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高利贷的可怕超乎想象

智谷趋势
文|智谷趋势

苏银霞,于欢之母,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及法人代表。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鲜为人知:山东聊城地区中小企业互保套贷利益链条的活跃一员。
多家企业之间连环担保,互相担保,甚至于像苏银霞一样“左手给右手担保”,进而向银行或其它金主拿到贷款或借款的行为,就是“互保套贷”。可以理解为缺乏固定资产和良好信誉表现的民营企业之间,一种互相撑腰抱团取暖的行为。
2014年,苏银霞从招行拿到1000余万、2016年从浦发拿到近800万……此外不能忘记的是,还有她找“黑社会”借的135万元。
苏银霞绝对不是个例,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苏银霞的中小企业主,散落在全国各地,苦苦挣扎。是什么让他们选择高利贷?
A股那些事采访了江苏的一位小企业主——曾先生。商场沉浮30年,破产过,重来过,和银行、民间借贷都有过重重往来,他将为我们揭开不为人知的中小企业之殇。
01
被采访人曾先生,是江苏某地一家小企业主。3年前,他的公司破产倒闭,经历过一系列复杂的破产程序后,他的新企业破茧重生,生产经营状况步入正轨。
曾先生的企业在2012年出现了问题,只是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
“是合作了很久的一家公司,我们两家公司互相担保,从银行借款,这种借款方式很常见,我们那里很多企业都这么干,银行也愿意接受。但是,他们出了问题,没能按时还款,影响到了我公司的信用,导致我正在申请的一笔贷款没下来。”
但是,那笔贷款的金额不大,“我一个项目下来,纯利润都是那笔款子的十几倍,没想到这么一笔小钱,会拖垮我。”曾先生说起当时的事情,依然懊恼不已。
在贷款没下来的情况下,项目依然如期开工,公司的发展步伐并没有因此停下,曾先生也如往常一样,跑银行跑关系拿贷款。
但是,情况急转直下,因为信用污点,曾先生没能再从银行拿到钱,现金流最终断裂,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最终,曾先生选择进入企业破产程序。

没有尝试借高利贷,挽救现金流吗?
曾先生说,有过。
“确切的讲,我借的应该是不是高利贷,只是民间借贷。月息两分到三分(年化利率24%-36%),一直以来都在用,从企业开始赚钱就在用。至于黑社会性质的那种,月息十分的,没用过,也没考虑过。”
为什么一直从民间借贷?
“方便。从银行借钱,手续繁琐,要这要那的,项目说开工就开工,等不及。而且那时候经济形势正好,不抓紧时间拿项目开工,企业就难扩张做大,你不做大,别人就做大了,到时候连汤都没得喝。”
“钱都从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那里借来的。谁有钱送来都用,两三分的利息,比银行高多了,他们也很乐意,我用着也方便。那时候企业赚钱,两三分的利息并不高,关键是方便,随时账上都有钱,不耽误项目上马,还没人管你怎么用,有事没事来审核你一下。”
那为什么没借高利贷呢?
“他们是走投无路,借了可能会死,不借马上会死。但是,我的情况不一样,我咨询过律师和银行的朋友,知道公司虽然不行了,但是项目、人脉都还在,手里的钱还够再来一次。借了高利贷,我、我的妻儿基本就死定了,不借,凭着老本,还能东山再起。”

02
“民间借贷就有很多弯弯绕绕,像我这种简单的,就是放出风自己要借钱,信得过我的,就把钱借给我。利息约定好,随时用钱随时找我拿。但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了,大家都掂量着来。这种方法除非信誉特别好,否则借不到钱了。”
“现在,一般是有房产的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抵押,才能借到钱,最少也要有股份抵押,而且一般是民间借贷机构来做了,个人比较少。这就有些不正规的机构,联合丈夫盯上老婆的婚前财产,或者联合子女算计父母的钱。”
“我听说过最缺德的,是一个做电缆的老板,把老婆、父母、亲戚朋友,战友同学全坑了一遍,骗了十几个房本(房产证)抵押出去,现在都没找到人。”
“现在,民间借贷都这么坑了,高利贷还有好吗?高利贷还搞父债子还、夫债妻还那一套,倾家荡产都不稀奇。而且人家有保护伞啊,一般人怎么有门路做这种生意?有了保护伞,做事就可以不计后果,满清十大酷刑都是小意思,他们做的事情,挑战人性的极限。”
为什么不上法院告?超过36%的利息,法律不支持啊?
“人家吃这碗饭的,有的是办法。比如,我借你10万,约定好十分的月息,但是我让你打30万的欠条,给你现金,没有银行账目往来,你找谁都告不赢。或者就给你帐上打30万,让你马上取出来,他拿走20万,你更告不赢了。不怕你不签,不怕你不给,你想要钱,就必须按照他们说的做。”
怎么保证一定会还钱呢?
“辱母杀人案那些细节,不都告诉你了吗?人家够狠!借钱的人不是真的没钱还,至少有点东西能还,要不高利贷不会借的。发狠收拾一次,借钱的人就会想尽办法筹钱了。”
“他们能拖着银行不还钱,因为银行不能把他们怎么样,能拖着亲朋好友、员工、供应商的钱不还,因为这些人不够狠,他们不怕。可是他们怕高利贷啊,这些人是真的会让他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你看,那个案子里,那个母亲欠浦发800万,可是她还高利贷184万和一套70万的房子,虽然她只欠高利贷135万。”

