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般配的夫妻,也要懂互相隐忍的道理
文|群学书院

题记
一对夫妻懂得互相隐忍,对维系婚姻很重要,即便他们般配如吴文藻与冰心,或者梁思成与林徽因。

01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83岁那年,跟身边人闲谈,聊到自己的老师吴文藻和师母冰心:
我这一辈子,生活上相信两条。一是不找比自己强的老婆,那就出不了头。吴文藻就是一个例子。冰心名气比他大,他一直出不来。
四年以后,费孝通接受学者朱学勤的访问,又旧话重提:
吴文藻是清华毕业的,应当回清华的,因为冰心到了燕京,他们夫妻俩以冰心为主,她同司徒雷登很好的,这样,吴文藻是被爱人带过去的。在燕京大学他没有势力的,在燕京靠老婆,后来出了燕京,他才出头。
吴文藻中国社会学的一代宗师,他与太太冰心琴瑟和鸣的一生,一直也叫人艳羡。不过在老学生眼里,讨一个太过有名的太太,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男人来说,反倒是平添了几分压力。

40年代中期的吴文藻夫妇,在典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外表之下,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02
吴文藻和冰心的缘分,起于1923年8月17日那条从上海开往西雅图的邮轮上
在那条船上,冰心是当然的女神,不仅家世显赫,本人也早就誉满天下。这样的妙龄女郎,当然要被众星捧月。
后来跟冰心保持了终身情谊的梁实秋、顾毓琇,当时也在同一条船上。(说句题外话,六十年以后,梁实秋得知渡尽劫波的冰心还在世,托去大陆探亲的二女儿捎去一句话:我没有变。冰心的回话则是:我也没有变。——或许有读者想八卦,不过可以负责任的说,除了坦荡荡的惺惺相惜之外,他们没有丝毫的暧昧)。
跟这些竞争者相比,木讷的吴文藻看上去实在没什么优势。然而所有人都看错了,最懂浪漫的,居然就是吴文藻。
他追女作家的唯一方法,就是写信:平时寄平邮,星期天就寄快递(因为美国邮局星期天不上班),关键是,信纸是特制的,每一张上都印着冰心的名字。
冰心回国前,吴文藻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请她带给未来的岳父母——这封信彻底征服了女朋友全家的信,被冰心珍藏了一辈子,原件至今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1929年6月15日吴文藻夫妇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的婚礼,今天看起来依然不失隆重。
03
清寒子弟吴文藻娶了名门闺秀,外人看来多少有点“攀附”的味道。实际上,吴文藻人生三个重要的转折点,都像费孝通说的那样,“夫妻俩以冰心为主”。
先是1928年吴文藻从哥伦比亚大学拿了博士,“被爱人带过去”了燕京大学。当然在燕大,他带学生也开创了一片天地,但是如果当年是回到清华,整个中国社会学史或许还有新的篇章。
然后是1940年,吴文藻因为青年费孝通惹的“文祸”,被傅斯年骂成“汉奸”,不得已避走重庆,又是因为太太与宋美龄的交情(1949年以前,冰心写过几篇热情赞颂她的这位杰出校友的文章,不过这之后,女作家小心翼翼的不让这些文字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弃文从政,在陪都做了闲官。
最考验人性的转折,发生在1958年。
这一年的4月,吴文藻被补划为右派,政治上被打入另册。患难之际,是冰心入西花厅晋见周恩来,才让吴文藻很快摘帽,转危为安。
老实说,终其一生,吴文藻并没有实现他在学术上的宏大抱负,在太太的盛名之下,婚姻里多少也有隐忍。但是,在凶险的政治运动中,在夫妻反目兄弟成仇的人性悲剧的映衬下,冰心坚定的选择,显示了一个有良好教养的闺秀的风骨,暮年的吴文藻或许也因此明白,自己的隐忍并非坏事。

晚年吴文藻和冰心平淡从容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往事?
04
吴文藻的隐忍,让人想到梁思成。
吴文藻和梁思成,是当年清华学校里一屋而居的密友。对基本没有旧学功底的吴文藻而言,跟一个大学问家的儿子相识,是件喜出望外的事。垂暮之年的吴文藻写文章,还深情回忆跟着梁思成回家向梁启超请教学问的情形。
不过兄弟情义,没有维持很久。
就在1940年吴文藻无奈之下被迫离开昆明时,梁思成的太太林徽因,却在给挚友费正清夫妇的信里,极尽嘲讽:
轰炸越来越厉害……不过朋友“Ice Heart”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
林徽因和冰心由相知到交恶,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个中曲直,倒也没必要深究。叫人感慨的,倒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性格与婚姻。

1925年暑假,冰心与林徽因在美国绮色佳郊游,这是现存两人唯一一张合影。
05
梁思成其实是半新半旧的人物。被撞伤了,见到父亲先自责不孝,“将爹爹妈妈给的身子碰坏了”。
所以看到梁思成,你会想用些阴性的词汇去形容他:慢性子、内敛、优雅等等。即使在人群中他站在正中间,你也会觉得,他不是那么抢镜头。
相比之下,林徽因是阳面,急脾气、外向、健谈、好动,甚至,刚烈。
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儿子梁从诫曾经问母亲,要是日本人打到四川了,我们怎么办?林徽因平静的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样决绝而惊心动魄的话,被一个那样明媚娴静的女子说出来,真是中国知识分子节操的一个小注脚。
建国后为拆除北京三座门牌坊,市长彭真拗不过梁思成,提议由党员群众投票决定。投票前,他组织实地“批判”三座门,一时群情激奋。
次日投票前,林徽因代表梁思成发表演说。演说实情早已无从知晓,可以确信的是,彭真在林徽因演说后不得不宣布临时休会,将党员骨干拉到会场一旁反复做工作。最后投票的结果,勉强通过拆除决定。可以想见,林演说的鼓动性!
阴阳错位,他们夫妇注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互补。与吴文藻一样,在婚姻里,梁思成微妙的扮演了隐忍的那个角色里。或许这并不太符合世俗的男权价值观对夫妻关系的裁定,但是两位大学者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真正良好的婚姻关系,并不是要在两性之间争一日之短长,而是各自扮演好彼此最合适的角色,并且在柴米油盐或者大风大浪中,继续把它维系下去。这样看来,男性的隐忍,其实没什么不堪。

晚年病榻上的梁思成与同样孱弱的林徽因
06
最后的题外话,是梁思成的续弦林洙。
喜欢唯美爱情童话的人,大多不会喜欢林洙,甚至有一丝无以名状的鄙薄之情。自始至终,这段婚姻也不为梁思成的弟妹、孩子和朋友们祝福。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的是,结婚以后,是林洙接过了照顾林徽因八旬老母亲的任务。在各种近乎疯狂的“运动”的夹缝中,她顶住了极大的压力,甚至宁愿让两个孩子受牵连,也没有离开梁思成。
在梁思成被迫住校,接受“看管”的时候,她把丈夫的文稿悄悄收藏起来。十年浩劫后又花了极大的精力,亲自整理、校对这些文稿,使得遗著得以重见天日。
某种程度上说,婚姻是以互相照顾为第一要义的,梁思成照顾林洙的孩子,林洙也照顾久病的梁思成。若没有隐忍的林洙,真不知道思成能不能挺过生命最后的那十年。
群学书院今日荐书
《亲密关系》
罗兰.米勒等 著
王伟平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来源:群书学院
作者:群书君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