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东乱局根源,不可不知的部落因素
文|中东研究通讯
部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部落从产生发展到逐渐在现代文明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中东地区作为人类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众多灿烂的古代文明至今令人惊叹。
上古时期中东地区的部落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本身作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一种文明形态一直延续到当今时代。自伊斯兰征服伊始,中东地区几乎所有著名的帝国和王朝都与当地的部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塞尔柱人、马木鲁克人、蒙古人、帖木儿人、奥斯曼人、莫卧儿人、恺加人。还有规模较大的部落联盟组织,它们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如摩洛哥的柏柏尔人,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人,阿富汗的普什图部落等等。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古代国家和大帝国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中央集权政治体系的时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都早。这里的部落民族得以保留其特有的部落机制,并非因为文明程度不高,而是由于他们对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成功的适应。
此外,根据传统,不同部落之间一般都有明确的界线。对于每个部落的民众来说,部落的领土和尊严神圣而不可侵犯。假如有人做了有损于本部落声誉的坏事,他所在的部落就会被株连并会因此受到惩罚,这是普遍的部落文化。

亚马逊河土著部落
部落的概念
部落的概念需要进行一定的界定。「部落」一词起源于拉丁语tribus,意指「第三部分人民」,这是罗马人的部落中对于有异族成分人的称呼。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将人类古代社会的发展归纳为家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这几种情况。
在摩尔根的专著中,对部落这种社会组织,尤其对美国印第安部落的定义有如下特征:(一)具有一块领土和名称;(二)具有独有的方言;(三)对各氏族选出来的首领和酋帅有授职之权;(四)对这些首领和酋帅有罢免之权;(五)具有一种宗教信仰信仰和崇拜仪式;(六)有一个由酋长会议组成的最高政府;(七)在某些情况下有一个部落大首领。
部落有时还可以结盟,就是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惯性,建立在同宗氏族和同一种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并有亲属关系及领土毗邻的部落较易形成部落联盟。这种联盟组织起初只是一种同盟,经过实际生活经验认识到联合的优越性后就逐渐凝结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北美印第安人部落联盟的产生模式。
目前,这种形成方式是否具有普适性,特别是对中东地区部落以及部落联盟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但部落的共性依旧存在。部落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产物。但部落的概念,国内和国际学界目前仍未达成一致。
尽管如此,部落的以下特点是明确的:由血缘关系组成,部落与个人之间的荣誉联系密切,部落与个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同样较为紧密,从根本上说,部落的特征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部落是一种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组织,能让资源与权力、领土、自然环境等要素相适应。中东地区的部落除具备上述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特征。

中东地区部落概况
据统计,当前在中东地区仍有众多部落分布,在利比亚各地的部落有大大小小几百个,中等规模的有三十多个,但真正有影响力主要为三大部落:瓦法拉(Warfalla)、图阿雷格(Tuareg) 和卡达法(Gaddadfa)。
当前埃及主要的大部落有如朱德哈默( Judham) 、拉克赫默( Lakhm) 、苏拉伊默( Sulaym) 等。长期以来,这些部落在埃及的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在西奈半岛也有数量众多且影响力较大的贝都因人(Bedouins)部落。
在也门,全国势力最强的大部落首推哈希德 ( Hashid)。哈希德部落组织严密,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四位一体的实体,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必要时可动员十万人以上。
伊拉克的大部落主要有巴格达西南的舒马尔 ( Al Shamal) 部落,伊拉克北部的阿尔·欧贝迪( Al Obeidi) 部落,迪瓦拉的阿扎威( Azzawe)部落等。每个部落通常有上万名成员,舒马尔部落人数甚至多达十万人。
叙利亚政府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亦与部落因素有极大关联。在今天的叙利亚乱局中,依旧可以看到部落因素深刻的影响。

叙利亚内战
中东地区的部落类型一般分为两种,平等型的(阿拉伯)部落模式和中亚等级型的(突厥-蒙古式)模式。中东地区的部落既具有世界各地部落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另外,总体来说,中东地区的部落与国家政治联系紧密。
著名的社会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曾在14世纪时分析了部落与中东国家之间关系的循环变化。他认为部落具有较强的军事能力和群体凝聚力,所以一般非游牧国家难以抵抗部落的军事袭击,并易被部落所取代。
与国家组织不同,部落一般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纽带的组织群体,这样的群体在经济活动以及维护内部政治秩序等方面一般会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武装力量做支撑。一般来说,部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中青年男性组成,并因骑乘马匹或骆驼等牲畜而具有较为灵活的机动性,如著名的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部落。

阿雷格部落的妇女
中东地区部落类型
部落一般代表着部落民众的普遍认同。在中东传统社会中,家族、部落、族裔、教派、国家、伊斯兰教依次向外构成的「同心圆式」的认同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东地区传统社会的精神理念。
平等型(阿拉伯)部落组织模式建立在平等的宗族组成上的群体,这些群体大都发源于共同的祖先,在这个平等类型的部落体系中,领导关系基本上并不具有等级制。当然,虽然也有较为强势的宗族会在政治层面领导另外一些宗族,但每一个宗族都会在心理上认为是与其他宗族所平等的。
在这种部落组织中,部落首领通过独特的能力获得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他们解决的一般都是部落的内部事务,如组织对其他地区的抢劫活动或发动战争。在这种部落体系中,部落的首领是无法在亲属关系之外获得其他群体支持的,当然这也就决定了其权力的稳固性有待考量。因此这种部落的类型一般规模较小,结构较为紧凑。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部落就是这种部落体系的典型代表。
另一种部落体系主要是中亚等级型(突厥-蒙古式)的部落体系。这种部落体系具有等级性,主要由中亚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所决定。这种部落体系内部的谱系排列具有一定的特征,其成员由具有共同的血统以及所有父系相关的成员构成,并按照谱系的发展脉络以等级的顺序加以排列,是典型的金字塔式的氏族。这样的组织结构体现在婚姻形式上就是一夫多妻制。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中亚等级型部落模式一般具有固定的领土,并在其领土中处于完全支配的地位,如汉代中国北方的匈奴部落就是典型代表。中亚等级部落体系曾在前伊斯兰时代(指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时代)传入过中东,如早期的伊朗和今天在安纳托利亚地区讲印欧语的游牧民族就是典型的代表。而公元1000年左右花喇子模、马木鲁克、帖木儿、萨法维、奥斯曼等国都因地缘而与中亚地区的部落有所关联。
总体来说,中东地区的部落在各国呈马赛克式的分布,部落在传统上需要与邻近的城市和农村保持密切的经济与文化联系,交换生活所需物品,是一种适应中东地区的社会组织,并保留至今。
中东地区的人民对部落的认同和归属感及其捍卫部落利益的价值选择会影响当地人的具体行为。因此,部落因素是考察当今中东乱局深刻原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居住在利比亚西方巴尼瓦利德的部落
参考文献
1.(美)佛雷德里克·巴特著:《斯瓦特巴帕坦人的政治过程:一个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范例》,黄建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 Eveline van der Steen,Near Eastern Tribal Societie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Economy,Socie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ent and Town, London:Equinoxpub Publishing, 2013.
5.刘锦前:《当前中东政局新发展中的部落文化因素分析》,《世界民族》,2014年第6期。
6. Ibn Khaldun, The Muqaddimah,trans.Frans Rosenthal, New Jersey:Princeton Press, 1967.
7. Thomas J.Barfield, 「Tribe and State Relations:The Inner Asian Perspective」, in Philp S. Khoury, 8.Joseph Kostiner, Philp S. Khoury,eds., Tribes and States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