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这些巨婴吧,他们会毁灭社会

布尔费墨
文|布尔费墨
“我不喜欢的就是错的,法律应该禁止所有人做这件事。我喜欢的就是对的,法律应该强迫所有人都做这件事。”——这种婴儿式的要求一般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城市中产阶级才会有的,并且慢慢地变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很多人想不通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向往什么,并不代表这样做就是唯一正确的,更不代表别人就要被迫像你一样的喜欢做这件事。你自己不喜欢什么,看不惯什么,也并不代表这样做就是不正确的,更不意味着别人就要被强迫不去做这件事。这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问题。
没有界限感的人,不懂得“你”和“我”的区别。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你”,也没有“我”。这样的人可能已经结婚生子,工作养家,外表看上去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可是他们在心理上还是一个十足的婴儿。因为只有婴儿,才会分不清你我。
那么如何分辨这种人?试着对身边的人说以下两句话,看看会不会激怒他们:
——“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你的事情你自己负责,我不想负责。”
——“这是我的事,不是你的事。我的事情我负责,我不想让你负责。”
如果他对这两句话表示愤怒。那么恭喜你又找到了一个外表上的成年人,内心中的婴儿。你可能此刻会感到毛骨悚然。因为你的身边可能很少有人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你的父母和亲戚。如果你此刻才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那么恭喜你,你有可能从此走上了健康的,自我成长的道路,开始变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以上我讲的这一点,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可能都在讲,我并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独创性。所以我今天想要你思考的是这些问题:这样的婴儿般的心理状态,对于我们的社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无法对这种影响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那么我们要做点什么,才能让这种不良心态对我们社会的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一帮拥有婴儿的心理状态的成年人,对于社会具有强烈的破坏性。这种破坏会以很多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婴儿心态会影响立法,影响国家的政策,从而通过国家行为,对社会造成破坏。
首先我们要明白,官府里的老爷的人生理想,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他们什么都想管,这个世界就没有他们不想管的事情。如果他们竟然不去管某件事情,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这种管制行为中找到升官发财的途径,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换句话说,他们现在插手某件事情,一定是因为他们能从中找到满足自己权力欲、金钱欲,和别的你懂的某些欲望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讲,谁愿意被人管呢?谁被禁止,被管制,被征税,都不会开心。那么官府里的老爷是如何说服全社会,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管一管,还要强迫你缴纳巨额税收,养活贪官污吏的呢?哎,我们刚开头说的这种长不大的婴儿,就发挥作用了。
“我不喜欢的就是错的,法律应该禁止所有人做这件事。”——例如,某些人害怕吃到质量差的食品,但他们自己不想花钱费力去甄别食品的质量,却呼吁国家禁止生产和销售低质量的食品。官府里的老爷在群众的一片喊打喊杀声中,顺利通过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以严刑峻法来对待这些本来能够给穷人提供低质量食品的商人,使得许多商人对食品行业望而却步,导致供应减少,食品价格暴涨。
食品价格因为严厉的管制,严刑峻法的威胁而暴涨之后,那些本来就吃不起高质量食品的穷人,就能吃得起了吗?涨价了,当然更加吃不起了。那么那些低质量的食品,本来都有稳定合法的供应商,现在这些供应商被官府的一纸公文宣布为非法,但是低质量食品的需求却不会被消灭,反而因为高质量食品的涨价,变得更加供不应求了,那么低质量的食品就会转到地下黑市,供应变得不稳定,出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就更高了。
可能我上面说的比较抽象。下面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三聚氰胺奶粉的问题。
奶农、奶贩子和奶粉制造商,他们为啥要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不是他们存心去害人,因为存心害人的话,得不偿失。买三聚氰胺还需要花钱,而且害人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他们添加三聚氰胺,是为了通过国家对于牛奶蛋白质含量的检验标准。因为三聚氰胺可以被机器误认为是蛋白质,骗过检测蛋白质的机器。
那么国家为啥对于牛奶蛋白质要有一个检验标准?为啥低于这个标准的牛奶,就不给上市,不给销售?难道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低一点,就变成毒药了,就不能喝吗?不是的。那么为啥国家要禁止呢?从两个方面说。一方面官府里的老爷需要获得权力。失去权力的老爷就像没有嫖客光顾的妓女一样,是生存不下去的。
