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父母,把吸笑气致残的女儿用轮椅接回国
文|晒爱思PsyEyes
如何看待女留学生沾上笑气,最终坐着轮椅被推出首都机场?
一篇名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了首都国际机场》的文章,引发超过10万次点击。文章主人公林娜(化名)说,认识的留学生里有一半吸过笑气,大家管这叫做“打气球”,“吸完后,感觉脑袋里在蹦迪一样”。两三个月里,花掉了几十万“打气球。然后脾气变得暴躁,因为毒素排不出去,前胸和肚子,都长出红色小包……今年年初,林娜戒过两个多月,但又开始复吸,她开始产生幻觉,觉得被追杀,更严重的是,双腿时常觉得无力,“站不起来,像瘫痪了一样”,甚至昏迷过去,等到好友找上门来,发现她已经严重到出现了失禁,“5天没吃饭,没喝水,忘了打了几箱,忘了是什么状态”……最终她被父母接回国。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滥用笑气(一氧化二氮,N₂O)成瘾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在被全球精神医学界奉为圭臬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滥用笑气成瘾被收入“物质相关与成瘾障碍”大类中的“其他(或未知)物质相关障碍”范畴。
作为一种精神障碍,滥用笑气成瘾的症状概括起来大概就是:忍不住要吸入;控制不住要大量吸入;戒不掉,使出吃奶的劲也戒不掉;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寻找购买;损害社交功能;明知对身体有损害仍然持续、大量地吸入;加重持久和反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偶尔小剂量吸入笑气不是问题,可以带来麻醉、放松的作用以及欣快感;偶尔过量吸入就涉及滥用;长期过量难以控制地吸入就构成成瘾障碍。像因吸入致伤致残的,那就是成瘾后难以控制地导致中毒反应,直至致伤致残。

其次,吸入笑气一类的吸入剂在美国青少年中并不鲜见,国外有数据统计,8到12年级的中学生至少有一次滥用吸入剂的比例超过10%,随年级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青春期前期的小屁孩,比高中毕业时的半大小子滥用吸入剂的比例更高。国内也有,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精神卫生机构近年也接诊一些滥用笑气的案例;在浙江宁波高中生中滥用笑气的亚文化圈子也初露端倪。
青少年滥用笑气只不过是青少年时期尝试、模仿高风险甚至危险活动或生活方式之一种。如果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或教师的有效陪护,他们就很容易在他人引诱、示范和怂恿下尝试、模仿各种高风险甚至危险的活动或生活方式,稍有不慎,如裹胁进以吸入滥用笑气为时尚的亚文化圈,那么出现难以自拔的成瘾、中毒、致伤致残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
关键问题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才更可能有足够的经济资源支撑长期、过量,以及越来越超量的吸入、滥用;相对不那么富裕的青少年反而不大容易吸入、滥用到致伤致残的程度。滥用笑气成瘾主要是心理成瘾,与毒品的主要是生理成瘾不同,没钱支撑长期、过量以至越来越超量的吸入,也就减少了导致最终致伤致残后果的概率。
其他的滥用吸入剂成瘾障碍以及中毒,还包括滥用挥发溶剂,如甲苯、汽油,广泛分布于胶水、燃料、油漆;亚硝酸盐,如亚硝酸异丁酯,吸入后可导致血管扩张,心跳过度;以及气雾剂,像一些用于治疗用途的药物。

吸入剂不是毒品,而且相对也比较容易获得。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青少年缺乏父母的有效陪护,再加上低自尊和误入损友圈,那么到处都可能是陷阱和深坑,滥用笑气是,前几个月的蓝鲸游戏也是,即便是普通的游戏、网络都可能沦为陷阱和深坑;就算是把一切都禁止了,青少年仍然能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多更新的陷阱和深坑,令无知的父母穷于应付。

