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巴改革“前沿阵地”,这个国家真的变了....
文|瞭望智库
2011年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拉开古巴经济改革的大幕。
如今,这个位于西半球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进入关键阶段,改革成效对古巴未来经济发展尤显重要。
本文由瞭望智库整理自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栏目
经过6年的探索和努力,古巴政府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改革成绩单。从2011年到2016年,古巴经济年均增速达2.8%,超过了同期拉美经济平均增速。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古巴取得这样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

马列尔经济特区成立于2013年底,是古巴首个经济特区,也是古巴经济改革的“桥头堡”和“风向标”。新华社记者日前赴马列尔采访,揭开这一古巴“经济模式更新”前沿阵地的神秘面纱。
1
揭秘马列尔经济特区
3年多前,马列尔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海边小城,如今成了古巴“经济模式更新”的前沿阵地,天然深水港以及辐射整个加勒比海的区位优势助其成为古巴首个经济特区,向海外投资者张开怀抱。
从古巴首都哈瓦那驱车西行45公里,就看见前方一片开阔的园区。厂房拔地而起,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占地465平方公里的马列尔特区2013年启动。古巴政府希望在短期内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集工业园区、物流枢纽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经济核心城市群。特区通过引进外资、科技创新、工业集约化等方式促进古巴经济可持续发展。
站在集装箱码头,映入眼帘的是4台上海振华重工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一字排开,有条不紊地从货轮上卸下集装箱。不远处,上海振华重工提供的另外12台轮胎式龙门集装箱起重机和2台轨道式龙门集装箱起重机也在作业中。

再远处,仓储、加工、物流等园区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水、电、排污等配套基建正全面启动。
为建设特区,古巴大量学习借鉴多国经验,并充分结合本国特点。2012年古巴领导人劳尔访华时再次来到深圳“取经”,了解中国特区的发展经验。同年9月,深圳市派出代表团访古,并举行了题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之路”的讲座,就多方面问题与古方进行了交流。

在马列尔特区的建设过程中少不了中国企业的身影:上海振华重工为港口提供了全部港机设备,华为则搭建了港口通信设施。未来,特区内将逐步建成多个港口枢纽、物流中心、货物集散中心、工业园区及服务区,供水供电系统、垃圾处理厂、商贸中心、展览厅、休闲区、居住区等也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
据马列尔经济特区协调管理处处长温迪·米兰达介绍,通常特区建设的头5年以基建为主,之后再邀请相关企业入驻。马列尔经济特区则是“两步并一步”,基建和入驻同时进行。
《马列尔发展特区法》规定,特区内企业10年内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自第11年起缴纳税率为12%的企业所得税,而特区外的古巴企业和外资企业缴纳税率分别为35%和15%。此外,特区内企业在销售税、服务税、个人所得税、劳动力使用税等税种征收以及企业经营利润转移出境开放度等方面也享有不同程度的优惠。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马列尔经济特区收到了上百个投资申请,目前共有23家企业获得特区经营许可,分别来自欧洲、拉美、亚洲9个国家,投资总额达9.6亿美元。
中国是古巴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入驻马列尔特区。
新华社前驻哈瓦那记者刘彬解释道,自马列尔经济特区开启以来,很多中资公司对此很感兴趣,但客观上讲,特区内暂时的确还没有中国企业入驻马列尔特区。
他认为原因在于:首先,熟悉古巴市场、在古巴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从绝对数量上讲不多,其次,从外部环境来讲,古巴经贸层面仍受美国钳制,而内部投资环境也还存在不确定性,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焦点,很多企业还在观望状态;最后,中国企业希望看到有外资企业入驻特区成功的案例,审慎看待入驻机会。
马列尔经济特区商务评估主管奥斯卡·佩雷斯-奥利接收采访时候说:“现在特区办公室正在对30个项目进行后期审核,我们希望今年多数项目都能获批进入特区,其中有一些中期企业的项目,很遗憾现在还没有任何中国投资者成为特区用户,不过有中国公司表示出兴趣,我们也在和他们谈不同的项目。古巴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希望今年能有中国企业进驻特区。”

在采访中,佩雷斯-奥利瓦反复表达对中国公司的期待,他说古巴需要进一步为中国商界注入投资信心,让他们熟悉特区的优惠政策及做法,特区管理部门也正在与来自中国的数家企业接洽生物技术、制药、节能产品、包装制品领域的投资事宜。
中古经贸潜力巨大。2015年双边贸易超过20亿美元。中国的“宇通”大巴、“吉利”轿车、“华为”通信设备、“一拖”的农用机械以及“海尔”“美的”家电在古巴可谓家喻户晓,古巴也将中国视为更新社会经济模式的战略伙伴。佩雷斯-奥利瓦说:“古巴和中国经济和政治关系太密切了,真心期待中国公司来特区发展”。
2
古巴的经济改革

经过近6年改革的洗礼,古巴社会已逐步形成了改革共识,普遍认为需要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更新和调整,才能使国民经济运行更有效率和活力。这种观念更新本身就是古巴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下一阶段古巴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要基石。
新华社前驻哈瓦那记者刘彬认为,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如果能正确把脉,古巴的经济民生很有望走上正轨,解决长久的计划经济遗留问题。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古巴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建民说,古巴经济改革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古共六大出台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是经济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去年古共七大出台的关于“经济社会模式更新”的相关文件是对改革理论的重要探索。而古巴制定的新移民法、税法、外国投资法、劳工法、特区法等,则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经济改革对古巴来说是仍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古巴需要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在计划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发展等社会主义发展重大理论问题上寻求突破。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指出,古巴经济改革基本遵循古巴领导人所说的“既不快走也不停顿”的节奏。对于如何评价市场经济以及个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古巴社会仍然存在不同看法,部分改革措施仍难以有效推进。此外,古巴制定的外资法限制过多,在古外资企业在雇工和运营方面手续繁琐,企业所有权也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巴对外资的吸引力。
中古两国在治国理政方面可以相互学习,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如取消外汇券、取消价格双轨制、建立各类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改善对外关系等都值得古方研究、学习和借鉴。
徐世澄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巴官员和学者来中国交流学习,向中国改革“取经”。而古巴领导人也提出,改革必须从古巴实际国情出发,这是很务实的态度。
最后,新华社前驻哈瓦那记者刘彬建议中资企业,古巴在医疗、旅游等领域有很多值得投资合作的机会,现在是着眼布局古巴市场的好时机,美国与欧盟都在紧盯古巴市场,中资企业加大对古巴的接触和研究迫在眉睫,他提示中资企业,布局古巴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好古巴的相关政策和投资环境。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