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专访周梅森:最高检说可调高官案卷,我拒绝了

録音筆

关注

文|録音筆

周梅森是个61岁的老人,更是个有故事的人。上世纪90年代,徐州人周梅森曾挂职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这通常是个协助市领导工作的职位,在官场,这个职位低调但晋升通道畅通。

周梅森还有从商经历。他开发过房地产、做生意、炒股,作为大股东在股改中损失惨重。

周梅森后来加入中国作协,他的作品大多是政治小说,很多被改编为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后,周梅森说:“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我人生的轨迹是重合的,我一直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我不过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了。” 

侯勇演的“小官巨贪” 来自魏鹏远案

全民话题:政治小说、反腐题材影视作品一直存在,为什么这次会产生这么大的追剧热潮?是不是说明这部剧说出了老百姓心里的不满,或者没有渠道说出来的话?

周梅森:这个戏立项开始,我就有一个非常真诚的想法,一定要真实的反映当代的一些情况,我们一定要忠于生活。

生活里有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拍出来,比如说魏鹏远(注: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这是全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案件。越是这样的案件,我就有意地把它作为本剧的一个引子,在这个电视剧的开头,尤其是让侯勇来演,一下子就把我们的真诚表现出来了,一下子拉近了这个剧和老百姓的距离。

大家一看,这个剧没有回避社会矛盾,我们知道的事在剧中都得到了表现,这一点可能引起了老百姓的共鸣。所以这部戏,击中了老百姓的痛点,也找到了一个相对公约数,才会有这种效果。

“依恋权力、死也不放,就像《儒林外史》”

全民话题:剧中沙瑞金上任汉东省长后,汉东的官员们给陈岩石送礼,送了几十只鸟,最后陈岩石连鸟食的钱都负担不起了。再好的编剧也很难编出这样的细节,这是否源于你知道的真实故事?

周梅森:对对对,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司空见惯!这都是来自生活真实的细节。我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细节,但是因为电视剧审查尺度的关系,没有写进去。这是很真实的。

全民话题:能否举个例子?

周梅森:有一个干部,很受重视,结果有一天突然就在办公室倒下,送到医院抢救,当天死在了医院里。到了医院检查才知道,他患癌症好几年了。这个组织上一点都不了解他。他连看病都到县里医院去,干部体检的体检表都是造假。因为身体条件是任职的一个考察条件。

他倒下以后,大家目瞪口呆。包括上级组织部门,本来是要任用他的,结果却是这种情况。他送葬的时候,原来的部下,没一个来的,我们一帮同学来送他。

这件事里的世态炎凉,以及这个人对权力的渴求,很像《儒林外史》里的老财迷,临死了看见油灯里面有两根芯,一定要灭掉一根才死。

他把权力看得清清楚楚,死他也不放权啊!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就是有些干部对权力的依恋到这种程度,对组织不忠到这种程度。这种东西现在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将来也许想好了,把它摆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可以写出来。还有很多。

“会议政治 中国独有”

全民话题:剧中很多大尺度且内行的台词,比如市委、政法委、检察院、公安各系统坐在一起讨论抓捕丁义珍的问题,台词出现“拘还是规”,以及检察院和纪委“争夺办案权”,为什么要如此设计?

周梅森:应该讲首先是为了剧情好看,我要借着这个新戏写一写中国目前的会议政治,这个是中国独有。而且大家都知道,我们要想办砸一件事,多开会。

而这个事呢,恰恰又和紧张的案情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微妙的审美上的落差,会牢牢抓住观众。这是一种真实地荒诞,这边还在开会,贪官已经跑掉了。

我们这个故事在汉东,政治生态极其恶劣,塌方式的腐败已经发生了,包括老季这样谨小慎微的检察长。这个情节完全符合汉东省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那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故事,必然会给腐败分子逃亡的机会。

全民话题:你写过多部中国政治题材小说,本人也有过从政和经商的经历,以这些阅历,中国的官场问题、腐败问题,是现实更严重,还是电视剧、小说描写得更严重?

周梅森:这个东西很难说。

我想这部电视剧为什么能够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把生活中严峻的问题、现象,都不回避地表现在作品里,由我们的表演艺术家进行了卓越的表演,因此打动了观众,和社会各界有了这些互动。

没有说社会问题更严重,我们看不见,同时也不是说社会生活非常美好,没有问题,我们把它写得一团黑。这个问题本身不成立。

“‘围观’确实有改变中国的力量”

全民话题:剧中描写的官场生态,拉帮结派、官官相护,官员之间连络有亲,这是小说的夸张设计,还是现实中的普遍情况?

周梅森:正是因为有这种恶劣的生态,所以才要反腐败,才要整顿政治生态。所以我才提出来,整治政治生态,就是收拾世道人心。如果说,一个县城,一个中等城市,都是这种任人唯亲,帮派林立,这种生态,老百姓觉得毫无希望。

全民话题:剧中工会主席郑西坡的儿子的工作是一个“网络水军”,他用发帖、转发的方式参与到“一一六”群体事件等情节中,类似的剧情设计,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谣言,这是想说明“围观改变中国”吗,亦或你对此持批判态度?

周梅森:我是很客观的。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围观”确实有改变中国的力量,现在很多热点的事件都是新媒体发挥了网络力量。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新媒体,过去很多事情就被闷掉了。

但另外一方面,网络也充满了暴力,造谣、传谣,不实的信息,所以网络生态也有问题。

所以我是客观地把这个问题写出来,我既不赞成网络的野蛮生长,也不赞成封杀网络。这个东西目前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能客观地认识它。

“最高检让我调高官案卷,我觉得没必要”

全民话题:你曾表示,一直以来你都非常关注高官落马的报道,电视剧中除了公开过的案件,有没有一些素材来源于非公开案件?

周梅森:我没有什么非公开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公开的。

最高检当时说了,我如果要调一些案卷,甚至高官的案件,都可以提供帮助。但一定要签保密合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走。我觉得没必要,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所以没有任何秘密的案件。你可以理解为纯属虚构,根据已公布的一个一个的公开案件,在这个基础上虚构完成的文学艺术作品。

全民话题:检察院的反贪职能拟划归国家监察系统,最高检请你来做这样一部反贪题材的小说和剧本,是否有总结的性质?

周梅森:都想多了,我们开始立项做这件事的时候,国家监察委的设置还没提上日程呢。完成以后才有这件事的,所以不存在你所说的总结。

“我不过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了”

全民话题:新浪网有一个投票,选择本剧中尺度最大的剧情是什么,网友投票第一位的是“尺度再大也没有现实尺度大”。

周梅森:每一个观众都会把剧和现实进行比较,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对此不作任何评判。

全民话题: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你走访过哪几个城市吗?

周梅森:没有。因为我对中国的国情非常了解,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思索,同时我又是这个时代变化的亲历者。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我人生的轨迹是重合的,我一直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我不过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了。

“有些作品是可以影响世界的”

全民话题:你对这部剧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期待?

周梅森:我觉得现在的影响就非常好,我不用再期待了。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反映,已经超出我的预料了,没有什么期待了。

全民话题:那对中国政治生态和反腐会有什么影响呢?

周梅森:我看到过一个评论,讲到有些作品是可以影响世界的,这个评论就认为,我们《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也许就是影响世界的一个作品。

我没法评价,因为这个作品出来的时间还不长,还缺乏一个沉淀期,我个人是没法评价的,还是多看看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反应吧。

錄音筆已开通原创功能

欢迎留言、吐槽以及提供新鲜线索

转载文章请先联系我们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