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对土耳其而言为什么是先赢后输?
文|中东研究通讯
12月19日,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卡尔洛夫在安卡拉出席一个活动时遭枪击身亡,使得土耳其再次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实从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到去年2月炮击叙利亚境内库尔德武装,再到7月突发的未遂政变、9月以来出兵叙利亚和伊拉克,使土耳其这个传统的中东大国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风口浪尖,也反映了土耳其积极介入地区事务以实现大国崛起的野心。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卡尔洛夫遭枪击身亡
2010年底,以突尼斯自焚事件为导火索,引发了阿拉伯剧变,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先后发生政变,强人政权倒台,叙利亚国内局势至今都动荡不安。而土耳其却是中东为数不多的受其影响较小的国家,甚至有很多人将‘土耳其模式’称为是伊斯兰世界令人鼓舞的事情,这为土耳其实现‘大国梦’提供了机遇。
但好景不长,本以为可以借助‘阿拉伯之春’对中东各国所造成的影响实现大国崛起,但剧变发展的态势却超出了土耳其的预期,原先的优势也在逐渐丧失,加之其国内政治危机和恐怖袭击的频发,实现中东地区领袖的梦想正在逐渐远离这个国家。
赢在何处
1、‘众国皆困土独稳’
当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在因国内局势动荡自顾不暇时,土耳其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并积极介入中东内政。突尼斯革命爆发后,土耳其官方公开对民众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呼声给予支持与肯定。在随之而来的埃及政局的动荡中,时任土耳其总理的埃尔多安公开发表声明,支持埃及民众的诉求,要求穆巴拉克下台。此后,埃尔多安对发生革命的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纷纷进行访问,表达其对这些国家推到强人政权,建立民主政体的支持,通过这种途径,埃尔多安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受中东民众欢迎的政客,土耳其的外交也显得更加自信,似乎一时间安卡拉已经成为了中东地区的领袖。
在利比亚爆发政变后,出于和利比亚密切的贸易往来,土耳其审时度势,调整对利比亚的战略,由反对制裁到支持利比亚反对派。如果说土耳其对突尼斯和埃及的动荡仅仅只是声援的话,那么其对利比亚反对派的援助,则意味着土耳其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介入已从简单的外交呼吁转变为实质性的干预。
有了应对利比亚局势的经历,土耳其对叙利亚局势的介入显得更加积极。不仅公开表态要求巴沙尔·阿萨德下台,而且断绝与叙的外交关系并积极帮助反政府势力颠覆阿萨德政权。至此,土耳其一贯推行的‘零问题外交’立场彻底结束。
尽管从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的角度来看,土耳其的的做法无异于是在干涉别国内政,使原本混乱的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收场。但对土耳其而言,却是领导中东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大动荡的环境下,阿拉伯国家的老大哥埃及前途暗淡,什叶派领袖伊朗仍面临国际社会的制裁,伊拉克还处于重建的阶段,而此时的土耳其在正发党的领导下,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增速发展,在一片混乱的环境下,其优势迅速突显,‘土耳其模式’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突尼斯伊斯兰领袖拉希德·加努什和摩洛哥正发党主席阿卜杜拉·本·基兰都表示要效仿这种模式,推动国家发展。同时,西方国家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迫切需要土耳其帮助他们稳定中东局势,因而对‘土耳其模式’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同,更有助于土耳其向外输出其影响力。
‘阿拉伯之春’对中东多数国家而言是一次劫数,但却是土耳其崛起的助推器。安卡拉更是抓住了这次机遇,在外交当中大有作为,既为政局尚未稳定的国家提供帮助,输出土耳其的发展模式,又积极开展和西方国家的合作,优势地位越发凸显。
2、‘挟难民以令欧盟’
土耳其一直以来都将加入欧盟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极力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欧洲国家,但欧盟的大门却并未对其敞开。受‘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的难民大量偷渡到欧洲,欧洲面临着巨大的难民潮。在人道主义面前,欧洲国家被迫接收难民,在国际社会树立正面的形象。但随着难民数量的增多,欧洲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隐藏在难民中的恐怖分子也加剧了欧洲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欧洲国家希望尽快摆脱难民危机。土耳其作为难民涌入欧洲的第一道关口,欧盟希望土耳其能够给予配合帮助解决难民问题,这就为了土耳其加入欧盟提供了一个筹码。
