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中国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情绪与受害者心态

文|政见CNPolitics

提到 “民族主义”,你想到的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还是 “西方列强入侵史”?

刘冬舒 / 政见观察员

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近年来成为了十分热门的话题。无论是赞成者的高声欢呼还是反对者的嗤之以鼻,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越发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民族主义会影响政权的结构,支持度与稳定度。从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来说,民族主义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的阴影。可以说,作为当今中国社会重要的特征,高涨的民族主义吸引了不少学者、记者和普通民众的目光。

然而,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究竟有着怎样的具体构成和特征呢?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两位学者近期发表的论文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发现,中国的民族主义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爱国主义情绪 (Patriotism) 和受害者心态 (Victimization)。前者普遍存在于世界很多国家,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骄傲。调查表明中国人爱国主义普遍较为浓厚。通常来说,这种爱国主义同时会形成对本国的自信和对他国的优越感,因此会影响对待外国的态度以及国家的外交政策。例如,越爱国的美国人越倾向对其他国家产生优越感,同时也对外国抱有更负面看法。

受害者心态则是源于中国的特殊语境。研究者指出,中国政府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大力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受害者叙事。相比于毛泽东时代更多的强调中国 “优势” 的胜利叙事,受害者叙事更多强调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民族屈辱。这种叙事模式强调西方世界的压迫应该为中国所遭受的不幸负责,并进一步引导民众相信当今社会西方国家仍然 “亡我之心不死”,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批评描述成为他们进一步打压中国、组织中国崛起的手段。很显然,这种受害者心态的叙事,通过描述中国的民族屈辱,激发了民众对西方国家的敌视以及对中国的认同,进而促进了中国的民族主义。

那么,这两种不同维度的民族主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利用由北大国情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在全国取样的问卷所获得的数据,研究者从态度、物质条件、信息和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民族主义的特征。结果显示,对社会不稳定的担忧和对权威的服从显著地增加了两种爱国主义维度的强度。同时,近年来收入增长较快以及对未来收入增长期望较高的人也拥有更高的民族主义程度。这些结论与已有的其他研究结论基本吻合。然而让人吃惊的是,研究者发现中国的年轻人相较于老一代拥有较低的民族主义程度,这一现象在两个不同维度中都有体现,并在受害者心态维度中特别明显。换言之,相较于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中国当代年轻人对受害者叙事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接受程度更低。这与 “愤青” 和 “爱国青年” 在公共舆论中屡屡被提及的现实有相当大的不同。

两种民族主义维度拥有相似的成因,但他们产生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研究者利用问卷数据探究了民族主义情绪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的态度。问卷选取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四个主要国家。结果显示,爱国主义情绪较高的人对美日英三国都有更为负面的看法。与此不同的是,更认同受害者叙事的回答者只对日本产生了明显的负面看法,而对其他三个国家的看法并没有明显不同。这一结果显示出,爱国主义情绪和受害者心态作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两个不同维度,其所产生的效果并并不相同,因此应该分开检视。同时这一结果也显示,尽管中国爱国教育中对近代史中的民族屈辱着墨颇多,但民众似乎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虽然上述四个国家都在近代对中国有过欺压和侵略,但中国民众似乎格外 “痛恨” 日本。关于其他三个国家的教育似乎并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研究者也在再次证实了之前的发现,即年轻人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小于老一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对上述四个国家的看法要比老一辈中国人正面。相较于长辈,80 后和 90 后对英美两国明显更有好感。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回答者对其他国家态度也明显更为正面。这再次与充斥媒体的动辄对他国 “拔剑宣战” 的 “爱国愤青” 与 “爱国小粉红” 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毋庸讳言,这项研究的结论还比较初步,也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这些结论背后的因果机制。然而,这项研究仍然带给我们两个十分重要的启示。首先,它显示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情绪和受害者心态作为民族主义的两个重要维度应该区别看待。这两者虽然受到相似因素的影响,但他们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受害者叙事,这项研究表明,它的影响远小于很多学者的预期,这值得持续的关注。其次,这项研究显示,中国的年轻人并不像许多媒体和学者想象那样,拥有更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恰恰相反,他们的民族主义程度似乎要轻于他们的父辈。这与政见不久前介绍的另一篇文章的结论互相呼应 (中国的民族主义持续高涨?首都群众告诉你),显示出一些学者和媒体对中国当代年轻人和其政治观点的理解,似乎存在相当大的偏差。考虑到这些年轻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理解上的偏差显然值得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Woods, Jackson S., and Bruce J. Dickson. "Victims and patriots: Disaggregating nationalism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6): 1-16.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