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基督•祠堂•微信:中国农村的三种新面相

文|中国社会学

当前的农村研究呈现出两种面相,一种以温铁军、贺雪峰、徐勇为代表的学院派,或者叫智库派,代表了农村研究的官学,以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统计学、农村学、口述史学等多种方法进行农村研究,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其核心是“治理”。

还有一种是以返乡文科博士为代表的“还乡团”,或者叫叙事书写派,他们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返乡体验,参与农村叙事的书写,比较典型的有王磊光《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手记》和黄灯《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其核心除了“乡愁”之外,还有文学意义上的“自传”色彩。

在持续三年(2015-2017年)的“返乡书写”浪潮中,“乡愁”和“自传”背后,现代化、市场化促成农村肌体的消亡,科举废除、职业市场买卖易位、阶层固化之后“乡绅”角色失去回流通道,导致农村和文科博士的双重焦虑,这似乎成为一种叙事的主调。

然而第三届“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却给我们以不一样的视野,笔者有幸被邀请作为学生评委,其中《红白蓝》《返乡日记——我的村庄》《田埂上的梦想》三部纪录片角度新颖,别出心裁,为我们展现了农村的三种新面相。既往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赵月枝和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的农村口述历史或农民口述历史大多是学者代农民立言,而同学们的作品则以亲历者和讲述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其间,其价值也是不遑多让。

《红白蓝》:基督教在中国农村

短评:线索不太清晰,主题不太集中,运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一位功勋卓著的抗战老兵从信仰共产主义到信仰基督耶稣再到信仰和肉体消亡的过程,片中提到很多诸如天主教、东方闪电、道教、佛教等,反映了基督教中国化、地方化、基层化、老年化、普及化,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但是对老人的保守和片中要表达的主旨,则过于荒诞化。

传解:2015年美国普渡大学发布中国大陆主要几大宗教信仰分布图,据图显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已成如火如荼之势;佛教除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之外主要分布在华南;道教在全国只在零星区域占据优势;伊斯兰教自西向东,不仅在新疆,而且在云南、甘肃、宁夏等地也发展迅猛。在特朗普时代的国际语境之下,伊斯兰问题被放的很大,著名学者李伯重发表《“佛教长城”的兴起》,“青年史学家”微信公众平台也发表了著名学者哈全安的访谈与其他一些通俗文章,引起很大反响。然而基督教却被相对遗忘,基督教虽然不如伊斯兰教携种族、边疆、民族之势声势浩大,但在内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已经悄然发展。笔者的本科舍友师从山东大学名著基督教研究专家,就讲他们最近提出了“基督教中国化”等一些概念,发现一些民间教派纷纷以基督教的形式出现。笔者奶奶有子女七人,其中三姑、四姑两位信仰基督教,不拜鬼神不挂清明,与奶奶构成尖锐冲突,然终不能限制。清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大帝礼仪之争中,中国获得暂时胜利,但现在风俗嬗变,再无人能加以限制,好坏如何难以妄下定论,可现象不能不关注。幺姑信仰佛教,亦在家中兴建隶属于道教系统土地爷神祇(奶奶年轻时受江湖术士传授风水秘术,因受训只能传一人而至幺姑),周围人家纷纷而来祭祀,但终究是不如基督教信徒众多。笔者在武汉也曾见基督教家庭教会,每逢周末都会做礼拜,但非信众哪怕是家人也得回避,近似于秘密教会。在更广大的县城以下,正如影片所描述的,信徒大多以中年妇女为主,人数众多,且个人境遇多不佳。他们把基督慰作为藉自身苦难的思想资源,把清除恶势力的希望放在基督身上。信仰虔诚,有系列程式的圣歌、圣舞、舞会。而抗战老兵的例子代表了一种极端形态,更代表的“乡村叙事”被忽视的侧面。

《返乡日记——我的村庄》:宗族的当代形态

短评:因为笔者曾写过两篇返乡日记,所以对此深有感受。片子比较简单明了,有些地方比如爷爷说的一段话等有歌功颂德的成分。但是样本意义非常强,在经济发达之后,河北农村(邯郸市杜刘固村)出现宗族祠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尤其是这个村子还是全国农村三百强,它与传统工业文明对村庄肌体的销蚀形成一种有趣的二律背反。

