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为什么河南盛产法学家?

文|井蛙观局

7月13日,武汉大学发布干部任前公示,法学院迎来新的领导班子:现任副院长冯果教授拟任院长、现任副院长秦天宝教授拟任副院长、现任院长助理何其生教授拟任副院长,现任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主任江国华教授拟任副院长、现任《法学评论》编辑何荣功教授拟任副院长。

新一届法学院5位行政领导中,有2位出自河南,包括1968年出生的南阳籍法学家冯果、1972年出生的信阳籍法学家何其生。冯果出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系近年来继马克昌之后,又一位执掌武大法学院的河南籍法学家。

南阳白河

除武汉大学外,另有众多河南籍法学家在全国重要法学院校中担任要职,包括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中国刑法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秉志,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王新清,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郭立新,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郝铁川,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石静霞,以及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王晨光、王振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王轶,等等。

除担任法学教育行政要职外,河南还培育出一批法学界宗师级人物,如刑学领域的马克昌(周口西华人)、经济学领域的刘文华(安阳林州人)、刑事诉讼法领域的樊崇义(南阳内乡人)、民事诉讼法领域的江伟(开封人)、环境资源法领域的马骧聪(焦作博爱人)等。在法律实务领域,河南也成长出诸如著名律师张思之、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等一批优秀的法律工作者。

河南籍新一代法学家也在成长壮大,逐步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70人中,河南籍法学家就有赵秉志、王轶、于志刚、付子堂、王振民、石静霞、冯果、肖建国等8人,占总数的11.4%。

河南籍法学家规模和影响力雄居中国各省之首,被称为“河南法学家现象”。

这一现象耐人寻味。河南地处中国中部,系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片肥沃的土壤诞生了老子、墨子、列子、韩非等思想家,贾宜、蔡文姬、谢灵运、杜甫、李商隐、韩愈、元稹、刘禹锡、李贺等著名诗人,苏秦、司马懿等军事家,郭嘉、徐庶、荀彧、荀攸等著名谋士,岳飞、戚继光、史可法等民族英雄,也孕育出陈胜、吴广、翟让等义军头领。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四席。但自南宋以后,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河南在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领先优越逐渐被南方省份赶超。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河南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涌现出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影响力上都小于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省份。

河南经济并不发达,思想观念也不如东部地区开放,缘何培育出一大批法学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较好地承继了法家传统。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先秦法家的五个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除慎到外,其他4人皆出自河南,其中商鞅为内黄人,申不害、韩非是新郑人,李斯是上蔡人,他们提出的法布于从、依法办事、刑无等级、保持法律稳定以及富国强兵等思想,至今具有指导意义。法家这一传统在河南得到了传承,而近年来出现一些冤家错案,更是诸多河南学子践行依法治国、实现理想抱负的驱动力。

二是官本位观念较重中国南北方有个显著的文化差异,就是北方的官本位思想较为盛行。地处中原的河南,长期处于农耕时代,工商业不够发达,虽然成长出范蠡、吕不伟等大商人,但千百年来,这一商业基因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在宗法社会中,河南人民最讲究人情,重视关系。“学而优则仕”,而法律与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学法律做官或治学成了诸多河南学子改变个人命运、光耀家族的重要选择。

三是河南籍学生普遍勤奋。作家马说曾用“忍”和“韧”二字概括河南人的品性,并指出“一时忍叫‘忍’,百时忍就成了‘韧’”。河南学子则充分展现了这一品质,在读书方面应该是全国最努力、最勤奋、最坚韧的。本省除了郑州大学1所“211”外,河南没有一所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学,而河南的考生数量在全国一直数一数二。为此,许多河南考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读一所理想的大学,不得不“二次高考”,攻读硕士和博士。如赵秉志、王振民、王轶在郑州大学读完法学本科,又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分别师从高明暄、许崇德、王利明等著名法学家。目前在全国各大院校研究生院中,河南籍学生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四是地处京汉法学重镇的中心地带。“五院四系”在中国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9所法学院校中,北京占3所,武汉有2所,而河南正处于京汉法学重镇的中心地带。河南学子读法学,北可上京城,南可下武汉。如于志刚、王新清等人选择北上人民大学读书,马克昌、冯果等则南下武大求学与治学。

五是形成了法学家集聚效应。如果说河南盛产法学家,那么在河南各地市中,南阳籍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包括樊崇义、刘海年、张文显、赵秉志、付子堂、王新清、王轶、冯果、周密、李汉军、王志祥、侯国云、刘志伟、王充、韩龙、曹富国等;而在南阳17个县区中,出自镇平、新野的法学家最多,如赵秉志、王新清、付子堂等出自新野,王轶、冯果、侯国云等出自镇平。

观局君认为,应该还有第六条:高考填报志愿时抉择的信息源(尤其是班主任的建议)。众所周知,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文中的河南法学家们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的信息不对称比我们现在要多很多!更不用说,那个年代还是先报志愿之后才知道分数。

根据以往做法,绝大多数高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会对同学们的志愿信息进行了解和提供建议,部分家长同学也会找班主任进行咨询。对于一个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来说,辖区内的家庭能够获取到的可靠信息,就是去咨询班主任,相较之下班主任就是掌握信息比较多的人,更不用说历年的指导报考经验了。

虽然现在我们也有高校招生咨询,但是大多集中咨询处集中在郑州附近,南阳市也就南阳理工和南阳师院相对出色一些!在那个年代,对家庭而言,去郑州进行高考咨询的成本太高,更不用说,或许学生及家长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还有高考咨询这个事情!

而这个时候班主任提供的建议,就至关重要了,或许是从本校历年考入某校某专业的人比较多、或许是从本校与某高校的历史渊源、或许是从南阳盛产尤其是新野盛产法学家的传统去考虑提供建议,不管班主任们考虑的是哪种情况,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文科类报法律、法学的比较多。从观局君当年就读的新野一高文科毕业班高考报考的情况可以佐证,当年班上报法律、法学、会计的比较多,最终录取结果也法律、法学得多!

最后,衷心祝愿,河南的法学家群体越来越强大!为祖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添砖加瓦!

-END-

来源:井蛙观局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