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的缘起

文|中东研究通讯

1995年,中国与苏丹签署了第一份正式的石油合作协议。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企业对苏丹石油业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中苏石油合作大踏步发展。中国在苏丹的石油投资不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的最大石油投资,而且也是覆盖面最广、最完整的投资,涵盖了包括石油开采、加工、运输、销售在内的一整条产业链。

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是如何开始的?中国为什么会投资苏丹石油业?

一、苏丹石油的发现和南北内战

由于苏丹缺乏勘探技术和资金,早期在苏丹勘探石油的活动都是由外国石油公司进行的。1959年,AGIB公司进行了苏丹的第一次石油勘探活动,打了六口实验井,但没有发现任何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迹象。另一些西方石油公司也相继在苏丹开展石油勘探活动,但都一无所获。1970年,时任苏丹总统尼迈里访华时向中国领导人提出在石油和其他矿产开采领域进行合作。中方随后派遣了五十名石油和矿业领域的专家前往苏丹进行相关考察,但最终双方并未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

在苏丹的石油勘探上占得先机的还是西方石油公司。1974至1975年间,苏丹政府先后授予美国雪弗龙公司和其他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在苏丹勘探和开采石油的特许权。雪弗龙公司随后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上取得了突破,先后在本提乌和哈季利季发现了大量石油,并开始了开采作业。当时苏丹石油产量虽然不多,但已经引起了世界关注,有的西方报纸这样形容:苏丹躺在一片巨大的油湖之上。’

这些石油资源大部分位于苏丹南部地区。这一地区曾爆发过反对政府的武装叛乱。南部地区的居民大都为黑人,在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与苏丹北部的阿拉伯化苏丹人多有不同。在苏丹独立建国的过程中,南方黑人就表达过自治的愿望,但北方政治精英却无视这一诉求。此外,北方和南方之间存在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异,南方黑人一直认为中央政府忽视南方。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南方黑人揭竿而起。内战持续到1972年,当年南北双方达成了结束内战的《亚的斯亚贝巴协议》,南方获得自治地位。协议还规定,南方自然资源产生的收益归南方自治政府所有。

苏丹南部地区的居民大都为黑人,与北方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

然而,在南方新发现的石油资源很快引起了南北双方之间新一轮的矛盾。1980年,苏丹总统尼迈里违反《亚的斯亚贝巴协议》,调整南方的行政区划并改变南北界线,将富油的本提乌地区划入新设的团结省并划归北方。这招致了南方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苏丹政府控制南方的石油资源和剥夺南方的石油收入的企图。

苏丹政府还计划修建一条连接苏丹南部油田和北部的苏丹港的输油管道,并在苏丹北部兴建一座炼油厂。而南方领导人则主张石油出口不经北方,而是修建一条到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的石油管道,并主张炼油厂建在石油产地附近。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和其他原因导致了苏丹第二次南北内战的爆发。与此同时,南方反政府武装将外国石油公司看成帮助苏丹政府夺取南方石油资源的帮凶。1984年,雪弗龙公司在项目现场的营地遭到反政府武装袭击,该袭击造成公司三名外籍员工死亡。迫于安全形势,雪弗龙公司于1985年停止了其在苏丹的所有活动。

内战爆发后,苏丹政府的石油出口计划被迫中断。内战还使苏丹本已疲弱不堪的经济更加举步维艰。到了1983年,苏丹的外债已达70多亿美元,每年还本付息近十亿美元。沉重的外债还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基本消费品价格飙升,苏丹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尼迈里政权于1985年垮台。

尼迈里垮台后的四年里,各政治派别就执行伊斯兰教法等问题争执不下,政局混乱不堪,南方战火熊熊。苏丹的石油开发被搁置,石油资源仍然无法转变成财富。

二、苏丹石油与伊斯兰主义政权

1989年6月30日,在苏丹伊斯兰全国阵线的支持下,以陆军旅长巴希尔为首的一批的中级军官发动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新政府成立后,前任政府遗留下来的严重经济问题成为了摆在新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1989年7月,苏丹的债务据估计有130亿美元,每年的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通货膨胀率则在80%—100%之间。而内战更是成为本已捉襟见肘的苏丹财政的巨大负担。苏丹财政收入的80%被分配给了军队、警察和安全部门。只要南方的战事不停,减少财政开支便毫无指望。为了应对庞大的财政赤字和不断升高的外债,也为了获得支持南方战事的资金,苏丹政府亟需石油出口带来的收入。正因如此,苏丹新政府一上台就把发展苏丹石油产业列为优先事项。

