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如何看待北京状元说农村孩子难考上好大学?

文|侯虹斌

经常有人在“头条问答”上提了不少社会热点问题。关于贫富差距,阶层固化,人心凉薄……

下面几个都是我的高票回答,阅读量都在几十万以上。也许供大家参考。

Q:  

如何看待北京状元所说的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

A:

这个孩子很不错。不仅智商高,人也谦逊,而且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他能有这么好的资源,既与他自己的努力有关,也与他在出生前就已拥有的资源有关。

采访截图

甚至可以说,他能年经小小就活这么明白,正是因为他的外交官父母及其生长的环境,带给了他更大的视野。这也是环境的熏陶。

这几天不是有则娱乐小新闻吗,说王中磊儿子威廉弟弟小学毕业。想起以前就有娱记报道过,他要进这所学校有什么条件?首先是“拼身份”,因为它要求必须是非中国籍学生,即你就算不是外国籍友人,也必须是持港澳台身份或者是拿国外绿卡的;第二“拼速度和运气”三是拼能力,如入读四年级时须写作文、考电脑以及面试,都是全英文,还要有数学、科学课的英语基础;四是拼“拼经济”,如四年级就是186500元/年的学费(不含校车费用)。

记得,威廉弟弟8岁时,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展现了他良好的英语能力,有观众惊呼“目测是专业八级”。

威廉参加某综艺节目时为路人翻译,惊呆众人

如果一个平民家庭的孩子,没有这些条件,只能按步就班地在普通小学上课,不参加课外辅导班,大概要比威廉弟弟聪明两倍、勤奋五倍,才能跟他类似的水平吧。何况,即便水平一样,非常努力地一直坚持到进入同一所大学,人家毕业之后马上迎来锦绣前程,你还得苦哈哈地找工作。再过十年,你们还能一样吗?

我认识有一对父母,他们十岁的小孩已经看完了哈利波特英文版。至于考奥数什么的,能进入全国决赛前列的话,爸妈就要送小孩去北京或上海参与考试;名校的自主招生,奥数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拿得更好的资格的话,类似的比赛孩子从四年级起就应该参与了,每年一次,一直到高考前。

这些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可以轻易地达到的吗?平时要参加多少补习班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另外,再告诉大家一个科学结论:在贫穷地区,儿童的智商明显低于发达城市的儿童。

财经网刚刚发布了新闻:《中国人口隐形危机:逾50%农村幼儿认知滞后》:

“按照国际标准智商分数分布图,认知滞后的正常比例大约为15.87%。而测试表明,陕西省18~24个月大的幼儿中,认知发展滞后的比例高达41%。而在25~30个月大的孩子中,这一比例更高达55%;河北农村也有55%的孩子认知发展滞后;云南边远地区更有超过60%的孩子没有通过测试。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思高几乎不敢相信研究结果,“农村儿童认知发展滞后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危机,将直接影响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障碍。”

也就是说,贫穷的地方,天生就智商较低。原因很多,父母基因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陪伴时间,吃不饱,营养不良……我知道这个结论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这样的孩子,你要去跟那种三四年级就开始听美国电影原版练听力的孩子,怎么去比较?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贫富差距也有,但比现在小得多,大家的起点普遍低;而现在,低的还是很低,没什么改变;但高的那部分,已经达到竞争白热化了,并且非常早慧,非常国际化,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还有,以前的高考,就是单纯的高考,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加分,各种提前录取,各种自主招生,各种特长生——这些,难道不是都极大地便利于城市的精英阶层去操作的吗?还有,高考必须返回户籍所在地,关闭农民工子弟学校,北京、上海等地的录取分数线远低于其他城市——这些,又难道不是故意把缺乏资源的平民们进一步推向深渊吗?

唉,《圣经》在“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可以用来理解中国。

农村剪影 

Q:  

发小高中没毕业赚了大钱,劝我别复读,读书现在还有用吗?

A:

这其实是“读书是否无用”这个问题的变化题型。

“读书无用论”,真是每隔几年就会被抛出来。六七十年代有“知识分子臭老九”之说,九十年代初就有“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现在又有“清华毕业的买不起学区房证明了读书无用”的高论。

更不必说来自我们生活周边的一些切身感受了。

以前我的一个中学校友,没有考大学,现在骄傲地跟我说,他作为一个大公司的老总,又面试了多少个海外硕士,手下又招多少个名校的MBA……我知道这都是事实。而且,多少名校毕业生,工作二十年,都比不上北京或上海一个没文化的土著,随便卖掉一套老房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想通过读书,考大学,来致富,是完全不靠谱的。尤其在中国这个充满机会主义,一切都还在变化的国家来说,不守规则,糊涂胆大,敢于冒险,才是发财的关键。而乖学生好学生,通常不具备这种气质。这就很难发财了。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读书上大学,是不能让你致富的,而是让你的阶层不致向下滑落。美国的商人富裕之后就要投资子女教育,甚至给名校捐款,以便让孩子们能进入常青藤盟校,就是为了保证父辈所创下来的财富能守住、父辈爬升的阶层能守住。说得更直白一点吧,读书,不能教你打江山,只能用来守江山。打江山那是另外的技能和运气。

常春藤盟校分布及校徽

如果成功是指世俗意义上的有钱、有权的话,那么,读书未必成功,不读书也可能成功。

我再补个刀:现在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现实越来越残酷了,仅仅是上大学,连“社会地位不致太差”,都不一定能保证了;除非你在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之类的大学。想想都觉得可怕啊。

