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美国参议员家庭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文|灵戈blog

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让两岁的孩子每天早上给你拿袜子,这样可以建立一种节奏和模式,以便逐渐将做事的内容升级到更复杂和“成年人”的任务。重新评估你家里付费购买的服务,想想是否能交给孩子搞定。比如整理杂物,帮助照顾婴幼儿,学换尿布等

※ 本文来自转译摘选,作者:Ben Sasse曾任大学校长,现在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本文节选自他的新书《正在消失的美国成年人:成年危机及如何重建自立文化》

造成“年轻人长不大”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经济是一方面,社会和文化发展也难辞其咎。具体包括:社会过于富有,孩子对物质享受习以为常,父母不愿放手让年轻人苦干,电脑手机绑架了青少年的注意力。

太多孩子压根就不再知道成年人是怎么回事,或如何成为成年人。更糟糕的是,家长也忽略了自己的职责──教他们长大成人。

与此同时,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又是一致的,希望他们步入成年时,能够人格独立,开朗活泼,有魅力,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可以自食其力,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他们的街坊邻居并愿意为之服务。这就迫使家庭,必须要要转换培养模式。

培养出优质成年人的五大思想

1。 抵制消费。

虽然家长也常受到消费的诱惑,但要力争让孩子牢记,“需要”和“想要”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当6岁的儿子指着超市的玩具说“我需要那个”时,你告诉他,“需要”和那个玩具没有任何毛线关系。他的生存与否并不取决于能否得到那个玩具。

美国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道出了大多数人的担忧。超半数受访者承认,幸福可以用拥有的物质来衡量,东西买得越多越开心,他们能从单纯的逛街购物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学做成年人的过程中要搞清楚一点,实际需求可以和我们想要这要那的欲望区分开来:

成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没有物质财富的日子,依旧能保持快乐。

教会孩子这些道理有很多方法。父母可以偶尔带孩子去露营旅行,那种没有水电也不能上网的生活可以让他们对《陋室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脱离家里样样俱全的舒适生活。另外,父母在购物方面也可另辟蹊径。如果孩子喜欢跑步,就有必要给她买质量好的运动鞋,保护她正在发育的骨骼,但服装方面可以选择拣别人的有安全保障旧衣或二手店的衣服。

让孩子养成从简朴生活中寻找乐趣并心怀感恩的习惯。直到有一天他们独立门户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

2。 认真做事,从容面对。

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做有意义的事。

有趣的人都有着很强的职业道德,都专注地做着哪怕十分低微的工作,他们一般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这种态度。面对“你幼时做过的第一件难事是什么”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通常都充满热情。

可能你会觉得让孩子有类似人生体验似乎不符合当今的主流文化。艰苦、不讨喜的工作看起来会令人不快,甚至可能让人受伤。对望子成龙的中产阶层父母来说,坚持做一些小事可能与他们希望孩子入学面试时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的相冲突。

性格比学历更重要。如果孩子想真正长大成人,他们就应明白,有些事只能迎难而上,躲是躲不掉的。

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做事不努力。但这里的“事”不应只是学业上的进步。孩子不仅需要对有幸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心怀感激,而且应该特别重视自己是否有解决人生难题的能力。

培育要从娃娃抓起。让两岁的孩子每天早上给你拿袜子,这样可以建立一种节奏和模式,以便逐渐将做事的内容升级到能应对更复杂的成年人阶段任务。

你可以重新梳理家里需要付费的一些服务,想想是否能交给孩子去搞定、去锻炼。比如整理杂物,帮助照顾婴幼儿,学换尿布等。      

3。 建立隔代社交的能力。

有研究发现, 60岁以上(含60岁)的美国人当中,只有25%在过去六个月与36岁以下的年轻人谈论过重要事情。而这些年轻人中如不算亲属,与之交谈的老年人比例则只有6%。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如此隔离,这样很难培育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人类学家认为,年龄产生的隔阂与“反社会行为以及竞争力与侵略性社会化”有关。社会学也证实了父母让大孩子照看小孩子做法的科学性:

通过青少年通过与非同龄人交往互动,可以掌握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

建立联系的方式有很多。譬如可以带孩子去一位年长邻居家,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烤饼干,或让孩子到老年活动中心做志愿者。偶尔去一次作用不大。应鼓励孩子与家人之外的长者建立长期联系,达到某种程度的友谊和亲近感。

视角是很宝贵的东西。它让孩子愿意倾听老人讲以前的事(比如他们做过的第一份苦差事),也让孩子在看待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时,能够把眼光放长远。

4。 有意义的去旅行。

旅行可会离开熟悉的环境、习俗、语言和食物。但它对青少年尤其有益。跟努力做事一样,旅行不仅可以让人认识到平时的生活是多么舒适,而且也能懂得尝试新事物、克服难题带来的满足感。

此外,旅行还能迫使他们审视自己以物质为本的生活。我真需要那么多物质享受吗?脱离了那些物质享受,我为什么反而感觉更自由?

关键是要让孩子走出舒适圈,看看日常看不到的事物。旅行结束后,不要立即投入工作和学习生活。不妨花一些许时间总结旅行经历,思考一下心得。

5。 成为真正的文化人。

统计显示,普通美国人均每天阅读时间只有19分钟(中国不到14分钟),年龄越小阅读时间越短。不要让阅读变成一种正襟危坐的被动活动。

真正的阅读需要专注、融入和积极的提问。一周读两本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要整整一年保持每周读几乎两本书,则很有挑战性。一开始你应选择简单轻松的书,使之慢慢上路。随着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增加一些有难度的书籍。

坚持读书有益孩子身心健康,可以改变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个人修养。

阅读的“量”固然不可小觑,但“质”才是更重要的长期目标。不妨让孩子列出想买的愿望书单,家长过目和挑选。如果有些书不够严谨,家长要坚决的干预。

拓展孩子的阅读面很关键。作为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多看经典的著作,助于她们了解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还能认识到自己所继承的传统价值。

选择哪些算经典著作就见仁见智了。国家、家庭背景不同而不一样,比如美国的可能有神学、希腊主题、莎士比亚、美国的思想和市场等。

以上这些看法和习惯,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不会被以后的成年生活所吓倒。

为人父母的责任谁都没法逃避,特别是在这个没有“铁饭碗”的时代。

如果把养育责任比作教孩子骑自行车,我们坚决不赞成给儿童车加辅助轮。你可以给他们穿上厚外套和滑雪裤,让他们从一条缓下坡的路上开始骑起。你可以跟在他们后面跑,帮他们扶着自行车后座。

前行途中,你可以轻轻从侧面碰碰他们的肩膀。到某一时刻,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平衡,从此学会了骑车!

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