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古已有之 所到之处残害无数
文|冰镇热点
2016年十大假新闻已经出炉,希拉里涉嫌暗杀5名反对者也被证实为假新闻,俄罗斯是否黑客干扰美国大选也正在查证中。实际上,虚假新闻的历史远比真实新闻悠久,其破坏力之大,超出想象。

(一)
1475年的复活节,假新闻“光顾”意大利的特伦特。这一天,一名叫西蒙诺诺的两岁半小男孩神秘失踪了。于是乎,方济会传教士迪诺大雷,一连好几次在布道中咬定是犹太社区杀了这个小男孩。还绘声绘色地说,犹太社区喝小男孩的血来庆祝逾越节(注:犹太教的主要节期之一)。传言不胫而走。接着,那个传播假消息的传教士添油加醋,说是在一个犹太家庭的地下室发现了小男孩的尸体。一石激起千层浪。特伦特约翰尼斯四世王子主教立即下令逮捕犹太人并施以酷刑。十五名犹太人被定罪,烧死在火刑柱上。周边社区闻讯后,有样学样,造成了更多犹太人的悲剧。

▲犹太人庆祝逾越节▲
教皇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介入,试图阻止假新闻继续传播、停止杀戮无辜。然而,假新闻如同泼出去的水,抽刀断水水更流。感觉受到威胁的王子主教不仅拒绝执行教皇的命令,而且散播了更多犹太人喝基督教儿童血液的假新闻。死因不明的小男孩西蒙诺诺还被王子主教奉为“圣西蒙”,称他创造了一百个奇迹。最后,“血祭诽谤”故事掀起反犹太的狂热浪潮,迫使教皇不得不对王子主教的胡作非为听之任之。如今,历史学家将12世纪以来谋杀儿童、犹太人嗜血等假故事列为反犹太主义的基础。然而,直到今天,一个反犹太网站仍旧声称上述故事真实不虚,说西蒙真的是一位殉道的圣人。哎,那些泼出去的水……那些泼水的人……

过去几个月,假新闻又死灰复燃,差点呈星火燎原之势。从希拉里·克林顿的即将起诉到一名俄亥俄州邮政工人销毁投给唐纳德·特朗普的缺席选票,在推特和脸书上被广泛转发的传言、秘闻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极具毁灭性。有些时候,假新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比如,本月初,一名携带AR-15步枪的男子在华盛顿特区一家餐厅开枪。该男子义正严辞地宣称,他正在调查克林顿助手约翰·波德斯塔虐童团伙。而这个关于所谓的虐童团伙的报道纯属捏造,子虚乌有。
(二)
如果假新闻吓到宝宝了或者气到宝宝了,宝宝莫方,假新闻不是今天才有的。500年前,随着印刷的发明,假新闻的概念就出现了。相比之下,真实新闻或者说“客观”新闻才诞生1个世纪而已。甫一开始,假新闻就是以煽情和极端见长,目的就是要煽动情绪、诱发偏见,暴力也容易随之产生。二战期间,纳粹宣传机器之所以能让群情激奋,靠的就是15世纪王子主教捏造的“血祭诽谤”这个虚假故事。

持续传播的耸动假新闻危险无比。教皇西斯都四世早就发现,带有偏见的民间传说,官方根本无力纠正。现如今,美国新闻机构公信力日渐削弱,谁来制止假新闻这只洪水猛兽呢?
自从1439年约翰内斯·古登伯格发明印刷机,消息广泛传播之时,就是假新闻肆意之日。在那个年代,“真实”新闻是无从鉴别的。当时,从政府和宗教当局的官方出版物到水手和商人目击者的描述,新闻源很多,都没有新闻伦理或者客观性可言。受众必须洞若观火、抽丝剥茧,方能厘清真相。16世纪,被泄漏的政府秘密报告被认为是可靠的信源,比如与威尼斯政府的通信,也就是所谓的关系。