但是否读书真的无用?当然不是。它能保证你基本体面,而且以后随时能逆袭。而那些没读过书、没上过大学的人,哪怕有钱了,也很难摆脱“没文化”这个原罪,一辈子都带着“土鳖”的标签了。——我还没说绝大部分又没文化又没钱的普通人呢,这才是大概率。

以上,只是来自世俗的计算。

我们不要忘了,读书,还能让你拥有诗和远方。虽然总有人说,不读大学也可以读书啊。不过,一个因为自身能力考不上大学的人,如果在强制你读书的年代里都不愿意好好读书;还能在不需要读书、总为稻粱谋的现实中自觉地重新读书,这样的说法,你自己说出来都不信吧。不愿意上大学,如果不是因为家境极端贫困实在没办法,一般就是说明真的不爱读书,很可能一辈子就对形而上的、诗意的、审美的、哲学的东西绝缘了。这也是人生极大的损失。

说完读书、上大学的价值了,你再来考虑自己是否复读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Q:  

为什么一直有人相信彭宇是被冤枉的“好人”?

2017年6月15日,最高法官微转发了人民法院报的文章《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文章认为是媒体的误读和人性的自私,使得彭宇案成为个体冷漠、逃避救助行为的借口。彭宇当年撞老太一案法律上早有定论,但为什么十年后,依然有人把它当成一个“好人被讹”的标志性事件?

彭宇

A:

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有两个层面:

第一,当年的判决书是媒体造谣吗?还是确有其事?

如果判决书是真实的,那么,即便后来发现当事人的说法变了,那也是法院未能很好清楚审理案件,误读的根源在于判决。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注意了,重点是:法院的结论是: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当天,老太的代理律师表示: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但40%的赔偿比预期要少。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最终接受了调解。

——实际上是未能证实彭宇撞人的。

引起大家议论纷纷的是法院判决书的这一段:

“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网上可以查到)

由此来说,事实是,法官判决彭宇赔偿,并不是基于调查清楚彭宇真正撞倒了老太太之后决定的,而是认为如果不是彭宇自己撞的,于情于理都应该“言明事实后离开”。——这是个错误的法律逻辑,成了后来流传的说法。

媒体与大众的解读,可能不够细致,但并没有误解法院的判决。不管彭宇“撞人”这个事实是否成立,但法院的锅,是背定了。

第二,为什么过去了十年,这么小的一桩事情仍然会引起大众记忆犹深?

一方面,这些年来发生了非常多的碰瓷现象,或者老人倒地之后反而指认扶他的人为撞人者,老人变坏、坏人变老的议题不绝于耳,很多,都是”彭宇撞人“的翻版,让大家不断地加深这一刻板印象。哪怕后来有些事件证明当事人确定撞人了,读者们记得的,也是那种能加强刻板印象的案件。

另一方面,现在的这个社会结构越来越不安稳了,人际关系日趋沙化。”你穷你有理?“之类的价值观充斥。换言之,就是反对政治正确,反对平等,鄙视穷人和弱者,没有同情心,越来越社会达而文主义。大家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浇灭自己内心残存的一点良知。而“彭宇案”,就是一个绝好的案例,告诉大家,好人没好报,好心被雷劈。

这样,大家走在自私的路上就越来越心安理得了。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全避免。

讽刺表情包 

Q: 

为什么社会上的人会越来越冷漠?

A:

前几天,网上又翻起了一个旧新闻:多年前彭宇扶起被撞倒的老奶奶,“被讹诈”一事,有了新的说法,法院称,彭宇重新承认他确实撞倒了老人。

但问题不在于具体的案情,因为法院判决时,并不是真正调查清楚了案件而下的赔偿决定,而是认为“如果你没有撞人,你怎么可能去扶她呢?”这件事,被称为“墓碑式判决”,影响非常深远。中国人冷漠,肯定不是从这件事开始的,但这件事,给了大家理直气壮冷漠的理由。就像那句话说的:犯罪污染的是水,法律污染的是水源。

现在的信息太发达,我们总是看到种种令人沮丧的新闻。例如,因为救人而牺牲后,被救者不肯道谢不肯现身,因为害怕要负责要赔偿;老人倒地之后常常要拉着自己的恩人做替死鬼,因为不愿出或出不起医药费;每一桩案例都具有示范性,警告了这是一个“好人没好报”的世界,“别管闲事”。日久天长,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已经患上了习得性无助,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当中,不再挺身而出,通过学习,巩固了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应该为水灾负责。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地冲撞玻璃瓶后知道,我们既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一旦自己出事时,也不会有人来帮我们,只能由个人的肉身去抵挡,等死。我知道,我只不过是这个原子化的社会中微不足道的原子。

这一切是道德衰败、世风日下的结果吗?并不见得,这只是衰败的原因。

社会原子化 

在这个原子化的社会里,个人之间联系越来越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越来越疏离,道德规范失灵,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都被破坏了。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一方面,不允许结社和各种自助和联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没有合理的法律和社会良俗为人们的善良背书。人们只能事无巨细,都仰仗着无所不能、无微不至的政府;一旦发生危险,在权力的安排无法照拂的地方,没有受过训练、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没有形成稳定个性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只能是自我保全,并不惜损人利己;甚至把损人当作趣味,从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于是乎,互害社会就此形成。随着大家对政府的信任度的一再降低,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坍塌和沙化。

并非过去的人道德水平比今人高,但以前至少还乡村社会自治在发挥功能和作用;也并非过去的人比今人更有独立精神,但以今天的社会化程度之高,令独善其身已成为不可能。这种溃败显得更为惊心动魄。

·END·

有智慧,有态度,有趣味

排版 |  Care

微信公号:侯虹斌 ID:guifangbiji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