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为什么苏州墓地里,睡的一半都是上海人

中国城市中心

关注

文|中国城市中心

清明节前夕,有个“限购”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苏州市清明工作会议规定,严禁经营性公墓跨苏州市区域外销售。对外市户籍人员确需在苏州公墓安葬的,要报经公墓所在地民政部门同意。

苏州的公墓不卖给外地人!“墓票”和“房票”一样,与户口挂钩,让人背后一凉。

坊间一直传说“苏州的墓地里,睡的一半都是上海人”,到了清明时节,沪牌的车子会把通往苏州大小墓园的路堵得满满当当。为什么上海人喜欢到苏州买墓地呢?其实这里头原因挺复杂,基本和“叶落归根”情结没关系。

上海整整20年无地安葬

公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晚近的概念。甚至,“人死后要安葬”这个很朴素的要求,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重生”的。

公墓是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形成的;公墓出现在中国只有百年历史。中国传统上,强调“叶落归根”,人死在客乡,灵柩要送回家乡安葬,如果一时安葬不了,就要“停厝”,把灵柩暂寄在义庄、寺庙,等机会运回家乡,这成为一笔沉重负担,所以屡屡有“孝女卖身葬父”的故事。

上海开埠之后,外国人带来了公墓文化。当时有不少外国人死在上海,需要集中安葬,渐渐地就有了“外国坟山”。比如,现在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边上,就是当时的“外国坟山”,边上的码头就叫“坟山码头”。

1950年代,政府铲平了这些“洋墓地”,改造成了公园,成为如今上海的静安公园、淮海公园,还有作为东方明珠塔前身的浦东公园。如今都是繁华CBD地区,当初却是很冷僻的坟山。城市发展(地价升值)和公墓的矛盾,贯穿于公墓问题的始终。

▲ 上海的洋墓地

前述“洋公墓”里的骨殖,当时被弄到闸北、宝山一代安置,不过等到1966年的“大破四旧”,这些洋骨殖也都灰飞烟灭。

新中国政府有着移风易俗、宣传唯物主义的宏大意识形态愿景,也有着节约土地的现实考量,在农村搞过平坟还田政策(比如,周总理带头平自己祖坟的故事),在大城市实施严格的限制墓地政策。

另一方面,当时很多市民希望“落叶归根”,还葬家乡。所以,上海曾有过“鼓励外运”的政策,就是希望上海市民死亡之后,能够在家乡安葬。

这样一来,上海市民对于公墓的需求并不大。而后来,在“破四旧”的名义下,上海几乎所有公墓都被毁坏,40多万坟墓被平毁。龙华公墓被改成火葬场、烈士陵园,9个公墓被改建成仓库等单位,34个军管的公墓也被陆续改为建设用地。

这样一来,1980年代中期之前,上海几乎无地可葬,政府也不希望你葬。

当时主要处理骨灰的方式,就是寄在骨灰堂里,或者把老人的骨灰放在家里。在当时上海拥挤的家居环境当中,还要放骨灰盒,是挺吓人的事情。小时候,有一次搞“小队活动”,到了一个小队长家,这家柜子上就放着他爷爷的骨灰盒,小女生吓得夺门而出,活动被迫中断。

你可以想象一下,上海这么一个大都市,从1966年开始到1980年代中期,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死了这么多人,公墓全部被毁,没有安葬的地方,积累了多少魂魄?

上面说的是上海的情况,全国各大城市的情况基本相同。就像电影《非诚勿扰》里葛优说的:“我走那会儿(指他出国的改革早期),只有烈士才有墓地呢。老百姓能存架子上。”

▲ 《非诚勿扰》电影截图

公墓边上的高尔夫俱乐部

在1980年代,上海边上的苏州人想到了一个发财之路,就是卖墓地。在当年的意识形态之下,这需要有“吃螃蟹精神”的,“安葬”本身就是被认为和当时的纯粹的唯物主义相抵触的,当时苏州打了一个“擦边球”,叫建设“华侨墓地”。

现在人们说十几万的墓地属于“天价墓地”,其实在1980年代一样不便宜。我家在1989年为祖母,在苏州吴县(如今的吴中区)购买墓地的费用是800元(当时工人的月收入也就四五十元),这在当时已经属于巨款了!当时上海刚刚兴起“商品房”,价格也不过是五六百元一平方。

