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怎样才能让官员少念错字?

文| 周说

最近西南某省省长在大会讲话时,念错了一个字,在网上掀起了不大不小的一场风波。

具体的情况我不想多说,大家也都知道。

其实,中国字有几万个,常用的只有几千个,念错个把字不值得大惊小怪,无非这个字不那么生僻又是该省的简称,还出自一个有着高学历的高级官员之口而已,议论纷纷自然无可厚非。

但是,仔细品品,这念错一个字里,起码包含着两种味道。

第一种味道,是官民关系的不和谐,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

讲话的大都是官员,听讲话的大都是百姓。官员讲,百姓听,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最近几十年以来,特别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使得百姓和官员尽管处的位置仍有上下之分,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差距其实没有多大,也许,有些百姓的水平比台上讲话的官员还要高一些。一个官员讲话,一群人在挑错,挑不出来的时候少。

官员说话多,做事多,当然有出错的时候,不出错的人是神仙。如果出错不多,能够及时检讨和改正,自然百姓体谅。如果错误接连不断,而且不认错,不改错,反而强词夺理,那么,就很难得到百姓的体谅。如果错误不断还要做出一贯正确状,那就更容易失去百姓的心。

很多时候,百姓对官员有怨气有意见是没有发泄机会的,最多私下里在饭桌上发发牢骚而已。而且很多事情是一下子分不出对错的,要批评也没有充足的理由。而错别字就不同了,第一,标准是确定的,读错了就是读错了,没法强词夺理;第二,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千百只耳朵在那儿竖着呢!捕捉错误是分分钟的事情。

如果官员威望高,百姓会宽容一些,毕竟念错字是常见的,也算不得大错。但是,如果本来官民关系就紧张,百姓睁大眼睛在等着挑错呢,恰好这时候官员又念错了一个绝不该错的字,于是,批评声铺天盖地而来就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说很多批判者不够宽容,但是,在批评之前,官员要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犯比念错字更大的错误?念了错字而引发的批评只是百姓对其他错误发泄的一个由头而已!

第二个味道和第一个有相通的地方。

现在绝大多数官员都很努力,不管是想为人民服务也好,想出政绩也好,总之都在努力工作,用废寝忘食和殚精竭虑来形容也可以。但是,问题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在某几个主要官员身上,千头万绪集中起来,他们有无数的会要开,无数的话要讲,无数的字要签,久而久之,他们也不由得认为,没有自己的参与,事情是做不好的,进而认为自己也是无所不能的。

事实上,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一个人的时间一天也只有24小时。领导干部什么事请都要管,什么会都要开,什么话都要讲,要显得水平高,什么都明白,怎么办?

明白的官员会藏拙,不明白的就要装懂。专业问题,装懂是不行的,一定会露陷。而且,讲话只能靠秘书写稿。有的官员甚至没有时间事先浏览一遍稿子,上台就照本宣科,因为对要讲的事情不熟悉,对讲话稿也不熟悉,出错很正常。

有贴心的秘书会在讲稿上注明:此处停顿5秒;此处要有掌声;此处要抬头看一眼领导。还会把难念的字注上拼音。不过这也很有风险,万一被领导同志看做是轻视自己的文化程度怎么办?

其实,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大都是脱稿讲话的,有的时候需要稿子也是自己亲手写。即使是秘书班子写,老一代革命家也都是自己出提纲,自己出思路,自己主持讨论。在中央档案馆里,老一代革命家的讲话稿就是证明。

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参加过《刘少奇选集》的编纂,那些文稿都是有着领导人的个人特色的,绝不是秘书写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党八股。

十八大之后,中央领导曾经强调过要继承这样的传统。可是,因为每个领导干部恨不得都分管着十几摊事情,每个事情都很要紧,所以,疲于奔命的官员是没有时间真正塌下心来研究问题的,更不要说写讲话稿了。

继《永远在路上》之后,中纪委再出反腐大片《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想做到官员以后尽量减少念错字的机会,重要的除了提高文化程度以外,是不要参加那么多的会议,不要讲那么多的话,其实,很多会是“废会”,很多话是废话,讲了也没用,不如不讲。

所以,念一个错字是小事,要从小事中看到官民关系的不和谐,要看到领导干部事无巨细的管理和发出指示的弊端,这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回到常识,让思想落地!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