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珠峰登顶见死不救对不对?登顶者:十人救一人

録音筆

关注

文|録音筆

对于近日一篇“男子倒在珠峰8600米,150人经过无动于衷”的报道,曾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去救援,都是可以理解的。”

登顶第一人:见死不救是“不道德的可耻行为”

事件的当事人夏尔巴人桑吉和他的巴基斯坦客户阿卜杜尔,5月21日登顶时,倒在海拔8600米处的雪地上无法动弹。数小时后,两人被七名登山者营救下山。据媒体报道,其中一位参与救援的登山者表示:有超过150人经过两名遇险者身边却无动于衷。

在@全民话题 发起的“站在8600米高度,你救还是不救”调查中,71%的投票网友选择了“不救”,24%的网友认为“不是当事人,不好说”,仅有5%的网友选择了“救人”。

死亡地带的 “见死不救“也并非第一次,选择“见死不救”的事件也颇受争议。

据2006年的一篇报道, 靠假肢登上珠峰第一人、新西兰无腿壮士马克·英格里斯曾自曝在登顶前对一名英登山者“见死不救”,当天登顶的40人,没有一人对他实施援助,最终这名男子被活活冻死。这一行为立即引发了剧烈的争议和批评。第一个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埃德蒙德爵士谴责登山者见死不救是一种“不道德的可耻行为”。他说:“我认为,救助别人是每个人的责任,救助他人的生命远比登上珠穆朗玛峰更重要。”

“8000米以上,救一个人最少要十个人才能抬动”

深圳登山协会副会长曹骏,他表示,从个人经验来看,登山者应该具备自我管理与判断的能力,不要把自己陷入完全没有行动能力,需要别人救援的境地。曹骏曾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

在8000多米海拔,大部分人都只剩下自己独自行动的能力,即便是当地的夏尔巴人或者是藏族协作,也很难有多出的体能、氧气等物资来实施救援。

一般8000米以上的救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每个人可能就富裕10%的体能,救一个人,最少十个人才能抬得动一个人,难度非常大。

曹骏同时还强调:对于实施救援的人来说,他们往往还承担着另外一种风险:一旦自己的体能、氧气耗光,就会成为下一个需要被救援的人,这样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去救援,都是可以理解的。”

曾选择救人放弃登顶的登山者:值得

曾拍摄过《喜马拉雅天梯》的导演梁君健也表示,高山救援人命关天,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曾经有过十多人救一个人的情况。

2013年,北坡曾经有共20多位内地客户分为两组攀登珠峰。按计划第一天是a组先登顶,第二天是b组。

结果a组在登顶成功后下撤途中,有一位登山者突然失去意识。此时8400米冲击营地的b组的大多数向导,带着所有的备用氧气瓶前往救援,才把人救下来,而由于消耗了过多的高山氧气,b组也只能下撤,无法按原计划完成登顶。

在梁君健看来,b组的登山者,在面临着完成自己登顶梦想和救下一命的明确选择的时候,都选择了后者,这是令人尊敬。一般人为了冲顶,需要准备大半年。一年也就一次登顶机会。“他们在距离顶峰垂直高度不到400米的时候选择了救人和下撤。”

据《上海青年报》的报道,放弃梦想选择救人的登山者梁丽芳一度挺难过,“和队友忍不住抱头痛哭”。不过,当获悉他们的付出最终挽回了山友的生命,她觉得珠峰之行没有遗憾。梁丽芳曾在微博写:“用10个人可能登顶珠峰换取1条生命。值!”

“盲目救人增加自己的危险”

“登山者也好,向导也好,他们在登山过程中,不会带太多的东西。因为高山地区,运输难度也很大。如果在那个时候,盲目地去救人,其实也是增加自己的危险。”

梁君健还提到,在高海拔地区,哪怕是运送尸体,也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几年前,西藏登山协会曾组织过一次清理珠峰尸体的行动。即便是这种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最终也只是将部分登山遇难者的尸体运输了下来,而非全部。

“从这个角度来看,尸体运下来都已经很困难了。两个失去意识的人,要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把他们救下来,难度就更大了”。

对于网友在一项投票中选择“不救”,梁君健认为,任何行动都不做与没有直接把人从高海拔地区拖下来,还是要进行区分的。

“一个人选择当没看见,与一个人虽然没有直接的救援,但是报告了其他有经验的人或者公司,这两种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登山者很难做出专业的判断,需要多少的人力与资源把人救下来,同时自己还要保证安全,不带来新的问题。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