按:下面这篇刊发版首发于《南方都市报》今天个论版,版权归属于南方都市报社,禁止转载。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就该多陪护孩子成长
近日,一篇题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首都国际机场》的公开信披露了一名25岁的女孩,因为在国外留学期间长期过量吸入笑气(一氧化二氮)而致伤致残的事情。公开信作者韩梦溪据说在国外留学已经有10年。经医院诊断,因为长期过量吸入笑气使他不仅有高血压和心肌问题,她的运动神经也受到极大的损伤,脚部的肌力几乎是0级,只能被人用轮椅推送回国。
在公开信中,她写道:
“我爸爸妈妈应该没有想到,我是坐着轮椅被工作人员推着出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他们当时震惊伤心的表情是我这辈子都不愿意去回想的画面。他们的宝贝女儿,送出国这么多年,学位没有拿到反而像个傻子一样被人送回来。他们开始自责这些年把我一个人放在国外,对我的关心不够;我心里也难过,当初没碰气球该多好。”
她公开信中所提到的“气球”,也就是把一氧化二氮充入气球内,然后再将其吸入体内。在以吸入笑气为时尚的青少年亚文化圈里面,这也被称为“嗨气球”。


一氧化二氮之所以被称为“笑气”,因为少量的吸入能够使人感到麻醉、放松,以及体验欣快感,以至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像诸如牙科诊所中就常常使用笑气来帮助患者麻醉和放松,以消除紧张和恐惧。
正是因为笑气具有这样的功效,而且它又不属于法律管制的违禁品,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合法购买到,所以吸入笑气就成为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时尚。一氧化二氮被吸入后,会取代血液中的氧分子,导致血液缺氧状态;过量吸入就可能导致中毒;长期过量吸入,就可能像韩梦溪那样致伤、致残。
青少年群体为什么会出现以吸入笑气为时尚呢?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笑气在内的吸入剂是美国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成瘾物质之一,8年级学生中有17.1%、10年级学生中13.1%、12年级学生中11.4%的学生至少有一次吸入剂滥用。中国今年一些大城市的精神卫生诊疗机构也接诊了一些笑气滥用成瘾障碍以及中毒的案例;甚至在浙江宁波的高中生群体也露出以吸入笑气为时尚的亚文化圈子的端倪。
其实,青少年吸入笑气只不过是他们尝试和模仿高风险甚至危险活动或生活方式之一种。一个青少年如果缺乏父母或其他重要成年人的有效陪护,那么他们在独自成长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为他人的诱导,或者示范而去尝试或模仿各种高风险甚至危险的活动或生活方式。吸入笑气是一例,前两个月从俄罗斯传入的社交媒体的“蓝鲸自杀游戏”也是一例;更严重的包括吸食毒品,或者尝试轻微犯罪。
笑气并不是毒品,也不是管制的违禁品,偶尔的尝试或许无伤大雅,而且笑气也没有生理成瘾性。但是,一旦那些缺少父母有效陪护的青少年形成一个朋辈同伴的亚文化圈子,视吸入笑气为时尚,那么一个青少年从猎奇、模仿,到成瘾,以至于中毒、致伤致残,几乎就是一条不归路。

那么,把笑气像毒品一样管制起来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用。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甚至以吸入常见的挥发性溶剂,如甲苯或汽油;或者一些亚硝酸盐,如亚硝酸异丁酯,后者吸入后可致血管扩张,心跳加速。
甚至日常无害的游戏或者社交网络,也能使那些缺少父母有效陪护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像近日媒体鞭笞的手游《王者荣耀》,如果一个青少年缺少父母的有效陪护,往往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低自尊,因此他们就倾向于从游戏中,从朋辈同伴的亚文化群体中寻求自尊的满足。
特别是像一些父母,本以为把青春期的孩子送到国外,或者名校就是让他们赢在起跑线,殊不知远离父母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各种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只要其中有人引诱、示范,无论是吸入笑气,甚至吸食毒品;或者从事一些轻微违法,如欺凌他人之类,那么缺少父母有效陪护的孩子就很容从好奇,到模仿,到成瘾或积重难返,以至于中毒或案发,等等。
其实,有效陪护青春期的孩子并不见得要守候在孩子身畔,即使是让孩子在国外独立生活,父母也能做到有效陪护。反之,即便是将孩子牢牢地盯在身边须臾不离,也可能无法做到有效陪护。从心理学角度,所谓“有效陪护”,也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保持畅通的积极沟通,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的尝试和适应成长,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单方面要求,或者只是按照世俗的标准或照“别人家的孩子”的模样来强加给孩子。
在我看来,这起因在国外留学期间长期过量吸入笑气而致伤残的事件足够令人警醒。对许多中国父母来讲,更多,更早地意识到与其不求甚解地要求孩子“赢在起跑线”,还不如有效陪护孩子的成长,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积极、主动,自信的高自尊孩子不是要求出来的,是有效陪护出来的。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