1980年代,上海没墓地,苏州有墓地,这就是大批上海人入葬苏州的原因。

凤凰公墓是苏州最大的经营性公墓,目前凤凰公墓管理的20万墓穴,其中60%为上海人购买,而且“这些墓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卖出去的。当时受社会环境影响,上海本地没什么公墓”,苏州木渎山陵文化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员如是说。

这么多年来,苏州的地价呈几何级数增长。旁的不说,我祖母的墓地,1980年代末就是太湖边上一个荒凉小山,如今紧靠着公墓的是“苏州太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你猜地价涨了多少倍?可能有人觉得,当年苏州人地价卖亏了,改建小别墅,建公墓要赚更多的钱。

其实,墓地当年就不便宜。而且,苏州郊区还是相当贫穷的。印象当中最深刻的就是当时,许多上海人公墓祭扫的饭菜,苏州本地农民是会要走的,有时吃相实在太难看,还没有等这个扫墓人走掉,就直接上来抢祭祀的饭菜,当然,这是会被墓地管理人员呵斥的。这种要走祭扫饭菜的事,差不多要一直延续到2000年前后。

上海的公墓,也一样面临地价飙升之后的尴尬。在苏州墓地火爆之后,上海的一些郊区也提出来要营建公墓。当初都是很偏僻的地方,如今都是很成熟的地段,结果就是和一堆豪宅包裹着一片公墓。

墓地会成为奢侈品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这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句子。如今古墓不可能被犁为田,只能用来造房子。

城市越来越大,地价只可能越来越贵。原本是人迹罕至的墓园,如今成了繁华的闹市,地价逼着死人让路。

比如,1957年,齐白石长眠于海淀区魏公村的墓地,当年这里是郊区,如今成为了繁华闹市,周围都是居民小区。墓园一度成为垃圾场,最终白石老人不得不被迁坟。

事实上,随着地价越来越高,买不起房子的你,一样会面临买不起墓地的问题。各地政府都在紧缩墓地的土地供应,更提倡节约土地的塔葬、壁葬,甚至不需要占地皮的海葬。

朋友小朱,是苏州下辖的县级市常熟人,她说,家里的长辈走了,以前是可以落葬虞山的,现在不行了,虞山上的公墓“已经卖光了”。查了一些资料,果然!常熟成为江苏省首家“骨灰堂全覆盖”的城市,常熟虞山思亲苑骨灰堂(不是公墓)可容纳骨灰6万穴,目前已接接纳了4万多穴骨灰。这样一来,在常熟市,任何人出高价都买不到墓地,除非到苏州其他地方购买。

苏州墓地,不向外地人限购还行吗?

墓地,也是地,在房价飙升下,卖墓地就有巨大的“机会成本”:山上是公墓,山下是高尔夫。不省着埋人,怎么行?

▲ 手绘跑马地坟场

本文原标题《山上公墓,山下高尔夫:不“限购”行吗?》

扩展阅读:

新华社调查福建沿海墓葬乱象:长孙未娶妻 孙媳墓穴已备好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去年以来,福建沿海泉州、福清等地成立专门工作组,严厉打击违规兴建豪华墓、活人墓,整治墓穴上千座。与此同时,在严厉整治下,仍有少数地方顶风新建、翻建豪华墓地。

福建活人墓资料图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拼版照片:相关部门在福清市音西镇(上图左)和龙田镇(上图右)对违章修建的豪华活人墓进行拆除;工作人员在福清市龙田镇(下图左)和海口镇(下图右)对违章修建的豪华活人墓进行拆除;上图中为福清市印制的林区宣传牌(2017年2月5日摄)。新华社发

去年清明期间,“新华视点”栏目曾对福建福清海口镇、龙田镇及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大建豪华墓、活人墓问题进行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日前,“新华视点”记者对这些地方进行了回访。

记者发现,去年以来,福建沿海泉州、福清等地成立专门工作组,严厉打击违规兴建豪华墓、活人墓,整治墓穴上千座。与此同时,在严厉整治下,仍有少数地方顶风新建、翻建豪华墓地。

整治豪华墓、活人墓上千座

在福清市海口镇晨光村黄土山、龙田镇东营村金山,记者看到,多处豪华墓、活人墓的石基、墓碑已经被拆除。墓穴上覆盖着黄土,有的还植树披绿。

记者去年曾在黄土山上发现一处占地500多平方米、有26个墓穴的豪华大墓,其中23个墓穴是活人墓。如今,这处大墓已经被拆除,原址上绿草茵茵,树木葱茏,看不到墓穴的痕迹。

