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伊朗绿色运动:互联网的狂欢与注定失败的反抗

文|中东研究通讯

当下,伊朗总统大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据最新消息报道,伊朗前总统内贾德也已登记参选。此举一时间让世人对伊朗总统大选颇为期待,选举形势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从伊朗目前的政治发展形势来看,无论是鲁哈尼成功连任还是其他候选人胜选都属正常,关键要看最高领袖的意见以及人民的心意。此时的伊朗总统选情可联系到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结束后而出现的伊朗社会运动。

当时任总统的内贾德成功连任后,竞争对手穆萨维的支持者因不满意选举结果而出现了的群众反抗运动——「绿色运动(Green Movement)」。虽然「绿色运动」已隔数年之久,但考虑到目前伊朗的总统大选形势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回顾和了解「绿色运动」的始末很必要。

「绿色运动」的概况与网络社交软件的使用

2009年6月12日,伊朗举行总统大选,13日,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总统内贾德获胜。当天,其主要竞争对手——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了街头,抗议内贾德在选举中存在舞弊行为,要求重新选举,最初是和平示威,但逐渐演变成为骚乱,最终被伊朗政府所平息。

亲历者记录的革命现场

来源:flickr.com

当时作为总统候选人之一的改革派领袖侯赛因·穆萨维,其民调最初领先于内贾德,不少伊朗人希望他能够上台执政,为国家带来新气象,但最后的统计结果却显示,内贾德胜选。当时民众希望国家能够有所改变的状况,正如当下的伊朗社会各界也有舆论声音要求鲁哈尼下台一样。

穆萨维的支持者对这一结果颇为失望,并始终坚称统计结果作弊,要求重新选举。但当要求被驳回之后,穆萨维的支持者开始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推特、脸书等互相联系,最终支持穆萨维和对内贾德政府不满的人群聚在一起,走向街道,共同质疑选举结果。

由于穆萨维竞选时是以绿色为主色调,因而,大批示威群众身穿绿衣或者佩戴绿丝带、头巾等,并挥舞绿旗,形成「绿色海洋」,因而这次的社会运动被称为「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还有一种说法叫「推特革命」,因为这次运动中大量使用社交软件。

「绿色运动」的示威抗议由伊朗首都德黑兰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伊朗侨民。示威群众最初在德黑兰聚集了几十万人之多,他们纷纷对此表示不满。反对者一开始采取非暴力形式在街头上进行示威,但随后由于政府出动警察与之对抗,逐渐演变成为骚乱,出现打砸德黑兰街道相邻街道商店的情况。

之后,反对者与伊斯兰共和国卫队以及巴斯基民兵等镇压示威群众的部队爆发了冲突,大约造成30余人死亡,数千名人士遭到逮捕关押的后果。这场社会反抗运动之后在伊斯法罕、马什哈德、设拉子、大不里士、拉什特这些城市蔓延,人数据统计曾达到百万之多。

这场运动大约持续了半年,大体上在第二年的元月结束。迫于民众的压力,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宣布调查选举舞弊的嫌疑,并作了部分重新计票的决定。虽然结果并未改变,但对这场影响广泛的社会运动的思考有很多。

德黑兰的抗议者

来源:flickr.com

在这次大规模的群众反抗运动里,一大特征就是网络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在当下世界传播之广泛,已深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东世界亦是如此。

在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中,互联网成为示威者传播信息、发泄不满获取外界同情的一大法宝。由于改革派领导人穆萨维的支持者大多是由城市的中产阶级、大学生和巴扎商人等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群组成。这类人群通常使用互联网工具较为频繁,因此形成了这一重要特征。

另外,这其实也是穆萨维在当时进行选举时刻意模仿当时美国总统竞选人奥巴马的竞选策略的结果导致,穆萨维通过建立一系列个人网站来宣传其竞选纲领。

正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罗伯费里斯称,「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在伊朗这样的国家,这么多网络工具聚合起来成为反对者彼此协调、举行抗议互动的载体」.

而在2009年6月13日发起的这场「绿色运动」中,反对派组织了一系列的针对亲内贾德的伊朗网站的攻击。当然,西方国家在这场所谓的网络攻击中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特别是技术支持方面,比如延缓伊朗社交软件更新的时间,以达到不影响伊朗人使用软件的效率等等。

根据哈佛伯克曼中心(Harvard’s Berkman Centre)对与伊朗总统相关的推特内容的统计数据显示,他们发现在2009年6月7日至2009年6月26日期间,共记录了大约有202万余条关于伊朗选举的推特信息,约有48万用户在对话中讨论了关于伊朗选举的信息。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伊朗这次「绿色运动」的过程中,网络媒体软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为了反击,内贾德政府也进行了所谓的网络「强制控制」,针对网络上的攻击和不实报道也进行了反击,关闭了那些所谓反对派的网站,并将一部分外国记者隔离在旅馆中,不让他们参与其中。当然,内贾德政府所采取的行动的确行之有效,最终这场社会运动被平息下来。

