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巴黎圣母院失火 为什么能伤全世界的心?

知事

关注

文|行路星球

原标题:巴黎一座教堂失火,为什么能伤全世界的心?

来源:行路星球

一早晨,就被巴黎圣母院着火的新闻刷屏。800年尖塔烧毁。

17年圣诞节,我还和朋友一起在这里听钟声,一下子觉得,现场离自己很近。

我看到印象最深的评论是:这场大火让全世界伤心。

那为什么远在巴黎的一座教堂,能牵动这么多人的神经,魔力在哪?

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一座教堂,像巴黎圣母院这么有名,这么幸运,这么多层次吧。

1。 它远不止是卡西莫多敲钟的地方

对一般巴黎市民来讲,圣母院也许只是个做弥撒的教堂,

对外国游客来讲,也许记忆更深的,是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敲钟的地方,

卡西莫多的梦中情人艾斯梅拉达被处死的地方……

Esmeralda艾斯梅拉达,意译为祖母绿的宝石,是雨果笔下一位活色生香的吉普赛姑娘。

而除了钟楼怪人,这里还是见证法国历史的地方之一,是圣女贞德的平反昭雪的地方,

剧照来自电影《圣女贞德的审判》。

还是拿破仑加冕的地方,

是的,就是他把王冠从教皇手里抢过来,给自己戴头上的地方。他就站在主祭坛那儿。

巴黎圣母院正面长这样,

敦厚老实,不扎人。

典型的哥特式是这样,

躺枪路过。

更严格地说来,是这样,

但正因为巴黎圣母院的兴建,法国人发明了飞扶壁。它成为哥特式教堂的样板间,引领哥特式建筑风靡全欧洲。

还有它家最著名的玫瑰花窗,直径十几米,每块都不一样。现在做玻璃的工艺发达了,几百年前那可是价值连城。

传说二战时,在德军入侵之前,巴黎市民自发地把玻璃一块块卸下来藏地下室里。等德国人走了之后,又重新装上,一块都没少。

还有,被烧毁的尖塔。不忍心放图了。巴黎圣母院最牛的地方,又远远不在这些皮囊。

它其实是法国的开始。大概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地方,会丰盛如此。所以,他的灾难,会被法国人,看成某种国家级灾难。

2。这里是巴黎的子宫,

无论地理、政治还是精神上

巴黎圣母院位于西岱岛。罗马人统治法国的时候,就在这里做过神庙,后来法国成为天主教国家,开始在这里建教堂。

等到12世纪中的时候,巴黎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本地人和外地人都信天主教,宗教对大家来说跟吃饭睡觉没区别,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原有教堂太小,做个弥撒跟挤地铁差不多,这简直有失国际大都市的脸面。

巴黎人就决定,搞个大的。

1163年,巴黎人开始重建巴黎圣母院。一种说法是,这甚至成了巴黎拉丁区的起源。

因为要建大教堂,就得有人才。但当时巴黎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研究神学,都很务虚。稍微世俗点的,也是研究怎么利用信仰骗钱,哪懂脚踏实地修教堂啊,只能从外面请人。

从哪里请?有记录说,从天主教大本营意大利请,请来的人就都讲拉丁语,加上教堂一修就修到1345年,这些讲拉丁语的人越聚越多,慢慢形成了拉丁区。

在西方,会不会拉丁文,曾经是检验一个人体面与否的标准。

有了圣母院大教堂,就要有各种配套设施。神学院、修道院就发展起来了。艺术、法律、神学、医学……各种高精尖人才越来越多,就又生出大学。

所以,我们会发现巴黎最好的大学都在拉丁区,比如索邦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当于一个飞升版的北京海淀区。有了大学,人文也更发达,之后就有了举世闻名的巴黎左岸。

红色区域为巴黎左岸,位于塞纳河以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左岸而不是南岸……

后来左岸又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等,他们带着周身才华在这里扎根,成长,巅峰,死去……单看在巴黎三大公墓里,埋了多少大师!

