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摩洛哥王室的效忠仪式到底什么样?

文|中东研究通讯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伊斯兰极端势力日益壮大,而作为例外的摩洛哥,不仅能够成功应对危机,还让其国内穆兄会式的政党「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

摩洛哥王宫

以穆罕默德•道阿达维为主要代表的摩洛哥政治学界普遍认为,权力的仪式化(Ritualization of Power)是摩洛哥政教合一体制下保持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原因。它以国王「信士的长官」身份、谢里夫血统以及巴拉卡属性(「圣徒」身份)为依托,通过效忠仪式这种常规性的仪式来将阿拉维王室置于权力的顶峰。

在人类悠久的政治生活中,记忆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权力资源之一。保存、展示、重塑和解释记忆的实践活动在政治行为系统中充当着核心组件。政治仪式与宗教仪式就是这种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摩洛哥国王的效忠仪式到底是什么样呢?

效忠的历史

「效忠」一词,在阿拉伯语中音发「拜伊阿」(Bay'a),本意为「卖出、变卖」。

「拜伊阿」一开始指的是,当一桩生意达成后,交易双方就握手表示契约生效。但随着伊斯兰历史的发展,「拜伊阿」中这种对等性的含义被逐渐淡化并抹去,演化为「效忠」的意思。

伊本·赫勒敦在《历史绪论》中将「效忠」定义为「一种表示服从的承诺」,即「把自己的事务和穆斯林的事务交由哈里发处理」,并且「不与他有任何争执」;哈里发发布的命令,「无论是令人兴奋的,还是令人沮丧的」,「都要服从命令,完成任务」。

通行的表示效忠的方法,是源于波斯的皇家礼节,通过吻地、吻手、吻脚或吻掌权者的袍子衣角来表示敬意,代替了先前「拜伊阿」中平等性的握手

有学者指出,按照传统的伊斯兰政治学说,有资格被效忠的人只有哈里发,而担任哈里发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血统上可以回溯到先知穆罕默德。但现实政治的发展表明,绝对的效忠是对世俗权力的臣服,是个人升迁的必要条件,效忠仪式发展到后期虽然在形式上属于哈里发,实际上却是归实际的掌权者所享有。

摩洛哥历史上的第一次效忠典礼要追溯到1300年前的摩洛哥北部城市瓦利比里斯(Volubilis)。在与当地柏柏尔部落联姻后,先知后裔穆莱·伊德里斯受到了效忠。

此后,效忠仪式几乎受到了摩洛哥历届苏丹的高度重视与极力维护,并且每年举行一次。但这「并非出于效忠的缔约内涵,而仅仅因为效忠构成了伊斯兰原始权力的一个重要渊源,即圣门弟子对先知宣誓了为真主所喜悦的效忠」。

摩洛哥效忠仪式

从流程上看,摩洛哥的效忠仪式由效忠文书与效忠典礼两个部分组成。效忠文书由宫廷的文官草拟后交由苏丹过目,获得批准后递交给宗教学者与教法官签字承认。

效忠典礼一般在宫廷内的广场或都城城门外的广场上举行,宗教学者、部落长老、苏菲领袖、军队领导人、文职官僚以及民众代表列队出席,集体向苏丹行鞠躬礼,念唱祝福,宣誓效忠。随后骑兵敲响鼙鼓,鸣炮庆贺新苏丹的诞生。

摩洛哥独立后的效忠」仪式

哈桑二世清真寺

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拥有谢里夫血统的阿拉维王室更加强调效忠仪式在其统治合法性建构中的作用。国王哈桑二世认为,保证摩洛哥走向独立的,是国王穆罕默德五世被效忠为「信士的长官」(等同于哈里发),而非独立党在反殖民斗争中所领导的民族主义运动:

「我们的父亲(国王穆罕默德五世)的斗争,是对效忠概念的最好体现。效忠使他成为信士的长官,成为信仰的保护人,成为国家统一与存续的保证。效忠仪式让宗教上的伊玛目与政治上的领导人身份在他身上得以结合,使他担负起捍卫伊斯兰与摩洛哥人民利益的责任。他在位期间,他最大限度地成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保证了伊斯兰教法的实施。」