▲审判伽利略▲
没过多久,假冒来源于政府关系的假新闻也流出了。到了17世纪,历史学家开始编印他们验证过的注脚,以辨新闻真伪。1610年为了审判伽里略,需要对他的发现进行科学验证,从而衍生了对后世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新闻。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假消息也被加速度传播,有海怪和女巫的惊悚故事,也有犯人导致自然灾害的无稽之谈。1755年的里斯本地震可以说是迄今牵扯最多无辜者的新闻故事,它让教会和许多欧洲政府将自然灾害的成因归咎于上帝对罪人的惩罚。当时,假新闻被印刷成册在葡萄牙散发,声称地震幸存者欠圣母玛利亚的灵魂一条命。著名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伏尔泰驳斥自然事件与宗教挂钩纯属迷信,伏尔泰也由此成为抵制宗教类假新闻的旗手。

假新闻在那个年代层出不穷。马克-安东尼·卡拉斯是一名图卢兹新教商人之子,他的父亲十分受人尊敬。1761年,小卡拉斯22岁那年自杀了。于是,天主教人士诬陷老卡拉斯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说是他要阻止儿子皈依天主教。当地司法机关还火上添油,居然找来所谓的证人,将谣言变成官方认定的事实,从而登堂入室,成为官方新闻。
老卡拉斯尚未从丧子之痛缓过来,就被满口胡言的证词送上法庭公开审判,并遭受令人发指的酷刑,最后被处决。卡拉斯父子的悲剧让伏尔泰愤愤难平。伏尔泰誓言要拔掉假新闻的荒唐外衣:事件中,小卡拉斯完全清楚皈依的意义,平和的老卡拉斯怎么会因为儿子想皈依就要了儿子的命?卡拉斯父子的故事最终激起人们举起旗帜反对虚假法律故事、酷刑和处决。

▲伏尔泰▲
(三)
即使科学革命不断推进、启蒙运动风生水起,也无法阻挡假新闻的散播。比如,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几年,巴黎涌现出很多版本的小册子,首次揭露濒临破产的法国政府庞大的预算赤字。这些不同版本的小册子,来源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归咎于不同的财政部长,赤字数目也完全不统一。最终,政府泄漏的可靠信息被公之于众,让人们对法国政府财政状况有了较为准确的判断;然而,即使到了今天,要厘清事实,也让读者颇为费劲,必需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判断的能力。
假消息有广阔的市场。即使贵为美国国父,出于政治目的,也不惜编造假新闻煽动群众。被誉为美国国父之一的本·富兰克林,为了宣传独立运动,曾亲自炮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联手印第安人“剥头皮”的故事。其他美国独立运动领导人则谎称乔治国王派遣了数千名外国士兵赴美屠杀美国爱国人士,从而掀起参军热潮,成功扭转独立运动的颓势。

▲本·富兰克林▲
到了19世纪,假新闻又呈汹涌之势,这次是拿种族问题开刀。跟反犹太的“血祭诽谤”一样,偏见和恐惧是美国善于虚构有关种族主义假新闻的原生动力。美国内战前,说美国黑人能自己变白的假新闻谣传甚广。还有人造谣说,奴隶经常暴动或者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导致美国黑人遭受白人的残酷迫害。
(四)
煽情主义从来不愁销路。19世纪初,现代报业登上历史舞台,挖新闻、爆猛料,长袖善舞。台上,假新闻小丑也频频亮相、穿插其中,博得眼球的同时推高发行量。1835年,《纽约太阳报》报道了月球上存在外星文明的“月球大骗局”,从而确立该报的市场领先地位,赚得盆满钵满。1844年,费城的反天主教报纸讹称,爱尔兰人从公立学校偷《圣经》,导致针对天主教会的骚乱和暴力行为。美国“镀金时代”(1878-1889)充斥着“黄颜色新闻”(注:“黄颜色新闻: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报《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煽情主义手法,它们都使用黄颜色纸张印刷),假采访、假专家、虚构故事大行其道,博得了很多眼泪和拳头。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就是靠夸张的犯罪故事卖报纸。

