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赵立新带的节奏 缺乏逻辑和常识

知事

关注

原标题:赵立新带的节奏 缺乏逻辑和常识

来源:晓看

[事件]

4月2日,演员赵立新在微博发问:“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一时间网上哗然,几乎是一边倒地指责赵立新“为侵略者洗地”,是“精日“。

[本人观点]

①赵立新微博提问,“精日”的可能性极小。

②赵立新微博提问有自炫之嫌。

③这一舆论事件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要避免思维的简单化。

一、炫耀“学问“动机明显

赵立新有“演员中的学霸“之称。中戏未毕业就保送全苏电影大学,后留学瑞典,并受聘于瑞典皇家剧院;懂多国语言。据说到瑞典四个月就会说很难掌握的瑞典话。几年前赵立新受聘于中央戏剧学院任教,出现在国内影、视、剧中的机会更多了。        

在“声临其境”舞台上,他的台词功夫令同行与观众叹服。影片《芳华》中文工团政委这个角色对他没有太大难度,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话剧《大先生》中饰演鲁迅更见功力。

赵立新在各种场合批评一些年轻艺人没有学问,底气应该来自他的资历。

这种以学问自傲的感觉,延伸到了引起这场大讨伐的关于故宫、关于侵略的微博提问里。

二、逻辑思维不行

“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

有人回答说,日本人准备长期占领而不是掠夺(这位网友关于掠夺的言论也错了),赵立新继续追问:投降之前也这么想?

类似的咄咄逼人的追问还有——

英法联军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那紫禁城呢?没带火石或打火机?”

自己不了解的史实,却一连串的反问别人,满满的盲目自信。表演艺术上,赵立新可能确实出类拔萃;估计是自我膨胀了。忘了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

最应该知道的事情,他恰恰不知道的: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即自己的认知空白是什么。

对“侵略者的本性”,赵立新有一个误解。他认为见什么就烧,就是侵略者的本性;日本人没有烧故宫一事,跟他的认知发生矛盾了,他想不通了,走进死胡同了。他没有找到自己认知上的问题,直接把这种疑虑在微博上表达出来。

仅从文字看,人们认为他替侵略者洗地,是符合逻辑的。烧杀抢,是侵略者的本性所决定的,但侵略者的本性,不全是由烧杀抢表达的。没有烧故宫,不是侵略者本性变了,是具体策略变了。侵略者有残暴的一面,也有狡诈的一面。

演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但是演员的台词是编剧写的,台词功夫不能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语言背后是思维,思维有问题,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赵立新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问题,如果表现是其他话题上,不一定会惹出那么大动静。关乎民族感情,就把众人的义愤点燃了,吃不了,也兜不住;道歉都没有得到谅解。

如果真对有关历史感兴趣,应该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要与人探讨,在微博里隔空对话,你一句,我一句,口水式的表达,很不严谨,不是尊重历史的态度。

三、关于故宫与文物

故宫确实没有烧。

但是故宫文物,还是被日本人抢了。

我本人在赵立新发问之前,只知道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煤炭、金属等原材料,因为这些是战略物资。

故宫文物,以前只知道日军占领北京之前的“文物南迁”,电视台播过纪录片。日本人有没有抢过故宫文物?真不知道,也没有想到要了解。

网上一搜,有人提供了答案。北平沦陷治后,日寇数次强闯故宫,抢走大铜缸66座、元明清时期所造铁炮数尊、铜灯亭91个。也有记载说,占领北京后,日本人要故宫“献铜”,不得已,故宫管理人员选了一些没有铭文的,文物价值相对较低的铜缸“献”了出去。逼迫“献铜”与抢铜无异,战略物质优先,更是日本战时一贯“国策“。

有资料说,日本人从故宫掠走了其他文物一万多件。“没有大规模掠夺”,因为1942年登记造册的故宫文物有二十多万件。

据有关资料说,战前中国在伦敦、莫斯科等地举行过故宫文物展,故宫文物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

日本人宣称“日中亲善”,要扶持汉奸傀儡政权,目的是要征服和占领中国,会在某一时期某些地方有所顾忌,有所收敛。他们以为故宫已经是自己的了,心态跟英法联军不一样。

四、关于洗地与精日

日本人有没有掠夺故宫文物,网上搜搜就知道的事情,赵立新会笨到拿这么容易弄明白的事情侵略者洗地?

这不是精日,那是什么?是他的无知与轻率。非己所长,却不懂装懂,瞎带节奏。

日本人不烧故宫,跟“侵略者本性”有什么关系?同样是侵略者,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日本人却没有烧故宫,取决于他们的侵略目的。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事件。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英法要用武力逼迫中国开放口岸,与其通商;而日本妄想长期占领、甚至吞并中国。

目的不同,具体做法自然会有区别。

赵立新仅仅拿烧与不烧做对比,不考虑侵略目的、历史背景等其他相关因素——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产生简单化的对比。

那么,应该怎么避免简单化的对比?要学会综合地思考问题,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顺便说一句:写文章,写评论,就是干一件事情: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赵立新如果会综合地、稍稍周全地思考问题,就不会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简单化地看问题。

缺乏历史知识,容易提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但是,探讨问题,都是从表面到深入的。只是,不能为炫耀学问而问,尤其不能拿不懂的问题显示自己的学者范儿。

坏人一般都是狡猾的。一个坏得那么傻的人,他的坏也一定是肤浅的,不值得大动肝火。

五、义愤与理性

“赵立新之问”引发的舆论现象,远比“赵立新之问“本身有探讨价值。

不止一个批赵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日本人做了什么,不是为何不做什么!”

但是,有一个抗战史问题,很多人有兴趣:侵华期间,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占重庆?

现在一般认为,日军不是不想攻占重庆,而是做不到。日军攻打长江边上的石牌,就是企图打开通向重庆的门户。但中国军队守住了石牌。经石牌一战,日军不再有企图攻占重庆之举动。最近有家电视台播的《宜昌保卫战》,就描写了石牌之战。

容我继续想:若重庆被日军攻占,抗战进程应该会更加艰难曲折……吧?

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没有发生什么,为这样发生而没有那样发生,追问这些问题,会让人“脑洞大开”,向各个方向伸出思维的触角,对历史的洞见、创见就从中产生了。这时,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哲学层次的问题,你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这些思考,其最大的意义,不一定是得到某个具体的结论,而是你从精神活动中感受到思考快乐,这是作为人的自由和幸福……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日本侵华历史,重要不是简单的“记住“,而是要防止遗忘!

什么是“简单地记住”?就是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是消极地而不是积极地“记住”。

什么是积极、主动地“记住“呢?不仅仅要记住别人告诉你的,别人要求你记住的;还要了解并记住别人没有告诉你的;不但要记住结论,还要了解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所以,除了“记住”,还要探究。探究,是为了更深刻地记住。

探究即思考。思考,思维方式很重要。    

不言而喻:思考的起点是事实。掌握的事实材料越多,思考的角度越多,思考就越是周密、全面,越是不会人云亦云,被轻易带了节奏。

离开事实或事实依据不足,也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考不叫思考,是瞎想,乱想。比如这几天的赵立新。

独立思考、思维方式,这些词值得说三遍。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