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慎海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都不能少

文|电视评论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慎海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一个都不能少

文丨千寻   来源丨传媒头条(ID:cmtt6636)

导读:日前,慎海雄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一个都不能少,让广大员工在事业壮大中充分共享发展红利。这种将待遇摆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前面的提法在体制内领导讲话中比较少见。这一说法不仅让央视人深感振奋,也让电视从业者蠢蠢欲动,或许会成为央视应对人才流失的重要砝码。

前几日,不想在40岁再就业:一位省级电视台离职记者的自述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的离职原因既简单又真实:1,钱,没给到;2,心,受委屈了。但作为广电系员工,离职的原因可能要更复杂和辛酸。

记者的离职,缘起于新媒体平台的崛起。这种变化带给记者的不只是压力变大、收入下降,还有光鲜不再的落寞感。

不仅电视记者,主持人、导演还有幕后那些数不清同行、电视台的精英都纷纷离电视而去。郎永淳、赵普、张泉灵、马东、俞杭英、陈伟……

人才凋敝下,电视台想要创新突破似乎更难。但相比人才出走,更让电视人失望的相比还是前途的渺茫。电视台的属性注定了它市场化步伐的艰难,想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突出重围,电视台恐怕要经历一场巨变才行。

说到人才流失,尤以光鲜亮丽的央视最为明显。但最近,央视人或许能看到些许希望的曙光。中央三台合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全力开启全媒体新时代。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次合作主持,融合的大幕也正式拉开,这一场巨大变革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未来会有更多融合举措浮出水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一步的融合将更趋深入,而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或许是颠覆性的。

另一方面,从会见马化腾、马云、李彦宏三大互联网巨头,主动寻求合作,促进创新转型,到对新技术的倡导,看得出总台台长慎海雄在管理方式上显得灵活很多,战略思路也更超前。

如今,央视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一连串的大动作着实令人期待。 

日前,慎海雄又与央视新闻中心干部职工调研座谈,并就新闻中心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慎海雄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一个都不能少,让广大员工在事业壮大中充分共享发展红利,让爱台、护台、强台的意识成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动。

以往的留人三原则是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而慎海雄提出的是 “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非常振奋人心,因为它不仅旗帜鲜明地说出了“待遇留人”,而且把待遇摆在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前面。这种提法在体制内领导讲话中比较少见。

这些年,网上一直有央视待遇低的传言,也时不时听到央视人抱怨待遇低的声音,刘建宏离职时,央视体育频道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刘建宏离开央视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压力过大、待遇偏低、前景不明朗等因素是刺激他离开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赵普2010年曾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工资,自曝基本工资是2968.31元,加上当时主持《朝闻天下》一个班200元,上满半个月是3000元,加在一起不足6000元。而主持人文清在2005年辞去主持工作时,更是明确说出了原因:工资低,无法满足日常需要。

如今,人才成为制约传统电视平台发展的关键,各平台保住人才、抢夺人才的力度逐渐加大,但到底靠什么留人?说到底还是待遇的驱动力更强。

而这也恰恰是传统电视平台的症结之所在,因为广告收入大幅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面对“待遇”这种刚需,体制内的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直面现实,而是把感情、事业、责任、觉悟、理想拿来做挡箭牌,结果是人越走越多,毕竟理想不能当面包。

当然,央视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依然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很大一部分央视人也舍不得这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人挤破了头想进央视也是客观事实。央视人也同样保有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离职央视,也未必总是出路。体制内待久了的人离开舒适区,能否适应新兴媒体的工作方式和节奏是个问题。新媒体激烈的人才竞争和更新换代之下,传媒媒体从业者的优势也并不明显。

然而,无论在何种境遇下,电视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媒介环境才能找到永远的出路。

不可否认的是,慎海雄台长的“待遇留人”也确实说出了许多广电人的心声,其实这也是他历来的人才观。在他2014年发表的一篇“新华评论”文章《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中,写道:

有的领导干部天天喊着没有“千里马”,却对眼皮底下的人才熟视无睹,结果弄成武大郎开店,人才自然敬而远之。“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典故,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才问题上借鉴。

对于已识之才,我们要以如获至宝的宽广心态,善待他们、爱护他们,将心比心、以心交心。欧阳修曾经说:“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对看准了的人才,领导干部要和他们交朋友,真诚地信任他们、鼓励他们,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做到留人先留心。

看得出慎台长爱惜人才,但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央视员工待遇低的问题才能真正缓解人才流失。无论如何,作为一台之长,此番话也必然有所依据。而总台台长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呼声和此前的一系列作为首先就对提振央视人的信心大有助益,待遇留人或将成为总台应对人才流失、谋求新发展的重要砝码。

     延伸阅读:

新华评论: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文丨慎海雄   来源丨新华网长三角频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近日在主持召开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四十次会议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狠抓工作谋划和落实,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战略指导性。把越来越多的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人才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各类人才充分涌流,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生力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识才是用人的前提。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要练就发现人才的“慧眼”,善于当伯乐,乐于做红娘。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贤任能。识人选人不能只看高学位高文凭,更要看其修德、修身。汉代的王符曾经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一个人的品德与职位不相称,或其才能与所承担的职权不适应,不但殃其自身,甚至祸国殃民。因此,德字当头,是识才之要。要注重实践,人才只有在实践历练中才会显示才干。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光说不练的“人才”即便吹嘘得天花乱坠,也不要轻易上当;而那些默默无闻、讷言敏行的人才,包括在体制外的贤才,更要高度关注。

一方面要避免选人用人的“灯下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人才引进中片面信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总之,要广纳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对人才一视同仁,让他们各得其所,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发生。

爱才是有无强烈人才意识的检验。有的领导干部天天喊着没有“千里马”,却对眼皮底下的人才熟视无睹,结果弄成武大郎开店,人才自然敬而远之。“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典故,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才问题上借鉴。

对于已识之才,我们要以如获至宝的宽广心态,善待他们、爱护他们,将心比心、以心交心。欧阳修曾经说:“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对看准了的人才,领导干部要和他们交朋友,真诚地信任他们、鼓励他们,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做到留人先留心。

敬才是尊重人才的关键。我们党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才首先要有敬才之心,方能由内而外地敬重人才。东汉蔡邕倒屣相迎的故事之所以美传至今,正是生动展示了其敬才之心切。

中国知识分子往往看重精神层面的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在科技等领域的人才往往有其个性,有的习惯于索居独处,不谙世故。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关心他、包容他的特殊、尊重他的个性,创造条件让人才发挥其特殊的价值。

用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唯有以用为本,才能让人才的价值最大化,也才能让各类人才竞显其能。在用才问题上,领导干部要防止吹毛求疵、因噎废食、责备求全,而是要以大气谦和、兼容并蓄的胸襟,扬长避短、用人之长。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形象描述了用人所长、容人之短的道理:“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人各有所长,关键是怎么用。将帅才用到士卒位置上,就是大材小用,就是人才的浪费。

我们要通过改革完善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流动规律,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伟大的事业呼唤优秀人才,伟大的时代必是英才辈出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各类人才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加快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改革创新,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必将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必将源源不绝。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