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李嘉诚决意离家城!

文|灵戈blog

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了解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读懂我的自我辩护。很多时候,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想进行这样的艰难选择。

—— 李嘉诚

最近几年,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商业行为,十分引人瞩目。一字概括之:卖! 

上周,李嘉诚就宣布以144亿港元出售在香港的固网业务-和记环球电讯(即HGC),三天前他刚刚加仓欧洲。

2017年7月30日晚,和记电讯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欣然宣布,于2017年7月29日,与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订立买卖协议,公司同意以 144.97亿 港元现金(约125亿)出售HGC全部股权。预期上述交易将于 2017年10月 或前后完成。

公告中还称,该公司控股股东长和已向本公司承诺促使在股东特别大会上批准该交易的决议案。对于交易的原因,和记电讯香港在公告中解释称,该交易将使本公司更有效地集中资源向客户提供核心业务—流动通讯服务。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初,便传出了李嘉诚有意卖掉香港的固网业务HGC的消息,当时预计售价至少达10亿美元(约69亿元人民币)。但5月16日,和记电讯香港曾就此消息发出公告称,董事会正在研究考虑,但尚未决定。又研究了两个多月以后,公司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不过,李嘉诚卖掉香港固网业务所获得的资金却要比当初的传言多得多。

而几乎在高价卖掉香港业务的同时,李嘉诚却一边在欧洲大肆买买买。就在三天前的7月27日,长实地产、长江基建集团发布联合公告,拟成立合资公司以收购德国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供应商 ista Luxemburg GmbH(简称依斯塔)及其附属公司,收购价格合计约41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7亿元)。

和记电讯主席霍建宁称,这笔交易缔造一个极佳机会, 为公司及股东将价值变现。他还称,该公司将利用出售所得继续发展其移动业务。

这次,李嘉诚不仅离开了大陆,连香港也不愿意再呆了。难道不是吗

延伸阅读

英国套现李嘉诚的政治智慧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是中国人文政治哲学的最高境界。这之后,利来利往,如鱼得水;权谋权势,彼此效力。这一点做到极至的,非李嘉诚莫属。但李嘉诚这几年却在忙于“跑路”,他收拾了内地的房产,在楼市高涨不消时,差不多是倾囊而售,然后把2000多亿资金投向了他钟爱一生的英伦半岛。

为何是钟爱一生呢?最近英国解密的档案显示出李嘉诚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1989年3月20日,撒切尔夫人与李嘉诚在伦敦短暂会面,李嘉诚向其表达了获得英国公民资格的意愿,撒切尔当场向李嘉诚承诺,她会与内政大臣韩达德一起讨论他的移民问题——解密档案显示,李嘉诚当时已是英国属土公民(BDTC),但根据当时英国国籍法,必须在英国居留5年才可以取得正式公民资格。

1989年前,英国还没有投资移民方面的法规,李嘉诚于是游说时任香港汇丰银行主席的沈弼,在他与撒切尔夫人见面三个月后,又致函英国保守党国会议员Julian Amery,请求对方协助李嘉诚取得英国公民资格,他在信函中说,李嘉诚拥有由遍及全世界的上市公司组成的商业王国,不可能按英国法律住够5年时间,英国难道不为这样的国际大亨开绿灯吗?

那时中英谈判大局已定,而中国政治风波的演绎正如火如荼,尽管撒切尔夫人曾促成内政部认真研究,但最终还是在内政部游说下否决了这样的提案——李嘉诚那时已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首富”,李投奔英,是何等重大的政治事件呢?

中英彼此都在说对方有意给香港和平交接使绊子,添乱子,李嘉诚“变节”,正好成为中国拿英国说事的口食。更重要的是,英帝国缺的不是钱,是程序公正和从基督教传承过来的契约精神,那怕李嘉诚们也不能成为英国“特权阶层”泛滥的破口。

事实上,李运势真的不赖,老天让他留下来,与中国黄金发展30年迎头相遇,他的“爱国爱港”精神,深得内地权贵们青睐,政商一体,派糖不断,李嘉诚商业帝国越发做强做大!

从所谓中国奇迹,到如今经济“常态化”,政府主导的投资发展型经济模式似乎已到强弩之末,而中国体制引发的隐忧开始显现,透支的繁荣要偿还,春江水暖鸭先知,李嘉诚商业帝国敏锐无比的嗅觉早已探究到这一嬗变,李强人总是比别人提前一步为未来布局。

这确实是李嘉诚的商业天赋,资本总是向利润最高方向流动,像他这样没一项高科技为支撑的传统商业帝国,唯有靠依附体制红利,把握住转瞬即逝时机,眼观八方,耳听六路,四平八稳,才能保障在商业大浪中不至于翻船。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我就是一个商人,会去努力理解政治,但是我绝不僭越政治,那是政治家们的事情。这是李嘉诚早前接受采访的话,这位老人倒出的却是另一番心酸。

至于爱国主义,那不是资本的特性,资本天生就是“有奶便是娘”。

两年前,李嘉诚“跑路”之初,惹得“国师”罗天昊在《不要让李嘉诚跑了》一文所说:“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罗“国师” 言行一向很左,但关于李嘉诚之于体制,他算是说了句实话。又或是一种无奈!

李嘉诚的跑路,是个标志性的资本事件,背后的注脚是,政治傍靠文化正加速走向衰竭!相对于中国政治改革来讲,何尝不是件好事!?

但就我个人观察来看,我更钦佩英国人的政治智慧和当初的决断,他们摒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利益,显明了这个看似衰老的“日不落帝国”的责任感和对法理的尊重,保护了英国赖以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和契约精神。仅仅28年时间,李嘉诚又像游子一样回来了,而且带来了几千亿的巨资,差不多是当初李嘉诚预备投资英伦半岛资本的十倍,英国人套现李嘉诚不图一时之痛快,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马太福章》第6章中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这样看来,无关乎李嘉诚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你看他资本流动的方向,就知道他的心思意念及所爱所想了。

2013年1月,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也暗讽李家占港

在这篇作文里,小学生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真话说出来总是带刺

其实反观内地,在李嘉诚以“东方广场”为内陆投资之后,中国房地产业也以一种不抗压倒的趋势带动着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就经济呈现欣欣向荣之景的同时,内地的“贫富差距”却不断拉大,譬如拥有几十套房的“房嫂”、“房叔”和大多数买不起房的民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竟在房奴门前排队的还是多数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这种土地资源分配的不公,就此引发的官僚腐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逼迫政府的改革。

其实,“李家的城”也遇到了这种危机。

去年三月,青面獠牙“吸血鬼”模样的李嘉诚头像便出现在“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罢工事件”的现场。工人们在位于中环的长实总部门前拉起横幅:“全球华人首富,剥削工人致富”;“养起李,养不起家”。而李嘉诚也从“超人”变成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万恶资本家”。

如今,李嘉诚旗下的资产大半已入股欧洲,李家在香港的影响也将会随着这种趋势成为历史。但是,随着大陆中信集团的注资和投入,也将会给香港带来新的经济力量。香江之上,货轮、游船来往其间,不舍昼夜;同时,北京也在车水马龙中日月流转。

本文综述多方大篇观察,请为他们的思想点赞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