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清明时节追寻犹太人哈同的上海足迹

文|中东研究通讯

说起「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大多数中国人会想起「上海方舟」,但实际上,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远远早于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避难所。

无论是世界著名的「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沙逊家族,还是在香港回归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嘉道理家族,都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就和上海这座城市有了交集。

而大到世界级的汇丰银行,小到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红房子西菜馆」、「妇女用品商店」,都可以找到犹太民族和上海的联系。在清明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让我们缅怀一位特殊的犹太人,他就是在上海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51—1931年)。

哈同其人

和沙逊、嘉道理一样,哈同也是塞法迪犹太人。传统上,塞法迪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  由于长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塞法迪犹太人无论从长相还是生活习惯,都与后来从俄国来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法租界谋生的俄籍犹太人多为该支)以及再后来的「隔离区」犹太难民颇为不同。

1851年,哈同出生在伊拉克巴格达的一个塞法迪犹太人家庭。1856年,哈同随父母迁居印度孟买,并取得了英国国籍(一说只是因为来自英国殖民地印度而受英国保护,并没有入籍)。

和之前所说的沙逊和嘉道理犹太人富商家族不同,哈同出生贫寒,他幼年曾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

1873年,哈同只身经香港来到上海,刚到上海的时候,哈同只怀揣着6块银元。他来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沙逊洋行做门卫兼清洁工,从此这个塞法迪犹太人哈同的命运就与这个「冒险家的乐园」紧密联系在一起。

哈同的第一桶金从推销煤油灯得来,他利用工作之余,挨家挨户推销煤油灯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又利用沙逊洋行门卫的工作机会,想出用号码牌登记的方式解决了门口的混乱状况,同时又想出花钱加塞的方式给自己赚「外快」,很快就因为整治了沙逊洋行门口的混乱状况获得了上级的赏识,一直做到了大班的职位。

后来他巧遇当时在英商家里做保姆,原籍福建的中法混血女子罗迦陵(Liza)。罗迦陵长相平平,出身贫寒,但哈同就是喜欢她的性格,觉得她能帮助自己发财。

1886年,哈同和罗迦陵在闸北(今静安)青云里举行了犹太教婚礼。

年轻时的罗迦陵

自此,哈同真的开始财运亨通。根据罗迦陵的建议,哈同投入房地产的生意中,并不久就因为中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多次机遇和上海城市的发展,哈同的地产不停翻番赚的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哈同在参考了罗迦陵的建议之后买下南京路,并斥巨资在路上铺上红木成为当时上海最平整的一条马路,吸引大量人气,从而地价飞升,才成就了这条上海最著名的商业街。

上面这副图片是上海犹太人社团报纸《犹太月报》(Israel's Messenger)1927年6月3日关于哈同夫妇的报道,当时哈同夫妇在上海博物馆路(今虎丘路)捐助了阿哈龙犹太会堂,该建筑90年代拆除,原址现为工地。

1931年6月19日,上海的犹太裔房地产大亨哈同在他的爱俪园中病故,留下高达一亿七千二百万元的巨额遗产,包括地产460亩,房屋1300幢,以及价值百万英镑的珠宝。

今日哈同遗迹

由于之后哈同遗产有了16年的争夺,加上政权更迭,城市发展,今天在上海关于他的遗迹已经所剩无几。这个清明节,让我们顺着踏青的脚步,看看今日依旧存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哈同」足迹吧。

1.爱俪园(已毁,现为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

爱俪园可谓哈同的产业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虽然已毁但是依旧要提起。哈同夫妇虽然信仰完全不同(哈同是犹太教徒,罗迦陵则一生笃信佛教),但是一生感情甚笃。

有个传说,说哈同十分吝啬,有一次仆人给他倒咖啡,咖啡里发现有蜘蛛,哈同大发雷霆。但是当仆人提出给他倒了重新倒一份的时候,哈同马上否定说不能浪费并当即将咖啡和蜘蛛一起喝下去。

