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凉山孤儿”格斗风波:打工不是男人干的事

文|録音筆

作者:邱慧

藏族少年泽旺17岁,彝族少年斑马夺基18岁,藏族少年俄木学19岁。他们在11岁时来到恩波格斗队,学习综合格斗(MMA)。综合格斗允许选手用泰拳、巴西柔术、摔跤、空手道等多种技术进行比赛,规则开放。

三个少年有着差不多的细长眉眼,除了泽旺皮肤白,其他人都是黝黑。他们都有腹肌,头发茂盛,出拳时,头发在头顶一颠一颠,像洗发水的广告。他们拥有了一些女粉丝。

一身商务打扮的恩波格斗俱乐部总经理唐罗说,这是一个文化传媒公司,除了格斗,“我们有很多产业。”他希望大家能关注这项运动,而不是“孩子的来历”。

这里的很多孩子都想成功,不想打工。他们大多来自四川省凉山州和阿坝州这样的贫穷地区,有孤儿也有留守儿童。

不管是生意还是理想,“格斗”是70名被外界统称为“格斗孤儿”的恩波格斗队成员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他们有个一致的想法:吃苦是一个男人必须要做的事、打工才不是男人干的事情。

打工才不是男人干的事

恩波格斗队的70名队员7月15日从成都市抵达阿坝州马尔康镇集训,备战8月8日的“中日ABA综合格斗国际挑战赛”。

7月26日下午,马尔康恩波格斗训练馆内,俄罗斯教练吹响口哨,30多名成年队员自由组合进行实战训练。

泽旺出拳,俄木学闪躲寻求出拳时机。不到两分钟,俄木学右手手臂脱臼,实战结束。

泽旺很瘦,看着弱不禁风,但队友评价,“他很厉害。”他还没到18岁,将参加几天后在达州举办的四川青少年散打比赛,这场比赛的选手年龄段在15岁至17岁。

训练结束后,泽旺随身带着蓝牙音响,脱下护具,套上自己剪破的T恤,播一首时下流行的韩国说唱歌曲,站在队友中间,一起边听边摇摆。

俄木学在去医院的路上,这个月他第4次脱臼。对于格斗选手来,习惯性脱臼很致命。伤是在今年4月参加“武林风”比赛时落下的。

在这场比赛中,19岁的俄木学得到了主办方给的1万多元钱,自己留了一半,给家里寄去了5000块。他想起在家里时,牦牛肉和猪肉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现在这是俱乐部每天的伙食。

明星队员斑马夺基18岁,他带着白色耳机,表情严肃地站在一旁。这天训练时,教练当众批评了他这两天训练效果不佳,他没辩解是因为来到马尔康后发烧,还没恢复好。训练的时候,有两个女粉丝溜进了场馆看他。

如果不打拳受苦,就要出去打工。俄木学说:“打工不是一个男人该干的事。” 他为自己打拳而自豪,在家乡,他的同龄人多数在打工,“这很不酷。”

俄木学的家乡在阿坝州黑水县,这也是格斗队创始人、教练、干爹恩波的家乡。

恩波8岁丧父,出身贫寒,18岁就开始练习散打,曾获得擒拿格斗”双冠军,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气。俄木学记得“当时好小,只晓得自己上不起学,不爱读书,就喜欢搞体育。”父母把11岁的俄木学送往恩波的俱乐部。

在一段拍摄“格斗孤儿”的视频中,两个14岁的男孩在铁笼中进行格斗对抗。恩波和他的格斗队被质疑领养未成年人,以格斗商演挣钱。

恩波从未露面,格斗俱乐部主要负责运营的总经理唐罗穿着商务T恤,带着一块黄玉,手里拿着皮包,底气充足:“总有人会曲解这个问题。”

马尔康在藏语中意思是“火苗旺盛的地方”。7月烈日下的小镇,人们期待着这场格斗赛。门票从80元、360元到1000多元,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也是这项比赛的忠实电视直播观众,“阿坝州提到格斗就会想到黑水恩波”。

一些赞助费也是通过购买门票提供的,训练场馆内的黑板上标注着名字和钱的数目,有10万、100万。意思是“买了10万块的门票赞助支持比赛。”一位教练说。

“做人学干爹就好了”

70个队员住进马尔康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算是包下了这家酒店。训练场所做了特殊安排,15岁以上的一线队员上午在露天操场训练,15岁以下的小队员则在封闭场馆训练。“他们需要安心备战,不能影响成绩。”

有媒体报道团队里有恩波收养的13名孤儿,“这怎么可能。”唐罗说,“中国的收养政策规定了条件,而且就算符合条件,每个家庭最多也只能是两个。中国的收养政策规定比较乱你们也是知道的。”他强调“俱乐部为孩子提供的是资助。”

