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怎么从平民一步步成为伊朗最高领袖
文|中东研究通讯
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没有强力的盟友、没有一兵一卒、没有一枪一弹,最后却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巴列维国王,这位老人就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开创者霍梅尼。霍梅尼怎么从一位平民一步步成为伊朗的最高领袖,他的一生上演哪些传奇?
苦痛的幼年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出生在一个宗教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阿亚图拉(伊斯兰什叶派高级神职称谓),他们长年过着流浪的生活。据当今的一些传闻,他的父亲是从克什米尔地区流浪至伊朗。经过漫长艰辛的流浪生活,霍梅尼一家人选择了一个叫霍梅因的小城。这个小城镇位于荒芜贫瘠的山坡上,人们靠厚厚的毛毯和简陋的火炉才能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但霍梅尼的父亲赛义德·印地却选择面对清真寺的简陋住处,恪守宗教信仰。当时许多阿訇只能博取地主和富人的欢心才能活下去,而赛义德·印地对封建权贵无所畏惧,控诉他们的剥削与无道,最终他被阿拉克的地主殴打致死。
赛义德·印地留下三个儿子,当时鲁霍拉(「主的灵魂」)才九个月大,由于缺乏详细的记载,推测他大概出生在1902年。年幼的鲁霍拉和母亲相依为命,他的外祖父米尔萨·艾哈迈德同样是一位著名的神学家,使鲁霍拉从小就受到宗教教育的熏陶。母亲离世后,鲁霍拉由信仰虔诚的婶婶抚养成人。
当时伊朗的乡镇中,实际上不存在什么西方式学校。只有毛拉们,多半在冬天的农闲季节里,把农民、地主和阿訇的孩子召集在一起,教他们念《古兰经》,并以这部经典作为唯一的教科书教授作文。鲁霍拉就这样在阿訇身边苦学四年,在他十五岁时婶婶也去世了,他的哥哥穆尔特撒承担继续教育他的责任。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伊朗宣布中立,但战火外溢仍然波及伊朗,这里成为俄国人、英国人和土耳其人、德国人的战场。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而撤出伊朗, 英国进而控制了整个伊朗。《英波条约》的签订使伊朗失去了独立的地位,伊朗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战争和1917-1919伊朗大饥荒致使伊朗境内民不聊生,国家遍体鳞伤。外国人的殖民统治激起国内反抗浪潮,鲁霍拉内心也种下了仇恨和好斗的种子,把反对外国统治的斗争埋在心中。
师从名师
鲁霍拉19岁那年,拜哈埃里·亚兹迪为师,接受他的指导,此人是当时最有名望的什叶派神学家。后来,他和老师一起来到位于德黑兰和霍梅因之间的圣地库姆,哈埃里·亚兹迪在库姆伊斯兰神学院执教,鲁霍拉就在此学习伊斯兰教法和法理学。库姆这座圣城改变了鲁霍拉,勤奋和努力使他获得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宗教理论。他希望通过神学的研究,继而继承父亲的衣钵。
1925年,礼萨汗开创了巴列维王朝,当地官吏赐姓给每个家庭。鲁霍拉三兄弟都想继承了父亲的姓「印地」,但一个伊斯兰家庭却有着外国姓氏,这是绝对不能容忍。面对官府的最后通牒,鲁霍拉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了霍梅尼。他潜心研究神学,严格恪守《古兰经》经典的启示。

伊朗国王礼萨汗
1929年,霍梅尼就开始在库姆和纳杰夫神学院讲授伊斯兰哲学和神学,很早就成为伊朗国内顶尖的宗教学者。此外,霍梅尼一直研究神学、哲学、伦理学和伊斯兰法律等内容,他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著作。另一方面,在他几十年的授课中,培养了大量的中高级神职人员和一些伊斯兰学者。神学院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大学,这里并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授业时间,有的学生可以在此学习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多年的教学活动使霍梅尼的学生遍布全国,他的影响和声望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宗教势力。
名噪一时
霍梅尼除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就,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他名噪一时?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他有着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判当时伊朗的政治社会问题,将斗争矛盾不仅指向王室,还指向了帝国主义。霍梅尼认为国家不能凌驾于宗教之上,一切违反伊斯兰教的法律都属非法。同时,学术水平、道德品质和思想深度都给他带来了广大的崇拜者。50年代末,霍梅尼就获得阿亚图拉的称号,60年代就成为六大阿亚图拉之一,名噪一时。
由于二战时伊朗亲德立场,引起苏联和英国不满。1941年,两国分别从伊朗北部和南部入侵,伊朗被强制分割成三个地区,只有首都周围和伊朗中心地区处于国王的控制之下。礼萨汗不得不将王位让位于自己的儿子巴列维,从此开启了巴列维的傀儡统治。
此时,伊朗国内的形势十分严峻,部落势力抬头,旧恺加王朝势力和伊朗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二战结束后英国一蹶不振,美国在伊朗势力迅速膨胀,苏联就伊朗问题也开始让步,最终从伊朗撤军。国内混乱的局势和美伊亲密关系引起宗教人士的强烈不满,他们反对国王牺牲国家利益讨好帝国主义。
国王的敌人
巴列维「白色革命」的纲领引起国内国内宗教阶层的强烈反对,世俗化和土地改革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霍梅尼决心同国王进行斗争,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当时反抗群众面临伊朗特务机关「萨瓦克」的恐怖威胁,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向街头抗议。巴列维曾将宗教界污蔑为「寄生虫」,这给霍梅尼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反抗机会。