还有一个传说说哈同和妻子约定每天晚上电话响一下就是回家吃饭,响两下就是不回家吃饭,这样可以节约电话费。虽然传说真假未知,但是哈同的吝啬肯定并非空穴来风。

相反,对于妻子罗迦陵,哈同却非常大方。他名下的爱俪园便是为妻子一手建造,其中「俪」字便是指夫人「丽莎」(Liza)。

爱俪园由罗迦陵聘请乌目山僧人黄宗仰设计,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湖沼,完全是典型的中国式园林,据称是模仿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因而号称海上大观园。整个园林共有景点60余处,每处均冠以美丽的名字,是当时上海最大、最为豪华的私家花园。

由于罗迦陵笃信佛教,在爱俪园内建有佛教建筑频伽精舍,按照佛经中极乐世界的说法,设计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宝莲池,八功德水,成为上海的佛教圣地。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这里曾经招待了无数南来北往的僧侣。

爱俪园中的罗迦陵

民国时期的一批遗老,如岑春煊、黎元洪、章太炎、章士钊、齐燮元等政客、名流,均曾来过爱俪园观光。1912年6月,哈同在爱俪园内还宴请过孙中山,其时女宾有孙中山的两位女儿和他的秘书宋霭龄,并合影留念。

哈同与其夫人罗迦陵相继去世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哈同花园被进入公共租界的日军侵占,几经战乱逐渐荒废。

1955年,原址上建起了「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后因为中苏关系破裂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是本市重要的会议中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许多重要会议以及春节团拜会、国庆招待会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2.慈淑大楼(悦荟广场)——南京东路353号

慈淑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353号,原名大陆商场、南东商场、东海广场、353广场等。

1938年罗迦陵接受回该大楼之后,将该大楼以自己的号(慈淑老人)命名,由总行位于天津的大陆银行于1930年向上海地产大亨哈同租入地皮并兴建,该大楼由中国籍建筑师庄俊设计,公记、申兴泰、褚伦记等营造厂分期施工完成。

建筑于1931年动工,翌年完成。所以该楼也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最早的一批现代化商厦之一。1994年,该建筑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目前该大楼为悦荟广场。

慈淑大楼现状

3.哈同大楼(Forever 21——南京东路257

南京东路233-257号,位于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1935年落成,1936年冬老介福入驻,这座大楼也曾是德国西门子上海办事处所在地;1956年此楼更名「南京大楼」,后常被人称为「老介福商厦」;现为美国女装品牌Forever 21入住。

哈同大楼现状

4.慈昌里大楼(星火日夜)——南京东路150-172,江西中路296-314

由于其妻笃信佛教,外商哈同的部分产业冠以「慈」字命名:「慈裕里」、「慈庆里」、「慈顺里」、「慈昌里」、「慈丰里」、「慈永里」等。目前只有「慈昌里」和「慈安里」大楼依然存在。

「慈昌里」位于南京东路172号,南京东路江西中路口的「慈昌里」大楼。慈昌里大楼建于1911年,为旧式里弄,砖木二、三层,共 27幢。现为星火日夜等商户以及居民使用。

慈昌里大楼现状

5.慈安里大楼(真维斯南京东路店)——南京东路114

慈安里大楼(哈同大楼)位于南京东路114-142号,建于1906年,文艺复兴建筑。1938年5月5日「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在该楼上成立,茅丽英当选主席。

同年11月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茅丽英任委员。1939年12月12日晚,她在该楼门口遭汪伪特务枪击,12月15日下午在广慈医院牺牲。今天底楼是真维斯南京东路店。

慈安里大楼现状

6.迦陵大厦(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南京东路99

迦陵大厦位于南京东路99号,南京东路四川中路口,慈安里大楼斜对面,「迦陵」二字便是罗迦陵的号。钢筋混凝土结构,1937年哈同去世之后六年竣工。现代派风格。立面简洁,外墙斩假石饰面。压顶配几何图案纹饰与线脚。顶部为台阶状造型。

迦陵大厦现状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当我们徜徉在南京路上,依然可以发现一些看似逝去的「足迹」。这些属于那个繁华年代的足迹告诉我们,有一个来自中东民族的商人,曾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文中照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