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仁济医院冲突事件 本质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知事
文|皇城根下刀笔吏
来源:皇城根下刀笔吏

上海仁济医院冲突事件,本质是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
凡是在西方国家待过并在那儿看过病的人,都有个体会,即看病贵、看病难,其实不是用来形容我朝的,而是用来形容他们的。在一些欧美国家,医疗行业基本实现市场化,医生可以单独开诊所单独执业。医生和医院之间,不像是我国的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而更像是一种合作或挂靠关系。医生平时都在自己的诊所,只有在每个星期或每月的个别日期,才会到医院象征性值一下班。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医生基本都是个人负责制。如果你出现医疗事故,则基本在这个行业里人设崩塌,不会再有人来找你看病,医生这个职业也可能做不下去。但坏处是,由于都是个人制,找医生看病需要单独预约。而由于学医门槛高,医生数量少,预约医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像上海仁济医院这种冲突事件,在欧美国家,基本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如果你想找这个医生看病,你得提前预约时间。如果当天约满了,那就第二天,要是第二天也满了,那就第三天。对于有些口碑比较好的医生,你可能要排队排到几个月以后了。你要是不预约,直接上门,医生只能让你回去,因为今天没有你的位置。
有的朋友看到这儿可能会想,那我要是生了急病,该怎么办?
那得看你这个病有多急,是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还是马上倒地就要嗝屁了。要是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那没用,你就算闯了医院的急诊,还是要等。先来先到,后来后到,等前边急诊看完,有医生腾出手来给你看时,才能轮到你,因为医生数量有限。除非你一进医院门口,立马倒地上,说 help me I am dying,然后口吐白沫,这时人家才会调医生资源过来先给你看病。
所以,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有个北欧小国的总理,在准备出国进行国事访问前,突然医生打电话过来说,有时间了,你可以来看病了。据说这个总理把国事访问都给推了,先去看病了。因为约个医生实在太难了。
而对于传说中的看病免费,其实都是浮云,可以说是骗人的。所谓免费,其实并不免费,而是由医院直接把高额账单寄给政府,由政府直接结账。而政府的钱哪儿来呢?众所周知,政府不创造财富,因此只能通过税收。所以,一些表面看来医疗福利比较好的欧美国家,税收会越来越高,越来越重,因为政府没钱了,就只好给你加税。如果加不了,就发债。总而言之,整个社会最终要么是千税万税,要么是债台高筑。
回到我们国家来,医疗行业的运转完全不是这个套路。医生被限定在某医院机构中,不能自己执业。医院无条件为所有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所有医生的基本职业准则。而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大多数病人都涌向医疗资源比较优质的少数医院,导致医患矛盾和冲突就非常明显。
而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是以牺牲优质医院优质医生的休息和等价有偿为代价的。
这就是在上海仁济医院事件中,患者一再闯医生门诊的原因。对于患者来说,因为你承载着救死扶伤的基本道义,所以你为我看病是理所当然的。我既然拿了号,我的病又很着急,因此我就等不及了。而对于医生来讲,所有病人都是拿了号的人,都可能是等不及的人,因此,我要是为你开小灶,我就属于处事不公,可能对其他病人不公平。
于是,这种矛盾,最终就演变为肢体冲突。
而随后警察的到来,不但没有解决这种矛盾,反而加剧了矛盾。警察要带走医生,而医生还在给别人看病,本来这种医患冲突的矛盾根源就在于医疗资源不够,而现在警察的执法行为,将会进一步挤压医疗资源,于是矛盾便变得更加严重。
由于医生没有在第一时间配合警察执法,然后矛盾又转移成为了医生给人看病,和警察执法权的冲突。
由于警方在现场对医生采取强制措施,事后发布了一份简单粗暴的声明,来为当事警察的执法行为做背书,于是,矛盾又转变成公民对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和警察公权是否越界的矛盾。
诡异的是,在这个事件中,所有当事各方可能都觉得自己很冤。医生会觉得,我天天加班,牺牲自己的休息和健康,为别人看病,有错吗?警察会觉得,有人报警,我出警,按照法律规定要求配合调查,有错吗?患者会觉得,我生了急病,身体很不舒服,很着急,找医生看病,有错吗?
似乎大家都没有错。
那又是谁错了呢?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