1961年2月26日,穆罕默德五世逝世,王储穆莱•哈桑继位。3月5日,对国王哈桑二世的效忠仪式在拉巴特举行。但这位在宗教虔诚上饱受争议的年轻国王并没有从效忠的象征资本中兑换到他所期待的政治现金,在签署效忠文书时,宗教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

哈桑二世效忠仪式

国王曾不无抱怨地说到:「对我们而言,不需要求得宗教学者的同意。国王死后,他们只需要在新的效忠文书上签字,承认先王的去世和新王的继位就够了」。在哈桑二世的政治话语中,「宗教学者的签字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国王合法性的基础与来源,而仅是国王统治天然合法性的见证者」。

这种状况在哈桑二世统治的前十年里并没有得到改变,民族主义者认为,宗教学者拒绝签字的立场表明,效忠仪式已经失去了它本有的意义,而变成了庆祝性的传统活动。新国王始终面临着创建和他「信士的长官」角色相一致的公众人物形象的挑战。

哈桑二世

1971年,哈桑二世公开支持西撒哈拉运动反抗西班牙的武装斗争,成为国王将「效忠」象征资本政治变现的转折点。出于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宗教学者的立场开始松动,大部分人在当年西撒哈拉黄金谷地举行的效忠仪式的文书上签字。

1975年,为抗议国际法院驳回摩洛哥对西撒哈拉领土要求的裁决,哈桑二世发动了「绿色进军」,赢得「国家统一者」的称号。

1979年8月19日的效忠仪式上,宗教学者集体对哈桑二世宣布效忠,宣誓「任何时间和地点,我们都忠于他的权威,忠诚地追随他和他发布的指令」。为时刻提醒世人国王在西撒哈拉的功绩,从70年代起,效忠典礼的省区代表列队中,西撒哈拉地区的代表至今都位列首席。

随着合法性与权力的不断增长,哈桑二世实现了宗教学者的官僚化与部分伊斯兰主义者的立场软化,效忠仪式不再是一场宗教学者与国王争夺话语的竞技场,已变成王室进行权威意象创作的一张画布。

新国王 新变化

穆罕默德六世

图片来源:Pinterest

1999年王储穆莱•穆罕默德继位,依旧强调效忠仪式的威慑作用。2000年7月31日,摩洛哥举行了对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首次效忠仪式。来自社会各界的5000名显要身穿摩洛哥传统的白色大袍,齐聚于拉巴特王宫,等待着国王的莅临。

在酷暑中经过长达近半天的等待后,来宾们终于在下午5点看到穆罕默德六世骑着黝黑的阿拉伯马从宫廷深处款款而至,身旁的宫廷仆人举着象征阿拉维王室权威的绿色皇家伞盖。在场的宾客起身向国王齐行五次鞠躬礼,随后集体大声地唱念对国王的祝福:「我们的主赐福于您,并予您特别的恩典」,场面浩大且威严。

摩洛哥学者穆罕默德•道阿达维认为,漫长的等待使人一开始就感到国王的难以接近及神秘感,国王一人在马背上的高大形象给其他立于地面的人以压迫感,效忠仪式中出现的皇家伞盖、黑马与白袍等历史元素在主观上对民众形成了一种视觉冲击,国王传统与现代的两幅肖像交替呈现,彰显着阿拉维王朝的威严与力量,保证了王室历史统治「意象的延续」

穆罕默德六世效忠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穆罕默德六世效忠文书上签字的第一人并非宗教学者,而是受人敬仰的国务大臣阿布杜•拉赫曼•尤素非。他曾是君主制的首要反对者之一,也是政党人民力量社会主义联盟(USFP)的领导人之一。

有学者认为,这表明,效忠仪式已经被新国王世俗化了,但恰恰相反,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希望效忠仪式在公共空间的宗教影响力变得更为广泛。

效忠典礼于每年的王位节举行。王位节没有固定的日期,而是根据时任国王登基的日子所确定的,哈桑二世统治时的王位节是3月3日,目前的王位节日期为7月30日,即穆罕默德六世登基的日子。

可以说,效忠仪式是阿拉维王室一切权力仪式化的基础。没有效忠仪式,国王「信士的长官」身份、谢里夫血统以及巴拉卡属性的意象之旅,都无从谈起。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