于是就有了精神意义上的巴黎。

而政治意义上的法国,也以这里为中心。法国是个天主教国家,据说曾有20多个国王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加冕仪式上,国王要跪到主教面前,主教把王冠带到国王的头上,像这样,

拿破仑的加冕礼不标准,请向虔诚的查理七世学习如何被加冕。不过,查理七世是在兰斯大教堂加冕的。

如此,国王的权力才有合法性,这叫君权神授。

可以说,法国的人文、政治、信仰,都是巴黎圣母院孕育出来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子宫。一个教堂孕育出一个国家。

圣母院甚至是巴黎乃至法国的原点。在离圣母院正门20米的地上,有一块铜牌,

可别认为这是个井盖,这是巴黎“零公里”标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说离巴黎有多少公里,都指的是离这个铜牌的距离。

看地图,你会觉得巴黎围着凯旋门向外辐射,似乎凯旋门才是中心。其实在法国人心目中,圣母院才是他们的中心。

3。 也曾经历打砸抢,

感谢拿破仑,感谢雨果

巴黎圣母院有过无比的辉煌。但枪打出头鸟,到了后来,它差点被摧毁。

那是一段悲惨的记忆。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法国人疯狂起来也是这样:到处殴打传教士、砸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好东西,也被洗劫一空。

似曾相识的暴力。

连墙上犹太诸王的雕像也被砍了头——因为比较文盲的法国群众,以为墙上的是“压迫”他们多年的历代法国国王……

甚至,群众们把教堂的名字也改了,几乎全国的教堂都改叫理性庙,首当其冲的就是巴黎圣母院……

这事也有他的功劳,罗伯斯庇尔。

拿破仑上台之后,虽然也不喜欢宗教,但他非常清楚,宗教是麻痹人民的工具。拿破仑恢复了宗教自由,还把1804年的加冕典礼也放在这里。政府赶紧重修圣母院,圣母院又变成教堂了。

但巴黎圣母院真正的恩人并非拿破仑,而是这位,

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

1831年,雨果出版了小说《巴黎圣母院》。此书一出,震惊了法国社会。

雨果对建筑极其着迷。小说里,他详细讲解了圣母院巅峰时期的建筑、艺术和生活,于是,艺术家、作家、大V联名请愿,希望重现圣母院的辉煌。

拿破仑三世从善如流。我们现在看到的圣母院,其实是1864年重修之后的样子。

如果没有雨果这部小说加持,很难说,巴黎圣母院会不会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

我曾用英文在谷歌上搜索几个著名教堂,得票如下:

另外还搜了中国的少林寺,103万条结果,也不少。

论知名度,巴黎圣母院把其他所有教堂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4。 当女主角爱上坏男人……

全世界很少有这么幸运的建筑,能被一部伟大的同名小说一路护航。百多年来,教堂的所有细节,通过小说、电影、话剧,不停推销到全世界面前。

一定要在中国找一个类比,大概只能是,

李连杰把《少林寺》推销到全世界。当然,少林寺的名声已经被释老师的新闻……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重温下。

从前有个叫卡西莫多的人,长得很丑……

1939年电影版的卡西莫多,他是世界著名的矮挫穷原型,但心地无比善良。

因为长得丑,他从小就被父母遗弃。神父克洛德收养了他,长大后还给他找了份敲钟的工作。

有一天,神父迷上了一个女子,

克洛德本也是心地善良、受过良好教育的好人,结果难过情关,一路黑化,变成了野兽派。

女子是16岁的吉普赛衫女艾斯梅拉达,

克洛德想让卡西莫多把她抓来。结果被国王的卫队长菲比斯英雄救美了,

卡西莫多遭到严刑拷打。在他最渴最痛苦的时候,艾斯梅拉达给他送水喝,

这碗水点燃了卡西莫多的爱情之火!

但少女爱的是菲比斯。

克洛德非常生气!这位一路黑化的神父,破罐子破摔了,想到一个无比恶毒的招数——行刺菲比斯,还嫁祸艾斯梅拉达!

眼看就要成功了。就在少女被判绞刑,马上要执行的时候,卡西莫多救走了少女,藏进了圣母院。

这时候来了一群吉普赛乞丐和流浪汉,想冲进教堂救少女,卡西莫多误会了他们,就扔石头砸他们,双方展开了激战,这时克洛德带领的国王军队来了,打跑了流浪汉们,并处死了艾斯梅拉达。

绝望之下,卡西莫多把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扔了下去。然后找到艾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自杀。

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被翻来覆去地讨论。就我个人来说,这个爱情故事本身挺平庸的,无非是:女主是一个纯真善良漂亮但很平庸的姑娘,爱上一个渣男,男主呢,是一个纯真善良丑陋但很平庸的小伙,他爱上了女主。女主对渣男爱得死去活来,男主对女主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女主和男主都死去没有活来。

在各种鸡血狗血充斥的今天,这点故事都不算啥了。如果艾斯梅拉达最后爱上卡西莫多,也许这个平庸的故事会出彩一些

其实千百年来,故事的母题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作家的伟大不在于剧情,而在于把看似平庸的故事结合其他社会元素,时代背景、宗教冲突、社会伦理、建筑、生活等等,讲出一个史诗般的故事。

而这个史诗般的背景,就是巴黎圣母院。还有你印象中,那个直插天际的尖塔。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