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市委书记来“家访”,是逢场作戏还是真诚走心?

不是官话

关注

文|不是官话

2017鸡年春节前,接中山市委电话通知,新任市委书记陈如桂要到我家来“家访”。本来,陈如桂刚到任时就要来我家“家访”的,只是那天我不在家,没有实现。我按惯常思维,以为此事过了时间节点,也就不会有下文了。谁知,我估计错了,陈如桂书记还是决意要来家访。

说实话,对新任领导来家访这类事情,我并没太大的兴趣。近年来也经历过多次,领导每次都是走走程序。比如,进屋后,随从放下“礼物”(茶叶、水果之类),客套几句,领导也就打道回府了。更有甚者,我泡茶的程序还没完成,领导便有“要事”先走了,真是“茶未斟,人已走”。

出乎意料的是,轻车简从的陈如桂书记,这一回比约定时间提前10分钟,敲响了我的家门。而且,领导没带“礼物”。我并不是期望“礼物”,只是感觉他的家访与众不同。

我打算用20分钟时间完成接待陈书记的“差事”。可是,我又估计错了。陈如桂一坐便是一个多小时,他详细谈了他对中山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之后,更耐心诚恳地要听取我这位“老城建”的意见(我于1986年至1993年担任中山市副市长,分工联系城建、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工作)。

从陈如桂的眼神、表情来看,我感到市委书记这一回家访是来真的。他的话颇多真知灼见,没有照搬“上头文件”,但无疑是吃透文件精神的“接地气”的表达。陈如桂对中山目前的发展胸有成竹,对中山今后几十年的民生远景及忧虑也有考虑。在我看来,地方主官这种前瞻性的眼光尤其难得。试想,如果领导急功近利,总想着在任期内“短线操作”做出成绩,全然不作长远规划——哪个城市要是由这样“鼠目寸光”的书记当家,那当地百姓可以说是倒霉透了!

陈如桂书记家访的这种清新作风,令我记起1980年代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中山的一次“家访”。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广东中山群策群力,建成了几个解困房住宅小区,大大地缓解了城区百姓的住房困难。这一善举,本地民众有口皆碑,也得到上级的肯定。当时,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中山视察,几乎都要到这解困住宅区走走。中山市还因此而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那天,朱镕基同志午饭后视察解困房住宅小区时,突然提出要到新搬进解困房小区的百姓家里“家访”。这事接待计划没有安排,真是难倒我们负责具体接侍的人员了。住在解困小区的,几乎全是底层老百姓。我担心他们不能讲普通话而影响交谈,可想挑几户能讲普通话的也来不及了。说时迟那时快,朱镕基已经站在门口了。无奈,只得敲开正在午睡的那户人家的家门。主人连衣服也来不及换,便穿着广东人俗称的“孖烟囱”的大裤衩,匆忙开门迎接朱镕基副总理。哈,这真是一次绝对真实的“家访”。

朱镕基与主人问过好后,没有坐下,却直接拉着主人的手,让主人带他看洗手间。朱镕基问主人房子有几个洗手间,主人答有两个。朱总理点头微笑,又指着洗手间问马桶怕不怕漏水,设备好不好用,主人都一一作了满意的回答。朱总理说,外国朋友批评中国的厕所太差,我们的确研究重视不够,这观念要改。哦,还有,朱镕基对这一家三口却有两台电视机感到不解,便问主人。主人回答:一台是两老人用,一台是儿子读电大用。听了这回答,朱总理笑着说,住上新房子,电视机也有明确分工了。这话引来大家的开怀大笑。

……

抚今追昔,我感到,有个别领导的所谓“家访”,纯粹是接受任务交个差,走走程序作作秀。但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同志并没有丢掉“家访”的优良传统,他们于闲谈中知民意,为解民忧而不耻下问,念兹在兹的就是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

领导如此真诚走心,较之那些假惺惺的逢场作戏,自然也容易赢得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这里边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说的:“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