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出身的公务员,晋升真的没希望吗?

不是官话
文|不是官话

“不是官话”早前推出《出生“草根”的年轻干部如何进步快一点?》、《年轻人要进步,“天时”与“人和”哪个更重要?》等文,读后颇有同感,至今难忘。现实情况亦是如此,除非阁下是口衔金钥匙出世的官二代、富二代,否则,哪一个要求上进的年轻人,成长路上能够绕过困惑、躲过烦恼?
对此,有个20年前担任过县级市办公室主任的忘年老友Z,作为一个“草根”过来者,私下叮嘱有这样四句话,今天掏出来与诸君分享并作个参考。
1。年龄是个宝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年轻化的培养选拔政策,可谓是造就了一批草根干部的脱颖而出。先说个前几年的故事,乡下所在县规定要选拔配备一名30岁以下的县级班子成员,F与B都是较为熟识的乡镇“一把手”,若是单说理论水平、领导能力与公众评判,B肯定是胜过了F几个马位的;但是,F是××年元月出生的,B则是前一年12月出生的,两者的年龄相差不到三十天,也就是说,按照选拔规定的年龄界线是截止到××年12月31日前出生,B的年龄是刚好30周岁还多了十来天,F的年龄则是距离30周岁还差了十几天。
结果,F被破格提拔为副县长,如今已经成为毗邻县的县委常委;而B因为年龄多了那么几天,即便个人水平再高也是回天乏术、无可奈何,如今仍是在某乡镇“一把手”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20年前讲授秘诀的那个老办公室主任Z,当年也是年龄过大的原因,多次与提拔机遇擦肩而过。最后还是在一个上级领导的关心过问下,才按任职正科级干部超过十年时间的地方政策,享受到副处级退休待遇的。新近也有个故事,说的是2016年某市换届期间,有位从基层到机关、又从机关到乡镇、再从乡镇到机关的处级领导H,各方面条件业绩都与现有的提拔政策规定相吻合,最后卡在干部档案复核环节。
原因也是年龄问题——H年少时投笔从戎,为当兵进军营,将年龄填大了一岁。如今干部档案审核“三龄”,认定H年龄是按档案里面记载的最早时间为准。由此,H超过了这次提拔的最高年龄界限,厅级梦就此诀别。由此看来,古语“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或许就是基层干部成长路上的一种现实写照。
2。文凭少不了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政策,对于出生“草根”的年轻干部成长,这二三十年来,实实在在开辟了一条通天大道。L就是乡下母校××中学树立的一个“草根”学子奋斗成功典范:20多年前L在省城金融专科学校毕业后,同班同学大多数要么留在省城,要么选择到珠三角地区就业,L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没有关系,被分配回到乡下山区县工作的。
未曾料想的是,工作几年后,L就被破格提拔为所在县财税系统的副局长,再往后,就是局长、分管财税的副县长、市级财税系统的副局长、局长……原因只有一个,当年L是所在山区唯一正统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完全符合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何况他还有年轻化的翅膀为之助跑。
另一位朋友工作过的乡镇,2016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也要按最新政策破格提拔一名村官进镇领导班子。该镇有十多个村,十多位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却只有T一人是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的。
尽管T村官任职尚未做完一届三年的任期,尽管其他村官比T多干了N年,最后T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轻松摘冠,理由就是T的文凭高、文凭好。类似“文凭少不了”的成长故事,在“无(党派)知(识分子)少(年轻)女(干部)”身上,环顾诸君身边左右,是不是也屡见有百花争艳、耀眼夺目的景象啊?
