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逼出来的敌人:度德且量力 校长停职不委屈

知事

关注

原标题:逼出来的敌人:度德且量力,校长停职不委屈

来源:呦呦鹿鸣

一、校长停职。

4月27日深夜,我在呦呦鹿鸣发了《求见一位小学校长有多难》,今天,4月28日上午,家长们接到通知:校长停职。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证大校区,因为家长长期无法与校长见面,这所浦东名校里持续一个月的家校矛盾,一度激烈到不可调和的极端程度——数百家长多次聚集,教委和警方都被迫介入。如今,终于迎来了突破口。

上下消息截图来自不同家长:

因为尚未终局,不能说家长们的“愚公移山”成功了;因为信息不充分,也不能说“真相”水落石出。但,至少已经比昨晚好了很多,也说明上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从善如流。

信息流动是社会之福祉,信息沟壑则是群体矛盾一大起源。这所学校,学区内房价七八万元。本来,高素质家长群体和学校互为促进,各得其所,但是,新任校长上任后,长期回避家长,不和家长见面(至今无法理解为什么),制造出一条信息沟壑,而且,这条沟越挖越深。终至不可收拾。这个敌人,是被生生逼出来的。

《左传》中讲过一个故事,很简短: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

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

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郑国和息国,因为一件小事,言语违忤,闹翻了。于是,息侯就去攻打郑伯,两军交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归。《左传》感慨说:君子由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因为他不度量自己的德性,不估量自己的力量,不亲爱亲人,不去辨别言语的真伪,不察明罪恶曲直。自己犯了五种不对的事,反而去讨伐别人,丧失了军队,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后来的后来,经常出各种幺蛾子的息国管理层,被南边的楚国灭了,收为一个县,在今天的河南息县地区。

《左传》在此提出了息国引祸上身的5条原因: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

今天,这位校长被停职了,她可能是会觉得冤枉、委屈,毕竟自己作为一校之长,并没有如何如何,而如今家长们的公开信,不免有严苛之嫌。一些学校,爆发食品安全问题,校长尚且能安坐其位呢。

不过,我们不应向下看齐,而应该向上看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不是可以结合家长的公开信,对照《左传》的教导自省呢?我觉得是可以的。 在数百家长两次求见校长之后,校长仍不见,反而在次日在校门加装高清摄像头,还有不少家长被警方带走。这和息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隐约类似:本不该敌对的双方,敌对了。确实可惜,本来完全不必要发生的事,哪个家长不愿意和学校一起把教学做好呢?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对“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做了三点延展解释:“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段话很重,但确实是我们要反复学习的训诫呀。

在另一面,《尚书》中记载了秦穆公的一段《秦誓》,可谓千古佳句:“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责备别人不是什么难事,受到别人责备,还能如流水一样顺畅地听从,这就困难啊!绝大多数错误,往往来自自我蒙蔽。老师和校长,很难做到,我们这次作为批评校长的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厚德才能承载万物。这个事件,讨论的是教育底线,这不应是常态。教育需要的不是企业家,不是摄像头,不是躲躲闪闪斤斤计较的算计,而是孔子那样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用全部的身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去为孩子们缔造一个乌托邦,去给国家的未来播种希望,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愿与诸君共勉。从留言看,很多地方的校长都有在学校门口迎送学生的习惯,并积极给大家留手机,生怕大家联系不到自己。真是令人欣慰。

第二个消息:甲醛案判决。

去年9月以来,呦呦鹿鸣律师团的几十位律师代理了数十起“甲醛房公益诉讼”,起诉了自如公司,春节迄今,陆续迎来判决。今天,有媒体从裁判文书网上注意到这些判决书,该报道上了今天的热搜话题。

我们一直试图通过“900故事计划”推进甲醛房问题的解决,过去半年多,呦呦鹿鸣投入了很多时间。目前的这批判决,结果并不都是理想的,但是,相比中介公司之前那种不赔偿、不退租金的态度,已经好了很多,年轻的租客,实实在在拿到了本来就应该拿到却无法拿到的钱。 

家长和租客,原本都不会,也不应该会是敌人,但却都被生生逼成了敌人,消耗大量社会资源,不免令人感叹不已。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上一篇文章,重点提到了当前我们消费者的困境——狮子和羊群的关系。这是我近期比较重要的文章,希望大家有机会看看: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