另一方面,因为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想喝低质量牛奶,不想吃低质量,但是又没有显著的毒性的食品,但是他们不想花费自己的精力去鉴别这样的食品,而且他们看不到,那些穷人也许会需要这样的食品,所以他们想:让国家一禁了之算了。他们根本不会去想,国家禁止某件事,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如果国家没有禁止含蛋白质比较少的牛奶上市,奶农、奶贩子和奶粉制造商也不会去添加三聚氰胺。正因为国家禁止了这种低质量牛奶,三聚氰胺才会被加进去,才会导致后来的问题。
在一些人的眼里,自己的生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凡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事情就是错的。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到,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穷人,吃不起用不起那些高质量的东西。这些穷人能够负担的往往是富人看来肮脏的住处,丑陋的衣服和不能下嘴的食品。禁止了穷人去买质量差的东西,贫穷非但不会消失,反而制造了穷人更多的悲剧。
再举一个例子。由于教育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指标,那些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就特别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里去,以求让他们考上好的大学,将来可以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你喜欢子女接受好的教育没问题,但是你喜欢的东西,未必是别人喜欢的,也许是别人不需要的,甚至是讨厌的。
并不是每个社会阶层都需要官府提供的9年义务教育。有的阶层最需要的是吃饱肚子。有的需要的是钱。这些阶层的孩子不去上学,去工厂打工,每顿饭还能吃到肉。如果在家乡上学,每天走很多危险的路不说,可能会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可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中产阶层,根本不去考虑他们是不是吃不起饭,而是一味地为官府“解救”童工叫好。
而官府的老爷呢,因为可以把这个作为管制企业的另一道紧箍咒,从中获取权力,并且从企业获取各种利益,所以大义凛然地立法禁止童工,铁面无私地检查企业是否雇用童工,然后一副圣人的样子,“解救”那些不想被“解救”的童工。不仅如此,他们还以罚款、吊销执照和有期徒刑相威胁,禁止企业雇用童工,堵上穷苦人家的儿童自食其力的自救之路。然后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在做善事。
天哪。救救穷人吧!他们不需要被强迫做什么,也不需要被强迫不做什么。他们过得已经很惨了。不要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要求国家立法,约束别人了。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为什么这种,自己想要什么就强迫别人要什么,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强迫别人不要什么,这么奇怪的婴儿一样的心态,在以前并没有呢?答案是这样的:实际上外表上的成年人,内心中的婴儿,这种心态古今中外遍地都是,早已有之,就是在今天的欧美也是主流心态。那么为什么这种心态在过去没有产生太大的问题,反而在今天才出现这些问题?
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水平发生了变化。在古代社会,一个国王最要紧的是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去满足民意的要求。而且因为在那个时代物质极为匮乏,所以统治者心里很清楚,谁去满足这种婴儿式的要求,谁的王朝就会覆灭,所以他们不会去做。另一方面,这种婴儿式的要求一般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城市中产阶级才会有的。在古代只有统治阶级和无产阶级,所以这种婴儿心态存在的土壤是很有限的。
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方式变化了。很多国家从一人统治,变成了大家一起统治,变成了舆论媒体统治,变成了谁喊得凶谁来统治。再加上城市中产阶级的大量产生,于是这种婴儿心态慢慢地变成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快,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对这种心态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那么我们要做点什么,才能让这种不良心态对我们社会的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呢?我们要从自己做起,懂得“自己”和“他人”的区别,首先为自己全权负责,停止自己对他人的依赖心态,同时拒绝他人继续依赖自己。从自己的家庭开始,慢慢地将自己的人生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然后你发现你想要改变社会,却首先大大改变了你自己。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人生全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毫无疑问,他/她将会获得人生的巨大成功。然后你再通过你的言行,你的成功,你的良好的形象和心态,去影响更多人,让更多的人摆脱婴儿的心理沼泽,加入到为自我负责的人群中来。这样我们的群体就会越来越壮大,这样我们就不仅会获取人生的成功,还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些。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