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东:那些闪耀智慧光芒的人
文|中东研究通讯
阿里巴巴 天方夜谭
近日,看到历史探秘节目里美国考古学家正在乔治·华盛顿的故居——弗农山庄进行地下挖掘,一时感觉时空似乎错乱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国的那点事儿都需要考古来「挖掘」了,不是都还裸露在地表,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吗?
作为一个从西方文明屋檐下出走的孩子,美国或许代表着一种叛逆,一种新生,而有时抑或是一种无知。

弗农山庄(Mount Vernon)
来源:www.mountvernon.org
曾几何时,我在想象,那位机智的山鲁祖德女神在给愚昧贪婪的萨桑国王讲故事时,她自己是否也曾陶醉在那《一千零一夜》(也称《天方夜谭》)的斑斓世界里。这部久负盛名、极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多少年来已为世人所熟知。「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著名企业家马云为其互联网电商公司取名「阿里巴巴」就是考虑到这个名字人人皆知,朗朗上口,而且代表了一种无往而不胜的精神。《天方夜谭》朴素而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民的机智、勇敢、开放和智慧。
2008年的平安夜,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平静地走完了一生。然而他在20世纪90年代那本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却一度让世界陷入了极其不平静的辩论。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来源:Contemporary Thinkers
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将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将被以宗教和文化来界定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所取代。9·11事件后,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冲突持续升级,亨廷顿的观点就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回归,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相信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可能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先知天启 贤哲探求
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两河流域创造古巴比伦文明时,华夏文明的祖先黄帝还在原始部落的纷争中大战蚩尤。公元前1500年,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打造跨越亚非的帝国时,希腊和罗马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荒蛮之地。
公元前1000年,波斯湾沿岸的贝都因人发明三角帆船,并把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的海上贸易做得风生水起时,印度正在遭受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下的老百姓沦为不折不扣的贱民。

贝都因人(Bedouin)
来源:Britannica.com
做这样的对比,并不是在试图分辨几大文明孰优孰劣,而只是想以史为鉴,回望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的荣辱兴衰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什么。
时至今日,伊斯兰世界都是个很大的词语。从宗教意义上看,它是指信奉伊斯兰教义的国家,在文化意义上看,它是指伊斯兰文明,包括生活在该文明中的非穆斯林。
穆斯林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4。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口数量排在全球第六,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公元7-10世纪,阿拉伯语是科学、数学、医学、政治外交领域的世界性语言,阿拉伯与穆斯林的科学家、思想家、建筑家、医学家等曾在各自领域传道授业,泽被后学。
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661年的倭马亚王朝开始,阿拉伯人掀起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翻译运动。到8世纪中叶,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拔斯王朝将这种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大力倡导将希腊、罗马等国的经典学术著作翻译为阿拉伯语。
这包括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范畴学》和《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国家篇》、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狄奥斯科里的《药物学》、《医典》,毕达哥斯斯的《金色格言》及音乐方面的著作等。
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让阿拉伯文明达到了多元融合的巅峰,也为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了福音。除此之外,阿拉伯人还通过无所不能的商业信使角色,吸收了来自印度、中国的异域文明,成为一个极其多元的色拉碗,一个极富包容的大熔炉。

伊朗设拉子莫克清真寺
来源:Placestoseeinyourlifetime.com
而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仅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欧美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在当今仍处在优势地位,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他们的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今天的中东,似乎没有比「剪不断,理还乱」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了。
2010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爆了中东各国的骚乱和暴力活动,「阿拉伯之春」先后波及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叙利亚内战和持续的巴以冲突更为该地区的和平蒙上了阴影。
驼铃在耳 日暮西斜
堡垒都是从内部塌陷的。
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随着对外征服的扩大,被征服区的土著居民被迫改信伊斯兰教。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在数量上逐渐超过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进而成为社会的一股强大势力。
但倭马亚王朝对这一群体的歧视,激化了他们与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矛盾。随后建立起来的阿拔斯王朝迁都至帝国东部的巴格达,从此政治中心开始东移,对西部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公元9世纪下半叶以来,伊斯兰世界内部开始日渐式微。
经济方面,在远未发现巨大石油资源的中世纪,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仍是帝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这片莽莽无际的沙漠中,人民已被连年的战乱折磨得苦不堪言。