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绿色运动」

一般说来,社会运动是指社会活动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动员社会中相当数量的成员或广大人民群众而采取的具有行为复杂、进程难控和具体后果莫测性的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社会运动理论主要探讨的是社会运动取得成功的机制与过程。

在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研究范式,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源动员理论(Resources Mobilization Theory)、政治过程模式(Political Process Model)以及架构视角(Frame Perspective)。

其中,资源动员理论强调的是抗议者能够动员的各种资源,如资金、人员、政治力量、动员组织与动员网络。利用这些网络和资源,社会运动的参与者能够有效地将不满情绪转化为成功的政治行动。

而政治过程模式强调的则是有利于社会运动出现的结构因素,这些结构因素往往被称为「政治机会结构」(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它强调的是抗议者与抗议对象(往往是各国政府)之间的互动对运动形式与运动结果所带来的影响。

架构视角理论则强调的是抗议活动家为赋予抗议活动以合法性而建构起来的话语框架,这些话语框架因为会与抗议者所在的文化背景和抗议者本身的生活体验产生共鸣,所以能极大地扩大社会运动的影响,甚至能够影响社会运动的成败。不同的社会运动理论在解释社会、政治现象时,往往强调的是不同理论范式的不同方面。

本次总统大选前,候选人纷纷抢占网络阵地,争夺年轻人选票

来源:新浪

今天从我们讨论的伊朗「绿色运动」的过程看,这三种主流范式都可以解释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只不过强调的是不同理论范式下的不同方面。

当然,对伊朗「绿色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中并不否定其他因素在这一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如伊朗政府和最高领袖对于这场选举结果的态度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同时,大部分伊朗民众对于这一结果的接受程度等等因素。

在这场社会运动中,从资源动员理论的角度看,有三种资源发挥着作用:穆萨维的支持者联盟、支持者联盟所赖以获取支持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博客、脸书、推特等虚拟社交网络。

这三种资源可以统称为伊朗「绿色运动」中的水平网络,因为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的组织结构至少在形式上看是以水平组织和协调为主,而不是以垂直和等级制作作为构成原则。这是北非中东社会运动与欧美社会运动极为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这场社会运动中,穆萨维的支持者联盟以及支持者联盟所赖以获取支持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在网络上看似声势浩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但在现实世界中,穆萨维的支持者的力量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与伊朗政府相抗衡。

此外,这场社会运动中,穆萨维提出的口号也可以从侧面来了解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为什么在社会运动中需要口号?其实不难发现,在当今中东各国爆发的社会运动中,都需要一个响亮而有凝聚人心的口号来明确斗争目标。

社会运动理论中的架构视角理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启发。架构视角的提倡者认为,架构构成的话语体系是可以为社会运动提供一定的合法性,并且要求社会运动的架构首先具有行动导向的,而不仅仅是一种话语体系。

具有集体行动中的架构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其功能有两个,一是能有效汇聚抗议者及其潜在参与者的具体社会问题;二是就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而所谓的「架构共鸣」就是指社会运动领导者(也就是文中的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就某一社会问题(总统大选)所作出的诊断及提供的方案能否得到其他潜在抗议者的支持和认同。

侯赛因·穆萨维

来源:Britannica.com

侯赛因·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在这场「绿色运动」中,最初提出「改革」和「合法行动」这样的口号,一时间凝聚了较多对内贾德政府不满的人心。但同时随着该运动的发展,穆萨维又提出了所谓的「推翻政权」口号。

很明显,斗争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对于现在的伊朗政权是非暴力式的改良色彩的口号变成了暴力的形式推翻现有政权。这一目标上的变化的实现难度加大,斗争目标的反复都难以与支持者内心形成所谓的「架构共鸣」。

支持者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就必然会分崩离析,最终丧失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这场社会运动的失败也就注定了。

结语

此外,对于伊朗「绿色运动」的研究来说,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这场「绿色运动」的一大特征是通过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来应对政府力量。

这些虚拟空间在政治斗争目标有限的情况下融合了不同身份的人群并组成了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虽然风险很高,但有一定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Annabelle Sreberny, Gholam Khiaban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s in Iran, New York: I.B. Tauris Press, 2010.

【2】人民网,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207171/13142260.html,登录时间:2017年4月17日。

【3】曾向红,杨恕:《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2期。

【4】周明,曾向红:《埃及社会运动中的机会机构、水平网络与架构共鸣》,《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6期。

【5】Arash Reisinezhad ,“ The Iranian Green Movement: Fragmented Collective Action and Fragile Collective Identity”, Iranian Studies, 2015 (2).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