▲1894年12月20日的《纽约世界报》▲
19世纪90年代,威廉·兰多夫·赫斯特之流的财阀,唯恐天下不乱,利用《新闻晨报》渲染国际事态,后来爆发的西班牙-美国战争有他们一份“功劳”。当时,赫斯特驻哈瓦那的记者拍回电报说,没有西美两国开打的迹象。收到电报的赫斯特,说出了让他遗臭万年的话:“你负责包装图片,我负责包装战争”。于是,赫斯特出版了古巴官员对美国妇女进行裸体搜身的假图片,成功包装出了一场战争。50年后,奥逊·威尔斯以赫斯特为原型,导演了电影《公民凯恩》。
国内骚乱、国际战争。。。。。。人们对“黄颜色新闻”忍无可忍,最终导致强烈反弹,踏上追寻客观新闻的征程。世纪之交,提供相对客观报道的美国新闻业开始崛起。

▲《公民凯恩》▲
美国报纸第一次聘用记者来报道民生和时政新闻,在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国内记者和美国公众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现在,随意走进一家超市,报架上的新闻还有很多鲜明的党派政治、煽情的小道消息,但它们并没有宣兵夺主。客观新闻早已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且近来还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了《纽约时报》,立志办一份基于“事实”的报纸,为有钱的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商业信息和事实性报道。奥克斯通过《纽约时报》向世人表明,盈利的新闻不一定耸人听闻,尽管该报被指为“债券持有人”的喉舌。

▲成就《纽约时报》世界性声誉的业主阿道夫·奥克斯▲
当然,达成客观新闻共识的道路上也波折不断。二战前,风雨欲来风满楼之时,纳粹启动了强力的宣传机器,美国是否模仿推出类似的宣传报道备受争议。20世纪50年代,极端反共产主义者约瑟夫·麦卡锡被指将记者当“巴甫洛夫的狗”来操控(注:巴甫洛夫是苏联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但当年《纽约客》在一篇文章中坚称记者没有必要“为读者区分哪些“事实”是真的“事实”,哪些“事实”不是真的“事实””。20世纪60年代,新一代记者认同“法无定法”,认为追求百分百客观的新闻过于理想,不过,与此同时,核实新闻来源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核实新闻源,这个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理论,随着网络新闻的兴起而面临严重挑战。充斥网络新闻的假新闻力量强大,势不可挡。也许你也察觉到了,数字新闻(注:相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裹挟“黄颜色新闻”,来势凶猛。比如,创建新闻条目和新闻编辑的算法根本不考虑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以客观、独立著称的传统媒体在数字新闻的冲击下利润空间收缩、人才流失严重。

皮尤研究中心的“2016媒体研究报告”显示,严肃新闻媒体前景暗淡:广告收入下降、裁员还在继续,2004年以来已经倒闭了100家报纸。2013、2014两年,纸媒纷纷关张,专业时政记者人数下降了35%,专业民生记者也成了濒临灭绝的恐龙。想当初,这些受过基本新闻原理训练的专业记者被当地人所熟知而且备受信赖。酒吧间、学校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联邦政府、华盛顿特区和美国普罗大众之间的人际纽带,被当地人视为英雄。(美国著名演员吉米·斯图尔特经常在电影中扮演为了真相不惜一切的报社记者,比如1948年上映的惊悚片《呼叫北边777》。)可惜,如今这些受人爱戴的楷模和社会纽带消失了,值得信赖的社会过滤器(帮助民众分清真假新闻的公信力)随之消失了,这可能是致命的。
如今,大多数民众不依赖专业记者作为唯一信源,而是获取社交媒体和政府机构过滤后的信息,因此,真新闻连与假新闻分庭抗礼、一争高下的机会都没有。而真新闻和假新闻此消彼长。假新闻带来的悲剧仍历历在目,唯有穷尽一切办法确保历史不再重演。
编辑 | 卢舒婷
冰镇热点
观大千世界 唯我冷观热评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号:newsreading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