伊朗国王巴列维
1963年6月4日,霍梅尼开始正面回击。他问信徒们,究竟谁是寄生虫:「是那些一无所有而且也不想有的人,还是那些把百万家私转移到国外去的人?」他还抨击国防费用的浪费,营私舞弊和文化堕落。霍梅尼称巴列维是暴君,认为他亵渎了伊朗宪法和《古兰经》。霍梅尼对民众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说教,使得他们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遂引发全国性的反国王示威活动,霍梅尼因此被囚禁起来。
霍梅尼被捕后,示威群众要求国王下台,推翻王朝统治。他们不断涌向首都德黑兰,规模越来越大,局势渐渐失控,示威活动逐渐变为一场骚动。愤怒的群众烧毁汽车、洗劫商店、捣毁政府机关,掀起一场宗教狂热运动,很快便蔓延全国。为了安抚群众,巴列维不得不将霍梅尼释放。霍梅尼并没有屈服,而是变得更加倔强和不惧,他抨击议会选举而遭到软禁,后因反对国王给予美国军事专家治外法权而遭到特殊对待。
1964年11月4日,国王派遣一个小分队埋伏在霍梅尼早上去清真寺的路上,士兵们将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直接带到德黑兰-曼赫拉巴德机场,就这样霍梅尼被流放到了土耳其。
国王将土耳其作为流放地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土耳其国内主要以逊尼派为主,霍梅尼失去了信众的支持。此外,土耳其和伊朗都是西方国家的好伙伴,巴列维国王以为这样做可以永远解决这个令他头疼的人物。霍梅尼住在土耳其的一个两层楼的房子,每个月还要付房租150里拉,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安卡拉政府提供的佣人,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1965年,土耳其忙于大选斗争和塞浦路斯危机,霍梅尼趁机流亡至伊拉克。
当霍梅尼到达伊拉克时,总统阿里夫给予这个老人最高规格的接待,当时霍梅尼并不知道他成为伊拉克对付伊朗的一个棋子。1970年,伊朗什叶派最高领袖哈基姆去世,霍梅尼成为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
1978年,伊朗爆发大规模反国王浪潮,伊拉克纳杰夫成为该浪潮的指挥中心,萨达姆以霍梅尼煽动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反对复兴党为由,将其驱逐出境,而实际上这是萨达姆和巴列维国王之间的政治交易。至此,萨达姆和霍梅尼俩人结下梁子。10月份,霍梅尼流亡至巴黎,他在那里建立伊朗伊斯兰革命指挥中心,为国内反国王运动提供指导。在霍梅尼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伊朗民众拒绝纳税,他们反而将钱交给伊斯兰社会基金会。
胜者为王
全国罢工和示威的浪潮不断,巴列维王朝已经日薄西山。霍梅尼虽远在巴黎,但他每天的讲话的录音被制作成磁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伊朗民众间扩散开来。巴列维不得不离开统治长达36年的国家,曾经的好友约旦国王侯赛因拒绝收留巴列维,沙特也小心翼翼,只有埃及总统萨达特表示欢迎,就这样巴列维终老他乡。

1978年12月,有上百万民众参加在德黑兰的阿舒拉节游行,他们要求霍梅尼回国,处死国王。1979年2月1日,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了他阔别14年的家乡。4月,霍梅尼宣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他独揽军政大权,成为伊朗最高领袖。此后,霍梅尼实行全面伊斯兰化,建立了法基赫体制。1989年6月23日,霍梅尼病故。
参考文献
海因茨·努斯鲍默著:《霍梅尼-以真主名义造反的革命者》,倪卫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今日主笔 / 李明伟
注:本文首发于头条号中东研究通讯,中东研究通讯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