苏丹总统巴希尔

此前,苏丹的石油业严重依赖西方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资金。尼迈里当政后期,苏丹与美国的关系相当紧密。美国将苏丹视为防止苏联势力在该地区扩张的重要屏障,支持尼迈里开发南方的石油资源以巩固其政权。然而,苏丹巴希尔政府上台后奉行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路线,与美国的关系严重恶化。由于美国政府的压力,再加上苏丹南部战事没有在短时间内停息的迹象,雪弗龙公司等西方石油公司决定从苏丹撤资。1992年,雪弗龙公司将其特许权卖给了苏丹康可公司(Concorp)。

苏丹新政府上台伊始似乎就预见到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无法维持下去,决定将中国作为石油合作的新伙伴。巴希尔政府刚一上台,就通过多种渠道劝说中国参与苏丹的石油工业。根据苏丹经济委员会主席和前任能源部部长萨拉赫·基拉尔的回忆,苏丹经济委员会早在1990年就通过时任苏丹驻北京大使安瓦尔·哈迪·阿卜杜拉赫曼博士向中国传达了和中国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的明确建议,并要求他探明两国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同时,经济委员会主席与时任中国驻苏丹大使惠震在1989年到1990年间数次会面以促使中国研究与苏丹在石油领域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1990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石油合作是此访最重要的事项。据时任苏丹驻中国大使安瓦尔·哈迪·阿卜杜拉赫曼回忆,总统在与中国领导人,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会面时都强调:对他的遭遇经济困难的政府来说,石油项目十分重要。而中国领导人答应总统研究这一问题。并且巴希尔总统指示大使将此事作为大使馆工作的最优先事项来推动。随后,苏丹驻中国大使馆在1990至1991年间频繁地与中国石油领域的负责人进行接触以说服中国对苏丹石油业进行投资。

那么苏丹为什么要选择中国作为石油领域新的合作伙伴呢?这首先是因为中国能够向苏丹提供发展石油工业所需的技术和资金。其次,中国与苏丹之间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都有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的惨痛历史。建交后,双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一直相互支持。中国为苏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包括喀土穆友谊厅在内的一批中国援建工程给苏丹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正是这种传统友谊使苏丹新政权把中国视作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伙伴。苏丹经济委员会主席和前任能源部部长萨拉赫·基拉尔说:‘由于中国和苏丹的传统友谊和她和平共处和不干涉内政的对外政策,我们预计到在控制能源业之后将中国作为能源领域潜在的伙伴国家。’

此外,苏丹新政权需要中国帮助其抵抗西方的压力。苏丹伊斯兰全国阵线领导人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曾说:‘伊斯兰运动在可预见的与西方的冲突中选择中国作为依靠的大国。’

在政变前一年,伊斯兰全国阵线对中国进行过一次访问,哈桑·图拉比将这次访问描述为:‘我们的那次访问并非偶然,我们已经预计到当我们执政的时候,我们因为多种原因必须转向中国。’他所说的这些原因包括:

1。苏丹需要开采石油所带来的迅速的经济发展;

2。中国可以提供苏丹所需的一些简单技术;

3。中国和苏丹一样,曾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她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

4。中国专家吃苦耐劳,能在苏丹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而且他们尊重当地文化;

5。苏丹新政权预计到西方会将其描述成原教旨主义者,并对其采取孤立政策。

哈桑·图拉比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访问在政变以前使中国准备好接受苏丹政府里的新面孔和未来的伊斯兰政权’, ‘因为所有这些原因,我们在1988年对中国的访问是我们夺权准备的一部分。’可见,苏丹伊斯兰主义者在上台以前就预见到了未来与西方的对抗,并把争取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作为应对的策略。

基于以上原因,吸引中国投资苏丹石油业、与中国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成为了苏丹新政权应对经济危机、改善其国际生存环境、保障其政权生存的重要决策。

三、中国与苏丹石油

中国起初对苏丹开展石油合作的建议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1991年至1992年期间,数个中国代表团对苏丹进行了考察性访问,苏丹经济委员会负责人组织他们到苏丹已开发的油田参观,希望使他们相信对苏丹石油业进行投资是有前景的。但是在考察结束后,中国方面并没有表达进行投资的意愿。据时任苏丹驻中国大使安瓦尔·哈迪·阿卜杜拉赫曼在其任期总结报告中的说法,中国企业当时缺乏帮助苏丹进行石油开发的合适技术,他们建议大使寻找其他拥有更好技术的国家开采苏丹的原油。

当时中国态度并不积极主要是由于:第一,当时苏丹国内的安全局势并不乐观,苏丹的大部分油田位于南部交战地区,这使得在这一地区开展石油勘探和开采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第二,中国当时仍然是石油出口国,并不需要海外石油资源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