唐罗被看做恩波团队的二把手,“你们关注一下综合格斗作为一种规则极为开放的竞技格斗运动,而不是俱乐部孩子的来历。”他建议前来采访的记者们去大草原看看。

由于长期练习格斗,俄木学的肌肉比同龄孩子发达许多。三个男医生齐用力了10分钟,才把手臂恢复原位。

比赛受伤是常有的事,要想打比赛,就得经历这些。俄木学觉得“自己喜欢的事,没什么苦不苦的。”

“这次比赛打完就去做手术,干爹带我去做手术。”俄木学说。格斗队的孩子都叫恩波“干爹”。

19岁的斑马夺基比赛经验丰富,一场比赛能够拿到一万多的出场费,“干爹替我们保管,卡在他那儿,密码在我们这儿。”

恩波格斗队的大本营在成都郫县农贸市场内一栋4层楼的顶楼,那是俱乐部的常用训练地。一共四间玻璃房,其中两间摆满奖杯,一间有上文化课用的教室,贴着《弟子规》。

训练馆有4000平米,两个格斗专用铁笼,墙上挂着格斗队员的巨型海报,“有能力的选手就会上墙。”斑马夺基是其中一个。他常说的话是“吃苦是一个男人必须要做的事。”、“苦一点是男人应该承受的事情。”

听到“恩波拿格斗孤儿挣钱。”的传言,斑马夺基摆摆手,“比赛就是比赛。” 俄木学觉得不是这样的,“干爹是想教我们一技之长。”

俄木学手里有一部干爹给买的手机,那是奖励表现好的成年队员。“现在的一切都是干爹给的。”

斑马夺基提起干爹恩波有些激动,他扶了扶墨镜,拎了衣角,这些都是用干爹给的零花钱买的。在他看来,干爹这次是受了些压力。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团队”。“干爹把我们养这么大。如果不在这儿打拳的话,肯定就回家干活了。”他说,“我觉得网上的视频颠倒黑白的,那些人脑子不好,这么多孩子喜欢这里,凭什么让他们走。”

“做人方面,学习我们干爹就好了。”

网上的评论让我们有点生气

跟随恩波团队10多年的教练李江林穿梭在训练垫四周,盯着队员和外来人,“不能让外界打扰孩子们的训练。”

“这个事情来的太突然了,网上的评论让我们有点生气。”李江林也接到了指示,“上面的现在不让我们说,担心会遭到剪辑甚至是曲解。”“上面的”指唐罗和恩波的妻子。

李江林能准确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些小孩有的都是孤儿、特困家庭里的。尤其是大凉山相当贫困,有的孩子父母会去贩毒,被抓后,小孩就成了孤儿,亲戚也没能力管,就来这儿学打拳。”

“比赛到了一定的级别就会被派上场。”李江林说,小队员的训练多是基础性教学,一线队员则多少有些实战经历。

李江林印象里,队员最大的24岁,最小的8岁。“恩波创办这个队伍已经17年了,前后资助培养了400多个孩子。”

孩子们都在等待成功。斑马夺基想多打比赛,有自己的事业。

斑马夺基的称号是“格斗小王子”,他以站立和臂展长于常人为优势,在7次职业比赛中,从未有过失手,唯一一次的平局是因为对方犯规。

他刚过了18岁生日。

“这不重要。“斑马夺基说,”我不喜欢过生日,等成功了再过。”

班玛夺基的家在阿坝州红原县,由于家里负担不起每学期15元的学费,11岁那年,通过亲戚介绍,父母送他到恩波格斗俱乐部学习格斗。

现在,他会年念出一串拗口的名字,说那是自己最想达到的水准——“美国拳击手的梅威斯,爱尔兰的MMA选手嘴炮康纳·麦格雷戈”。

“格斗是我现在的事业。”他又说,“不能说我会一辈子打拳,我会有我自己的事业。”

至少他不想去打工,也不想跟家里的哥哥一样做点小本生意,他想做点让人羡慕的事。

他想在表演方面多尝试。去年12月,任达华监制的电影《金色腰带》剧组找到了他,理由是他的眼神独特,请他在里面演中国首位世界职业拳王熊朝忠。

“现在就是努力学,多打比赛,等成功后什么都有了。” 斑马夺基还没说完,恩波的妻子把他叫走了。

“老板娘是不是说你了?”

“他不是我们老板娘,是我们干妈。”

和以往一样,斑马夺基将在8月的中日对抗中全力以赴,泽旺作为恩波格斗队的5人代表之一参加达州的青少赛。那时正值阿坝州旅游的旺季,当地政府想通过这次格斗赛事将体育+旅游的形式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来源:録音筆(ID:recorder2016)

欢迎留言、吐槽以及提供新鲜线索

转载文章请先联系我们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