石油工人
来源:Middle East Eye
政治方面,王室腐败无度,争权夺势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地方割据势力也磨刀霍霍、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空前复杂、大封建主纷纷独立。帝国版图内的突尼斯、西班牙、摩洛哥、埃及、叙利亚、伊朗及中亚各地相继出现分裂政权。
至10世纪末,定都开罗的法蒂玛王朝、悬踞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形成了帝国内的三足鼎立之势。在随后的200年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铁蹄相继踏破这片土地,攻下巴格达,杀死哈里发,曾经傲视世界的阿拉伯帝国最终走向灭亡。
回顾历史,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
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商业贵族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荷兰商人是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那么在公元前1500年至16世纪这长达3000年的时间里,阿拉伯商人无疑是地中海-红海-印度洋上的弄潮儿。不仅如此,在延续了近2000年之久的丝绸之路上我们依稀可以听到阿拉伯商人的驼铃声声,不绝于耳。

金字塔前的骆驼
来源:Getty Images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顺利渡过印度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开创性的大航海行动,正是在阿拉伯著名航海家、海员的「保护神」伊本·马吉德的指引下完成的。
而仅仅在这10年后,葡萄牙就在印度洋打败了阿拉伯人,封锁了红海航线,终结了他们对印度洋、红海及地中海的控制权。这是继凶残血腥的十字军东征和蒙古人入侵后,阿拉伯遭受的另一个重创。
十字军在巴格达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血洗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城——耶路撒冷,这无疑给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十字军
来源:Crusades and Crusades
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
欧洲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似乎拉大了中东与世界的差距。蒸汽机战胜了三角帆,昔日的帝国大地上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殖民者和石油掠夺者。
多数中东国家凭借「靠山吃山」继以度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下开始向脚下的大地索要财富,并借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一下从驼背跃到「宝马」里,在全球人均GDP排名中遥遥领先。
时过境迁,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
近代以来,西方针对中东的侵略和战争在多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掠夺和控制石油资源?上天似乎总是公平的,当它赐予你一片莽莽无际的沙漠时,它也一定会在你绝望无助时埋下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自20世纪初中东发现石油以来,西方「石油七姊妹」便牢牢掌控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中东为西方工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财富和劳动力,同时也沦为他们争夺利益的厮杀战场。
这种局面直到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中东国家开始紧密抱团,要求原油标价反映汇率变化,增加利润分成,迫使西方石油巨头接受了 「五五分成」原则。

欧佩克(OPEC)成员国
来源:THISDAYLIFE
而原先产油国政府与石油公司的利润分成仅为「三七开」。中东国家进行反抗的第二个动作便是对石油产业进行国有化,逐步接管到自己手里。
如今,「石油七姊妹」只剩四个,仅控制全球3%的油气储量和10%的生产量。尽管中东多数国家已大体上收回了对本国资源的掌控权,但受制于经济结构单一和地缘政治敏感等诸多因素,这种 「坐吃山空」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然而,任何问题总会有解决之道,但答案或许不应在历史中寻找,而应该面向未来,就像当年阿拉伯人智慧地发明了三角帆船,果断地选择了面向大海而不是面向背后的沙漠。
背靠大漠 面朝大海
如果说今天大多数的阿拉伯国家无论是从政治上、宗教上还是经济上都倾向于因循守旧和尊崇复古的话,那么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迪拜则是一马当先和锐意改革的典范。
阿联酋1971年建国,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个以培育和买卖天然珍珠为命根的穷困之国,多数阿联酋人还过着游牧式的清苦生活。之后,首都阿布扎比酋长国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走上了富裕之路,而迪拜在没有太多石油资源可依赖的情况下富有远见地选择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短短三十年间,她就把这个沙漠与海水邂逅的地方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今天,「迪拜」一词本身就代表着现代、财富、开放和智慧。她不膜拜过去,她是改革大师们最闪耀的作品。

迪拜
来源:placestoseeinyourlifetime.com
她不自我封闭,她是外来人口占80%的多元社会。她不迷信「主义」,她是激励创新的中东梦工厂。她的零关税政策、自由贸易区及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是投资者们趋之若鹜的天堂。
越过古老的文明,在今天的迪拜,我们依旧能看到《天方夜谭》里阿拉伯人的商业冒险精神。
1991年,第二次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国的导弹满天飞,国际公司纷纷拒绝为海空运输购买保险。然后迪拜领导人当机立断,自行提供保险服务,迫使他人不得不停止此类业务,所有抵达中东的货物都集中到了迪拜港,迪拜成为名副其实的航运和贸易枢纽,与此同时阿联酋航空也继续运营并逐步跻身世界一流航空公司之列,这种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直接奠定了迪拜在当今世界的位置。
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务实的精神,一种深邃的智慧,一种和谐的文明,这就是迪拜。她就像一朵玫瑰,开在时下这个冰与火交融的穆斯林世界里,背靠大漠,面朝大海,清香淡雅,独冠群芳。
今日主笔 \ 王惠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