然而,中国石油净出口国的地位很快就有了变化。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能源需求直线上升。1993年,中国向海外进口了991万吨原油和精练油制品,标志着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1994年和1995年,由于中国采取了调控措施,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并没有快速上升。而从1995开始,中国的石油进口量直线上升。到200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已达7000多万吨,几乎占总消费量2.2亿吨的三分之一。

急剧上升的能源需求迫使中国对能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积极开发周边海域和国外能源,努力实现多渠道进口油气,成为了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有能源公司开始投资国外的油气产业。而就在苏丹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试图说服中国参与苏丹石油开发的时候,中国石油部门和企业也开始对苏丹石油业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包括苏丹方面和中国考察团提供的地图和信息,以及苏丹政府和外国公司签署的协议。这一研究到1993年初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开发南方油田的安全障碍也被扫除。1991年,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政权被推翻,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后来又发生分裂,实力大为削弱。苏丹政府军攻城略地,在1993年完成了对大部分油田的军事控制。

也就在这一时期,苏丹的国际生存环境愈发恶化。因为庇护乌萨玛·本·拉登和阿富汗‘圣战者’等行为,苏丹被美国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

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苏丹政府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合作序幕拉开。1997年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成立,中石油控股权为40%。从此,中国石油员工开始奔赴遥远的非洲,开启苏丹石油工人模式。

中国在这时决定投资苏丹石油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1994年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领代表团访问苏丹。当时苏丹已被美国当局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访问期间,钱其琛外长向苏方传达了中国参与苏丹石油开发的决定。1995年6月,苏丹能源部长萨拉赫·卡拉尔访问北京,双方签署了第一份正式的中苏石油合作协议。1995年9月24日至29日,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期间达成了建立苏丹—中国采掘公司的协议,并签署了产品分成协议。中国从提供给苏丹的总额为1.5亿元的优惠贷款中拨出一亿元人民币(约合1250万美元)用以支持苏丹的石油工业。同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下文简称‘中石油’)拨出一亿元人民币用以发展六号区块的生产。

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苏丹政府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合作序幕拉开。1997年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成立,中石油控股权为40%。从此,中国石油员工开始奔赴遥远的非洲,开启苏丹石油工人模式。

石油的出口使苏丹政府获得了支持其打赢内战的关键资源。没有出口石油的收入,苏丹不可能有财力购置先进的武器装备,并提供军队作战所需的每年大约4亿美元军费。石油的出口使得内战的天平逐渐向政府倾斜。然而,围绕苏丹石油展开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中国对苏丹石油业的巨大投资使得中国也卷入了这场斗争之中。

结语

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是两国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达成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合作。苏丹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维护国家统一、保障政权生存,将开发石油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来推动。西方石油公司撤出苏丹后,苏丹亟需其他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其开发石油。同时,苏丹还面临着美国的制裁,需要联合世界上反对霸权主义的大国应对西方的压力。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两国之间有着传统友谊。在此基础上,苏丹政府做出了与中国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的战略选择。

而中国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对海外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将开发海外石油资源作为石油开发战略的一部分。而苏丹石油资源丰富,参与开发苏丹的石油资源能使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更加多元,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石油安全。同时,中国通过支持苏丹开发石油资源,帮助苏丹捍卫了国家统一和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使得中苏两国成为了共同对抗霸权主义干涉企图的合作伙伴。

从苏丹发现石油的第一天起,石油就成为了苏丹国内外各股势力争夺的焦点。随着中苏石油合作的顺利进行,苏丹石油背后的大国博弈更是暗流涌动。美国不甘心巨大的石油利益落入他人之手,通过支持南方反政府武装来干扰和破坏苏丹石油的开采,并通过制裁来迫使外国石油公司从苏丹撤资。但此种种都没有能阻碍中苏石油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苏丹石油业在中国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的帮助下快速发展。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开始谋求改善与苏丹的关系,而苏丹政府也希望通过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来结束制裁。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苏丹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开始谈判,并于2005年达成《全面和平协议》。2011年,根据《全面和平协议》的规定,苏丹南方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脱离苏丹独立。围绕苏丹石油的斗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贾法尔·卡拉尔:《中国—苏丹关系:以石油产业为例》,第一版,苏丹研究中心,开罗,2009年。

罗伯特·柯林斯,《苏丹史》,徐宏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姜恒昆、付海娜:《苏丹石油:从内政焦点到外交难题》,《西亚非洲》,2012年第6期

潘光: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能源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许勤华: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分析与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赵庆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5月第3期

Elhadi Abdul Samad Abdalla: Ethno-cultural Regionalism and the Hazards of Dismantling the Sudan State: A Conflict-management Perspective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Ahfad Journal, December 2015

今日主笔 / 张璡

注:本文首发于头条号中东研究通讯,中东研究通讯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