传解:区域叙述的出现是与社会史的兴盛相伴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念群“江南”,杜赞奇、黄宗智“华北”,陈春声、科大卫、刘志伟、郑振满“华南”等,他们都受到施坚雅的影响。就农村学或农民学言之,有苏文的西北农村研究、陈汉笙华南农村研究、费孝通华东研究研究、黄宗智华北农村研究等。相较于华南的宗族和宗教,相较于广东延绵自明清的宗族和福建追溯到南宋儒学的世家,的在杜赞奇等人看来,华北的农村因为接近国家权力中心,受到国家行政权力的有力控制,地处平原没有聚宗保族的强烈需求,且近世以来群雄逐鹿世家大族多被族灭,所以没有很强的宗族形态。只有山西因为地理、历史等缘故,成为赵世瑜、行龙等关注的热土和“华北之例外”。但影片却一反之前的刻板印象,记录了杜刘固村出现宗族、祠堂、理事会的过程(这里的宗族主要是就文化意义而言,和笔者第一篇返乡手记中提到的宗族攫取政治和经济权力不同)。虽然在影片中杜刘固村和其他有着发达集体经济的农村一样,一样存在着工业文化对农耕文明的侵蚀,但实际上还埋伏着一个暗线——就是经济发展之后,原子化的农村个体会逐渐“分子化”,现代宗族形式开始以公司制的理事会出现,尽管这一新兴现象随着经济形式的不稳定发展也呈波动之势,但也初见端倪。这和没有丝毫历史根基的深圳,在2017年的春节居然也出现了数千人祭祖的盛况,华西村成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只不过前者是自发,或者有着复杂利益考量)如出一辙,也成为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又一注脚。就像东北经济衰落和农村不景气之后,“返乡叙事”中“东北农妇组团约炮”的虚假叙事、快手中东北“天安社”的走红、《乡村爱情故事》被置于东晋门阀政治的叙事框架、二人转污名化、《二龙湖浩哥》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如今针对农村的转型,经济方面新农村建设一以贯之,而文化方面则提倡家风家训和乡贤,就功过而论还为时尚早(农村肌体渐渐消解或形态嬗变,再谈传统乡贤是否必要?),但以经济发展驱动文化建设仍旧是颠簸不变的真理。

《田埂上的梦想》:将“乡愁”叙事引入“乡建”叙事

短评:这部片子的拍摄技巧尤其是画质感很高,尤其是开头对徽州民居和田间景象的航拍,让人印象深刻。本片一反传统乡村的“乡愁”叙事,将“乡愁”引入“乡建”,关注了较少为人们所关注的村官群体,主人公及徽州新农人不仅在进行着水稻的天然绿色无公害种植的实践,而且还利用微博、微信、微店等新媒体,以会员的形式,进行着农业销售终端的改造。全片全景展现了水稻从插秧、灌溉、成熟、收割、脱粒的全过程,很具有一种乡土的画面感。

传解:乡建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就在山东和河北的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从技术角度进行乡村改良,包括基层治理结构、土地问题和科学文教卫等方面。只不过因为后来毛主席领导土地革命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他们的乡村建设实践没有触及根本问题,再加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也就宣告失败了。当下的乡建是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农村的重新确立和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而伴生的,作为国家层面的一种补充,多为NGO组织所推动,虽然出现了很多个体意义上的典范,比如碧山、许村、河阳、西递、宏村等,但是并没有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和示范效应。就像民国的乡建运动没有促进土地关系的根本问题一样,当下的乡建很多也没有解决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流失的问题,所以仅仅只能成为一种试验性质乌托邦想象,或者顶多只能为一种产业经济或者旅游经济的点缀。以中国乡建为例,其使命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改善”,服务内容主要为规划设计、金融与社区综合发展、环保事业、乡村生态养生养老、乡建培训等,比如“青天范式”,共有九大板块:刘家祠堂——人与灵魂的关系——(宗族凝聚)、青藜书院——人与圣贤的关系——(耕读传家)、关帝庙堂——人与神的关系——(忠义礼信)、村落布局——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风水)、礼俗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乡规民约)、老宅修复——人与家的关系——(血脉信仰)、桑基鱼塘——人与农作的关系——(生态永续)、物产工坊——人与物的关系——(民艺工造)、经济互助——人与富裕的关系——(丰衣足食)等,但是这种模式仍旧属于外生改造而不属于内生自发嬗变,没有涉及核心问题。影片的主人公张昱是南屏村的大学生村官,针对本村空心化的问题,她开辟昱田米试验田,坚持无化肥、无除草剂、无农药三无种植,将传统农耕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并利用微博、微信和微店进行销售,反映了一种新探索。其中利用微信进行宣传和销售的模式乃前人所无,加上当前农村如火如荼的农村淘宝,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农业的一大范例,微信在介入商业经、政治治理、媒体生态、学术闭环之后,又突入经济生产领域和乡建环节。当然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化,对相当规模农庄的经营也应该成为乡建的重要内容。影片放映的内容虽然还在实验当中,但是开拓的价值应该肯定。

文献·田野·口述: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历史解释

历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着重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随着对农村学或者农民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社会学解释不了全部的社会问题,比如前文纪录片所述的三个个案分别需要宗教学、民俗学和传播学的知识背景,需要把这些学科方法也纳入到农村学或者农民学的框架之内。而随着学科门类的细化,历史学越来越偏重文本,研究领域越来越专,这导致史学危机的出现,也催生“public  history”的诞生。历史学在严守学科边界的同时,同样呼唤问题意识的凸显和现实关怀的确立。长期以来历史考据学、历史编撰学深入发展,但是历史解释学发展严重滞后,在历史学界只有徐兆仁、左玉河等学者对历史解释学做了专门研究,而当代史解释是历史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解释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是历史解释学的重大理论任务。当然就学科边界而言,历史解释学对社会问题的解释主要还是应该集中在文献和口述两个方面,就农村学或者农民学而言,历史解释学应该集中在地方文献、碑刻的搜集和口述史料的搜集、辨伪方面,应该着重历史的解释、文化的解释,而不是社会的解释和田野方法的运用,这是由这三部影片引出的余论,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