福清市副市长陈代祥告诉记者,去年4月以来,福清市对违规兴建豪华墓、活人墓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共完成整治1204座墓穴,其中拆除282座、绿化860座、迁移13座、覆土49座。

泉州清源山景区的东岳山风景秀丽,村民违规占地修建豪华墓甚至私自卖地给外村人建墓现象一度较为严重。清源山管委会行政管理执法大队队长李金忠介绍说,去年4月以来,市政府牵头民政、公安、林业、景区管委会等部门,加强了巡查监控,执法力量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一些违规翻建、扩建大墓的行为得到查处。

仍有顶风新建翻建墓地现象,有的造价超百万元

尽管当地采取严厉措施,但仍有少数人顶风新建、翻建墓地。在一些农田、山地旁,还可以见到占地数十平方米乃至上百平方米的豪华墓、活人墓。

在福清龙田镇东营村金山,距政府拆除的违规墓穴不到一公里处,记者发现有活人墓、豪华墓仍在兴建。山脊被挖去大半,黄土裸露,山体几乎看不到绿树。

在一处郭姓人家修建的大墓附近,记者看到,挖土工程正在进行,砂石堆放在墓旁,两层的平台大半建成,墓碑已经竖起,碑上记载着此墓于2016年开建,共有8个牌位,分别是郭氏夫妇及其长子、次子、长孙和他们的媳妇。

在长孙媳的牌位上,姓氏一栏还空着。村民告诉记者,其长孙还未娶妻,但家族已经把墓穴给她准备好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多个墓穴上记载的修建时间为2013年以后,每个墓穴均有多个牌位,祖孙三代的姓氏均在列,占地面积多数超过100平方米,装修豪华。

记者从305省道向福清海口镇洋头村行进,道旁田间地头不时可见占地数十平方米乃至上百平方米的墓穴。这些墓穴都是准备家族多人合葬在一起的大墓,牌位上不少名字用红体字列出。根据当地风俗,这表明这个人尚未去世。

记者在福清多个村庄采访时,在墓穴附近看到名为“马队”的电话号码,记者拨打电话后得知,“马队”原来是运输修墓建材、提供翻修服务的工程队。据一些村民介绍,豪华墓、家族合葬的活人墓造价不菲,买地、开山、建设、装修等各项费用加起来,有的甚至超过百万元。

在泉州清源山景区东岳山,记者看到仍有一些大墓留有新近施工翻修的痕迹。李金忠告诉记者,尽管当地严打严控新建、翻建大墓,但还有少数村民跟执法人员“打游击”,顶风行事。

移风易俗还需持续推进

记者调查发现,修建、扩建豪华墓、活人墓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一些墓穴占用山林、田地修建,占地上百平方米,周边林木被毁损、山体被挖空,水土流失严重。

今年3月下旬以来,福清又开始新一轮坟墓生态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倒卖土地、顶风新建豪华墓活人墓等行为。但记者调查发现,入土为安、厚敛重葬、家族合葬等丧葬习俗在福建沿海部分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生态、文明殡葬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福清市民政局负责人郭进霭告诉记者,福清的一些豪华墓、活人墓其实已修建十年以上,爷爷一代去世了,但儿子、孙子还在世,这些人的名字也在墓上,为了日后合葬,家人不时要翻修这些大墓。

迷信和炫富攀比也是造成违规建墓屡禁不止的原因。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村民迷信风水,希望通过占地造墓、翻建豪华墓给自己和家族带来好运;有的富起来的村民除了建别墅,还要大建豪华墓、活人墓,自认为是光宗耀祖,刺激了炫富攀比之风。

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问题也不容忽视。2014年福建省就出台文件,每个乡镇可以建一个公益性公墓,人口多的乡镇可以建两个,但实施起来却存在不少困难。

郭进霭告诉记者,一个一平方米的墓穴,加上前后墓碑,建设成本要上万元,算上修路、装修、管理等成本,建一个占地5到6亩的陵园,乡镇投入要2000万元左右。即使按成本价出售,收回投入也要很长时间,乡镇财力难以负担。

(本文来源:新华网)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