3。伯乐是关键
古有唐代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有牛群冯巩相声调侃的段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古今比照,其实都是简单的说话,未变的原理。
比如说,新近在中纪委《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里露面的广东省原政协主席朱明国,面对镜头谈到用人时感慨说,“最后都是组织通过、组织决定、集体通过,但是谁先提,用人的提名权是最至关重要的,没人提名你是进不了那个圈子的。
当一把手35年,我的体会如果你一把手开口了,基本上没有人反对。”朱老虎的此番话,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告诫追求上进的年轻“草根”,如何把握机遇多“搏出位”,如何让“伯乐”能够认识你、认同你、赞赏你(这匹“千里马”),无疑是成长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新京报》曾经追踪报道剖析万庆良带病提拔的“升迁密码”一文,也是一个佐证。新京报剖析万庆良的“病因”明显带有某种“共性”:聪明过人、能说会写,很会揣摸领导的心思、迎合领导的口味。他善于察言观色,为了让领导高兴,打扑克时故意输给领导;他善于溜须拍马,为了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挂职乡镇干部时,得知有两位市领导的老家就在这个镇,就托关系贷款,给该镇修了一条水泥路;他善于揣摸领导意图,为了让领导有成就感,他不顾客观实际,更不问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任职到哪里,就把领导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推广到哪里……
显而易见,同是“草根”出身的万庆良,当年能够由县委书记直接“火箭提拔”到团省委书记,由一名普通干事成长为省部级领导,与他很会揣摩领导心思,很会做好事做实事,随之得到伯乐的青睐,即使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也是难以脱离关系的吧?
与此相反的是,有位前任领导的秘书N,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在开会讨论拟提拔使用N的事项前,一把手内急上了趟洗手间,进去时恰好遇到N从里面出来。不知何因,当时N竟然没有忍住,不小心朝一把手打了个喷嚏。一把手随后回到会议室,审议提拔N的任用时,说道:“N这个干部还年轻,不够成熟,还要再锻炼锻炼。”
此话一出,N提拔的事儿霎时黄了,并且一晃多年,也未见有“伯乐”再主动重提这一议题。作家路遥在小说《人生》里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草根干部的进步而言,伯乐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因为唯有伯乐,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说上关键话语的关键人士。
4。政绩作参考
“草根”上进,选贤任能,政绩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为何却说是作参考啊?记得当时请教忘年老友Z,他也是咪咪一笑,每届领导任期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多则五年少则三年,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想出政绩、干出政绩,本身就是奇迹,那有什么捷径可循?真的要说有什么捷径,那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一样也不能少。
他说的“地利”,是说上面安排年轻后备干部去锻炼成长的地方。当年除了援藏之外,他说在本地下派到基层锻炼,圈子中人都明白,派到哪儿是重用,派到哪儿是“流放”。比如说,当年所在县级市管辖几十个乡镇,现实情况是“三国演义”:三分之一属发达地区,三分之一属中等发展,三分之一则困难重重。他问道,作为一名后备人才干部,指派到哪一类乡镇去锻炼充实基层经验,理由都是十足的,问题就在于黑土地与黄土地上长出的禾苗,高矮肥瘦之分立马可见,此乃得天独厚之地利说也。
他说的“天时”,说的是上级的政策与资源支持。一般来说衡量政绩的GDP、财政税收、城镇化率等指标,哪一样都离不开上级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的。就拿建设用地指标为例,每一个县市每年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都有严格的定额管理,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哪一个乡镇能够分得到多一些指标,其实就等于给了你政绩。因为有了用地指标,才能筑巢引凤上马新项目,才能保障有一定的增长幅度与增长速度。何况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投资,是有形之手的重拳用力所在,上边给开个小灶,多点特殊政策,多点扶持资金,多点重点项目,只要好好用力,顺势而为,增长不用愁,质量也不忧。
至于说“人和”,是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有短板,只要是派到基层重用的,有时候细心的伯乐还会因应区域发展需要,指派类似诸葛、张飞的精兵强将来辅佐……呵呵,这类故事,想必您听到的看到的不会比我少,这里咱就不赘述了。总之,政绩不可缺少,也并非高不可攀,就看天时、地利与人和了。
说到底,草根干部追求进步,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现实摆在面前的更多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许,草根干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若是个人点滴付出,都要精心算计回报,那么,本来兢兢业业的上进汗水,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成为人生交易的筹码,最终结果往往就是《红楼梦》书中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类似教训早已汗牛充栋。看来,“草根”入仕为官,在内心深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自省自问,分分秒秒也是糊涂不得的。
(作者为办公厅干部)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