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跳桥身亡 一个无法完成的新闻叙述

知事
文|吐槽青年出品
原标题:男孩跳桥身亡,一个无法完成的新闻叙述
来源: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为什么记者不去调查事实呢?在我看来,从新闻伦理的角度来看,此时既无法“还原”事实,也不宜急于去“还原”。新闻之上,还有人性,不能满足某种窥探欲望,而在一个家庭陷入巨大悲痛之时去让他们向世人展示伤口,去作那个遭人唾弃的负面典型。男孩跳桥身亡,不仅是一个本不可能完成的评论,也是一条不可能完成的新闻。

曹林|文
上海一个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新闻,让人痛心。对于公众,是一条痛心的新闻,再大的新闻,很快也会被新的热点覆盖。而对这个母亲这个家庭以及他的亲人,将是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和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跳桥的视频,我一直没敢点开,不敢看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如此方式从眼前消失,而不敢看这样的家庭悲剧。不知道这样的视频是从何处流出,也不明白媒体为何能毫无心理障碍地刊播这样的视频。
知名媒体人魏武挥在《能让我尊重的媒体,已经不多了》中痛批了此件事中毫无底线地媒体,他的批评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其一,渲染自杀细节,可能导致自杀情绪的传染,这就是吃人血馒头。其二,缺乏事实基础而基于脑补的瞎评论,胡说八道,未经调查就敢乱下判断,动辄归于家庭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父母教育资格问题。其三,够不到事实核心走周边,纯粹属于“蹭”。
总结一下,其实就是我过去提到过的一个说法: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当然,这件事中陷入舆论狂欢的不只有自媒体,也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有记者和调查能力,却没有去尝试核实和接近事实,而是在外围借助视频脑补,去寻找“10万+体位”。李方说过,当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赶往新闻现场。大家都停留于事实的外围,想象着家长的焦虑,从悲剧和焦虑的帽子里变出10万+的兔子。
公号后台一直有网友留言,让我评论一下这个“事件”,谈谈对“男孩跳桥身亡”的看法。——我拒绝了这种“点题”,对不起,评论员不是服务员,不是“你点题我评论”,不是用我的评论满足你的某种情绪和立场需要。评论的前提是,得有事实基础,评论员不能把自己的无知和困惑传递给受众。悲剧发生前,母亲跟儿子到底因为什么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细节是什么,平常两人的关系如何,是长久积累的问题的爆发还是冲动性,或者有其他原因。这些,都不清楚。评论什么呢?评论必须站在新闻事实的肩膀上,评论也永远不能跑在事实的前面,不能根据脑补去迫切归因。
我们不能犯那个“喷子”们常犯的错误: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那些诸如“毁掉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很多自杀,往往都是他杀”“你的语言暴力,终会变成杀伤孩子的凶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才是最好的家教”“在我跳桥之前,我已经死了”“父母的气话,是插在孩子胸口的刀”之类的口水化感慨,都属于“自媒体太多、事实不够用”的表现,站在事实外围的瞎感慨。
那么,为什么记者不去调查事实呢?在我看来,从新闻伦理的角度来看,此时既无法“还原”事实,也不宜急于去“还原”。新闻之上,还有人性,不能满足某种窥探欲望,而在一个家庭陷入巨大悲痛之时去让他们向世人展示伤口,去作那个遭人唾弃的负面典型。男孩跳桥身亡,不仅是一个本不可能完成的评论,也是一条不可能完成的新闻。
想起南方周末《后台》中一个老记者在某个事件报道中的伦理反思,他最终决定,放弃那条新闻,因为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叙述。某地发生网吧特大杀人案,一个网吧网管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数名少年。这个记者通过赴杀人现场调查发现,事实可能并不像网上猜测的那样。他和编辑商量了一下可能报道的思路,但是最后都否决了,最后放弃了这条新闻。
首先,他们想反思公安在案件侦破中的问题,按受害人家属的说法,警方至少有3次机会发现犯罪嫌疑人,但由于警方不立案,嫌犯在作案一年后才落网。这个方向被否决了,因为太表面了,受害人家属的说法很难确证。其二,想聚焦于受害人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约束不力,导致这些孩子迷恋游戏和上网,最终给嫌犯可乘之机。这个方向也被否决,因为太没人性了,当此父母痛失儿女之时却来质疑人家没管好孩子,实在有失人性。其三,想批评警方对网吧的管理不严,对网吧工作人员审查不严,导致悲剧发生。也被否决了,太老套了,未成年人泡吧并非当地独有,偏偏发生这样的惨案,可见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后,他们想找几个犯罪学家聊聊,但这些专家都说地案情不了解,停留于外围说些片儿汤话,这样的报道没什么意思。后来,记者调查发现,杀人者是个精神病人,如果硬要和除此之外的什么社会根源扯上联系,只能是牵强附会。最终他们放弃了这个报道。
对于男孩跳桥身亡,媒体也需要这样的克制,甚至放弃。这是一个当下不可能完成的新闻叙述,采访这个母亲,很没有人性,采访孩子的其他家人,不近人情。这首先是一个家庭悲剧,然后才是一个“公共教育话题”。也许过一段时间,当事人才愿意去反思和剖析,此时的“还原”,包括在网上疯传跳桥视频,是对一个家庭的二次伤害。那些消费跳桥视频的新闻和评论,缺德,缺专业,缺人性。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