早在1987年,土耳其就正式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但一直未得到允许。在1999年12月欧盟15国首脑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聚会,才批准土耳其具有申请加入欧盟的候选资格,但正式的谈判直到2003年才开始。但由于保护人权,切实尊重库尔德民族权力等问题的存在,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尽管此后土耳其依旧在为加入欧盟而努力,却始终无法获得欧盟的青睐。

土耳其:入欧梦,何时了
难民危机使土耳其看到了新的曙光,安卡拉以此为由,要求加快土耳其入欧盟的谈判进程。早已被难民危机搞得头晕脑胀的欧盟,只能对土耳其作出让步。2015年,重启土耳其如欧盟的谈判;2016年初,欧盟又承诺为谈判取得新进展而做准备。尽管难民是欧盟的软肋,土耳其入欧盟也仍有很多阻碍需要解决,但不得不说难民问题帮助土耳其叩开了欧盟的大门,即便欧盟只是敞开了一条门缝,对土耳其来说也已经是一种胜利。
为何由赢转败
‘阿拉伯之春’为土耳其提供了一个迅速成为了中东领头羊的机会,土耳其也极力想抓住这个机会,重塑大国的地位。但事与愿违,‘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之大远超出了土耳其的预期,原先的优势地位也在逐渐消退。
1、库尔德问题逐渐凸显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库尔德民族的觉醒,他们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表达对政府不满,要求扩大民族权力,实现民族间权利的平等。2011年春,土耳其库尔德人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库尔德和平民主党和库尔德工人党纷纷发起抗议。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以方面土耳其积极介入中东内政,时任土耳其总理的埃尔多安对库尔德人做出了妥协。不仅对历史上政府军屠杀库尔德人的行为作出了道歉,而且还允许公立学校讲授库尔德语。对库尔德人来说,无疑是追求民族权力进程中的一次胜利。
即便如此,土耳其库尔德人的民族权力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获得独立的目标依旧显得遥不可及。受‘阿拉伯之春’的政治风波的影响,土国内库尔德分裂倾向愈发严重,加之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已经实现了高度自治,使土国内的库尔德人更加坚定了实现自治争取独立的决心。2015年7月,由于土政府和库尔德工人党之间的谈判破裂,造成土耳其国内发生多起由库工党和极端组织策划的恐怖袭击,国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库尔德民族问题也一直是阻碍土耳其加入欧盟的一个障碍,随着土国内库尔德人分裂活动的增多,安卡拉势必不会采取纵容的态度,反而会加大打击力度,如此一来,土耳其入欧盟的美梦又将化为泡影。
土耳其本以为‘阿拉伯之春’是其实现大国崛起的重要契机,当他还在窃喜的时候,一场由库尔德人所发起的分裂活动已悄然萌动,一个此前长期受压制的民族在中东动荡的影响下,成为了土耳其崛起的掣肘之力。

土耳其境内库尔德人分布图
2、难民人数超出社会承载量
难民问题对土耳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土耳其可以将难民作为和欧盟谈判的资本,也增加了加入欧盟的可能性。但当土耳其选择切断难民涌入欧洲的通道,而使他们大量滞留在本国时,也意味着经济问题的产生。德国、法国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要高于土耳其,连他们都很难长期承担难民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更何况是土耳其呢。
如今在土耳其的难民人数已经高达300万人,土政府在解决难民问题上已经支出了100多亿美元,并且涌入土耳其的难民人数有增无减,会造成政府财政支出加大、土耳其国内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土耳其人民的生活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而土耳其经济从2014年开始发展缓慢,失业率也呈上升的趋势。从从长远来看,只要叙利亚问题没有解决,难民的数量将不会减少,土耳其难以维持大量难民的生活,并会因难民问题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个国家若想崛起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显然难民问题只会加剧土经济的衰退,在其崛起之路上又增添了障碍。
结语
机遇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换成危机,‘阿拉伯之春’对土耳其而言便是如此。当前,由未遂政变引发埃尔多安的大清洗造成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库尔德人要求独立导致了国内的分裂危机、‘伊斯兰国’所引发的恐怖袭击造成安全局势恶化、难民问题加重了经济负担、以及在处理叙利亚危机所面临的外交问题等,都是土耳其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考验着埃尔多安的执政能力。大国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对土耳其而言,解决好国家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李秉忠:《“中东波”以来土耳其外交的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4期。
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唐志超,张瑞华:《中东大变局下的“库尔德之春”》走向,《当代世界》2014年第12期。
今日主笔 / 张帅
编辑 / 李涵
注:本文首发于头条号中东研究通讯,中东研究通讯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