并存的特质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但总有那么几句话、几件事、几条原则,让你看清自己。

近几年来,我们小时候喜爱的女明星都纷纷到了和过了传统意义上谈婚论嫁的年龄,大多数嫁入豪门、成功隐退,从此相夫教子深居简出的常被称为人生赢家。的确,充裕的物质条件、膝下儿女成群,可以侍奉双亲,有大把大把余裕可以旅行、学习、享受生活、充实自己(当然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如此理想)。在大众媒体的描绘下,大批女星诸如赵薇、刘涛、孙俪都榜上有名,评价标准不外乎“儿女双全,丈夫有钱”。甚至有许多事业上远不如这几位一线女星的,也都因为嫁人后儿女成群、物质充裕而纷纷登上“赢家”的榜单。只要我们这个时代仍然会写出“某女星为了嫁入豪门不惜接连生子”诸如此类看似讽刺的娱乐新闻,就证明我们这个时代仍旧活在“物质充裕、稳定繁衍”的集体无意识里。

即便在人生赢家一词充满争议的语境下,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这种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依旧十分有吸引力,也不得不否认世上仍有成千上万女人为了得到这样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着。爱情右派拥趸众多,即使不像名人演员般到达某个理想化的高度,平凡普通一点的女性也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右派原则一:爱情和生活一样,是强者的游戏,一味追求感性的悸动和情绪的冲击并不能让你笑到最后。精确计算得失、小心衡量比例,认真、审慎地开始每一段恋情,两人合力向终点冲,才是最快到达人生巅峰的捷径。

右派原则二:遵守规则并非示弱的表现,考虑亲人朋友的感受也不意味着完全妥协,既然缔结契约成为“家人”,就有誓死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你用尽全力反抗的一切,也可以用尽全力去保护它。

娱乐圈里的爱情左派中,徐静蕾小姐无疑是个中翘楚,普通人面对社会压力很难不低头是一码事,作为公众人物却能坚持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却又是另一种坚持。生活中不乏对老徐充满艳羡之情的女性,谁叫她拥有一份已经获得认可的事业、一个亦师亦友长着八块腹肌的男人和一种“爱谁谁”的生活态度。毫无疑问,她成功的事业奠定了往后生活的物质基础,也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和事业,叠加在这一切之上,她才能遇到一个步伐统一的伴侣、一群欣赏认同她的长辈和朋友。

然而爱情左派并不是一种粗暴对待所谓“社会常规(social norms)”的态度,不是“在爱情中用烈火燃烧自己”,不是“与一切传统期待决裂”,更不是“早恋堕胎离家出走”。爱情左派,是一种恬然看待人与人相遇的态度:如果合适,我们一起走一程;如果不合适,感谢你陪我走了一程;是一种坚持不被所谓“稳定”绑架,从而陷入无尽的自我放逐和懒散堕落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份要风风光光过好自己人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出让步牺牲的决心。

以作家而言,由于文字可以通过操弄而变得模糊和指向不明,即便感情态度同样情绪明确的人,似乎也很少会受到大众的瞩目和评论。文人墨客间的爱情轶事不少,但能被常人津津乐道的无非那么几个:林徽因给人的感觉更接近右派但实际上是个左派,就像《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尽管最终总有不得不顾全的大局,但她们认同自己内心的感受且不以为耻;萧红看似左派但毫无疑问是个硬核右派,她一次又一次自我放逐飞蛾扑火式的恋情仿佛使得自己原本璀璨夺目的才华都显得更像是一种“副产品”。

左派原则一:爱情是人世间最绚烂的烟火,转瞬即逝的美丽也值得用心去体悟和感受,不以时机不对或希望不大为借口,只要感受到了就勇敢迎上去,世上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天长地久,爱过就是最美丽的回忆。

左派原则二:规则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接受挑战,清楚前路艰险还选择“一意孤行”的人才是爱情的真正信徒。不断反思、不断怀疑,在这里没有人因为反对而反对:结婚、生子、辞职在家,但婚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生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家庭单元中完全失去社会线索和经济收入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代作家中,勇于给他人恋情出谋划策的情感导师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在读者面前诚诚恳恳剖析自己感情的却寥寥无几,台湾女作家陈雪就是这其中之一。

只要翻开陈雪的新作《恋爱课2:我们都是千疮百孔的恋人》就能知道,陈雪也许是当代作家中对自己爱情左派立场最为直抒胸臆的一个人。这种判断无关于她的性取向,仅仅来源于其对自己和恋人阿早间从相识、分离、复合、磨合、争吵、进步的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爱情应该让两个人都变得更强,要一起成长,假如成长不了,这不过是一份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死水一潭的恋情。

起初她相信一见钟情,并认为其他一切恋情都是经过妥协的结果;后来她领悟,爱情中还有太多“二见”、“三见”和“常见”,可以浪漫,但不要冲动。

起初她觉得,和前任做朋友很酷,能和前任一起出去double date意味着世界大同;后来她发现,原来自己沾沾自喜的高EQ一直以吞噬自己和前任的正常交际能力、吞噬自己伴侣和前任伴侣的信任为代价。

起初她觉得,在恋情中只要一味忍让、妥协、善解人意,总会迎来光明的结局;后来她才知道,一味忍让、妥协、善解人意只会让自己变成丑恶的怪兽,被熊熊怒火湮没。

假如有一天,当你站在人生和爱情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向哪里走:是放下大城市里烟花灿烂但与你无关的那份繁荣,还是满怀希望离开家乡想要去闯一闯?是相信眼前一穷二白的他有朝一日能靠拼搏奋斗让你们一起过上物质充裕的日子,还是安心在家乡找个有车、有房又善解人意的他蹉跎下半辈子?不想让自己失望的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爱情中,无论你是拥抱自由、成长与不约束感的左派也好,是拥抱秩序、繁荣与稳定的右派也好,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中间派也好,衷心希望你都能在今夜来临的时候、在每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对自己说:还能恋爱真好。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