借高利贷的人不知道这些吗?为什么还要借?
“你以为那些借高利贷的人,不知道里面的猫腻吗?都知道,不服输而已。都认为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能等到天亮了。但是,其实99.99%的人,都死在天亮前。可是他们都觉得自己会是那0.01%。”
“会去借高利贷的人,已经在别的地方借不到钱了,能抵押的都抵押了,从老板到企业的信用都不能看了。周围能借钱的,也都借遍了,亲朋好友、信用卡套现、小额借款公司、互联网金融什么的,都折腾了一遍,但是企业依然半死不活。”
“这时候,就想再输血一次,再苟延残喘一下,拼上身家性命赌一把。这不是好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拿得起放不下,不就是人性吗?所以最后还是选择高利贷了。”
为什么您能东山再起,他们不行?
“我是做环保的,当初的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好,如果不是信用污点,银行很愿意把钱借给我。但是他们不是,你看看,会借高利贷的都是什么企业?煤炭、钢材、光伏,行业一塌糊涂,夕阳产业,还是红都不红的那种。”
“本身行业不行,又同质化,现在叫做落后产能,中国经济转型,先淘汰的就是他们。但是,又不甘心被淘汰。”
“实体经济不好转,他们没有希望。”

03
在这其中,银行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银行就是锦上添花的,你指望他能雪中送炭,真是想太多了。银行也是企业,也要盈利的。能赚钱的,银行求着你,不赚钱的,你就是全家吊死在银行门口,银行也不会把钱借给你。”
“其实,银行也不容易,但凡你还有一点希望,能把利息还上,他都会把钱借给你的(借新债还旧债)。因为不借给你,他以前借给你的钱就是死帐了,把钱借给你,或者延期一下,说不定时来运转,经济好转了,你就能把钱还上了。”
“但是,一旦银行要求你的(已成年)子女签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就说明你的企业没啥希望了,要不然也不会让你的孩子,承担无限担保责任。这就是你还不上钱 ,也不怕,大不了你儿子女儿还一辈子。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拿子女的未来赌明天。”
“然而,到了这一步,很多人也会让子女签的,如果还不行,最后可能就会找高利贷了。”
国有银行不是应该为中国经济发展助力吗?这些中小企业倒闭,多少人都要失业啊?
“正是因为银行是国有的,才不能救。我刚才说了,这次企业都是夕阳行业,怎么能拿国家的钱、老百姓的钱打水漂,填这种无底洞呢?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市场容不下,银行能救一时,救不了一世。他们倒闭了,就有新兴行业起来,失业的人,很快就能再就业了。”
这些中小企业主,太可怜了。
“可怜吗?他们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好时候,赚过钱,享过福。但是,形势不对的时候,不及时收手,孤注一掷,这条路是他们自己选的。”
“有很多人,看情况不好,早就收拾收拾,该卖的卖了,该还的还了,要么转行、要么安安稳稳的生活。剩下这些看不清形势的,转行没能力,回家过安稳生活又不甘心,最后把自己的路堵死了,也是个人的选择。”

04
曾先生在采访中说了很多,他总结了自己失败的三点经验,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账目不清,公账、私账不分。
很多企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没有什么分红、工资的制度,混成一团。
曾先生讲,当初他觉得公司是自己的,公司的钱也是自己的,钱放在公司账上还是自己的账上无所谓,自己要用钱,有时候就让财务转账给他,或者公司要用钱了,用家里的钱垫上。
但是,等到出事的时候,问题就大了,虽然是公司名义的借款,但是因为账目不清,自己的私人财物也被法院查封,连带妻子、孩子甚至父母的账户也都被牵连到。曾先生自己的个人征信也有了污点,甚至上了黑名单。
若非如此,即使企业保不住,一家人生活也没有问题,东山再起也不会如此艰难。
曾先生这回吸取了教训,公归公,私归私,一切按照规矩来。
2、负债过高,容易导致现金流断裂。
曾先生介绍,当初企业为了扩张,不仅申请了很多银行贷款,还从民间借了很多钱。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切都没有问题,甚至高负债、高杠杆,一度让企业告诉扩张。
但是,等到经济下行,银行锁紧银根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高负债要求企业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然而经济形势不好,很难一直维持现金流。
曾先生坦言,当时的情况,不是担保企业出问题,很可能也会有其他的问题出现。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好尺度,非常重要。
就像巴菲特说的:“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3、融资手段单一。
企业发展,钱只有银行和民间借贷两个渠道。曾先生回忆,企业出问题时,他急着从银行和亲朋好友中筹钱。
如果当时能抵押项目合同,或者尝试信托、股权质押等手段,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不过,这些手段也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各方面问题也很多,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
曾先生认为,国家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手段,不能让银行握住中小企业的命根子。毕竟,银行的利益和企业发展,有些时候是有严重冲突的。
进一步优化中小实体企业合法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不能让奋斗在创业一线的中小企业主,寒了心。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系化名)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