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朴槿惠下台后,韩国亲中还是亲美?

文|韩福东观察

延伸超过1000公里,横亘于东亚大陆与日本列屿之间的朝鲜半岛,不仅形似一座跨海大桥,历史上也多次扮演影响大国地缘格局变迁之关键角色。以近代史言,无论是1894~95年甲午战争或1950~53年韩战,其起因既源自复杂的地缘政治变数,最终也造就另一新格局的起点。

相较19世纪末中、日对抗,与20世纪中的美、苏冷战,21世纪初美、中较劲的新态势则隐约浮现。随著美国经济相对衰退与中国崛起此消彼长,原先以美国为枢纽的区域同盟网也逐渐鬆动。不仅美国、韩国关系自卢武铉时期(2003~07)起便因‘军事指挥权’争议愈显疏离倾向,一度呈现‘漂流’迹象的美、日同盟虽在小泉时期(2001~06)略有改善,在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又因普天间基地争议出现变数,还好有2010年突如其来的天安舰事件,让美国找到机会重新拉拢日、韩以重建区域领导权。

无论如何,变迁中的地缘格局总是复杂多端的。第1个变数,是朴槿惠于2012年底当选总统。尽管她在2013年5月依循往例首先出访美国,但接著在6月底选择北京而非过去惯例的日本作为第2个出访对象,则引发各界关注。自此,朴槿惠的‘亲中’姿态既成为美国心头大患,她在2015年不顾华府反对参与北京阅兵典礼,更为中、韩关系带来某种高潮,但另方面为美国带来更大的战略压力。至于后者的反应则是极力斡旋日、韩达成历史和解(慰安妇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拉拢两者签署情报协定,以巩固三边同盟。

至于第2个变数,当然是朝鲜。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2006、2009和2013年的3度核试,既不断挑衅美国的领导威信,而华府始终无法(或不愿)有效加以压制。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亦不啻是韩国转而‘倾中’的背景之一。不过,由于短期内也无助于解决朝鲜挑战,加上平壤在2016年明显提升威胁频率,美国又努力利用此一威胁态势与同盟惯性,以‘萨德’作为投名状,首先迫使韩国重返美国阵营,同时藉此製造中、韩互动矛盾,从而再度为东北亚地缘格局带来钟摆效果。

可以这麽说,假使没有2016年底陡然爆发的朴槿惠‘亲信门’事件,继2006~10年向中倾斜与2010~13年的向美摆荡,历经2014~16年间的拉锯,尤其在朝鲜升高核武挑衅导致韩国最终决定接受萨德系统后,2017年后的东北亚格局确实不无重新向美靠拢的可能。只不过,韩国宪法法院日前一致通过国会对朴槿惠的弹核申请,可谓吹皱一池春水,再度为未来埋下不确定性。

虽然由于萨德争议引发中国的‘限韩’政策,暂时难有转圈的可能,但目前继任韩国总统声势领先的文在寅及其所属政党,在朝鲜议题、萨德争论与对美关系方面,都与原先的执政党针锋相对,未来由于转换政策而再度搅动地缘格局的可能性相当大。

由于身居地缘板块的桥梁位置,永远被迫身处大国夹缝或许是韩国的‘地理宿命’;至于受到桥梁自身摆盪以致牵动整体格局,则或也是东北亚地区国家无可迴避的‘历史共业’。(作者为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韩福东观察

一种冷眼旁观的趣味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