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鬼吹灯为何受欢迎?“盗墓”是对统治阶级的报复

文|冰川思享库

正是这种打倒剥削者、打倒寡头的革命精神让人“暗爽”,盗墓变成了对统治阶级的报复。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孟隋

算起来《鬼吹灯》走红有十年了,其影响力至今不衰。这十年间不算影视改编、电子版和盗版,光正版实体书就卖出了1300万册。

这个暑假,《鬼吹灯》火爆网剧市场!腾讯视频继去年高口碑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之后,推出了《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与此同时《鬼吹灯》衍生小说改编的网剧《鬼吹灯之牧野诡事》也在爱奇艺推出。

笔者算是《鬼吹灯》最早的一批粉丝,不但八部《鬼吹灯》通读了两三遍,而且它的衍生小说、仿制小说也是读了不少,甚至连《鬼吹灯》作者后来出的一些口碑极差的书(比如《迷航昆仑虚》、《鬼打墙》、《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都读了。

▲鬼吹灯·寻龙诀

今天想谈一谈《鬼吹灯》为何如此受欢迎。

一是谈谈《鬼吹灯》作为娱乐作品,在内容上有哪些过人之处;二是谈一下它为何会被社会接受,并不是我们支持“盗墓”,是因为“盗墓”呼应了当今人们的社会焦虑。

1

笔者认为,天下霸唱写的《鬼吹灯》是网络文学中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这里说的“最好”当然是指它作为大众文化作品,而不是说它的“文学价值”(嗯,这里的确没“文学”多少事儿)。

《鬼吹灯》“横空出世”以来,如今依然是网络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大约是2006~2007年之交,笔者读到了这部神作,当时《鬼吹灯》刚问世不久。那时对网络小说的印象是《寸芒》《缥缈之旅》《兽血沸腾》这类的,最好的也不过是萧鼎的《诛仙》而已,觉得网络小说不过是低端的娱乐文化。

直到看了《鬼吹灯》,才觉得网络小说中也可以诞生神作,即使放在最好的纸媒娱乐作品中,《鬼吹灯》也是有着一拼高下的实力。

当年笔者就和一位学心理学的大学好友讨论《鬼吹灯》为何这么受欢迎,这位朋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可能与“子宫崇拜”的原始欲望有关。

他说,小说中的“盗墓”总是发生在一个幽闭的半圆形空间(“墓室”),总有一个幽暗神秘的孔道通向这个空间(“盗洞”、“墓道”、“山洞”等等),那里是诱惑人的恐怖之所。这“子宫崇拜”的经典造型,象征了人们逃离世界、返回安全的母体的原始欲望。

精神分析的理论用在这里,近乎玄学,只是可备一说,还是要从娱乐文化常识出发,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观点。

2

《鬼吹灯》作品本身有无可置疑的高品质。

首先,《鬼吹灯》算是“行业小说”,字里行间带着浓浓的专业范儿。作者在盗墓考古方面专业知识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真假混杂,作者虚构了一个盗墓的传统和一套行业仪式。

比如盗墓四大派发丘、摸金、搬山、卸岭的传承;比如盗墓者盗墓时要遵守哪些规则、有哪些禁忌等。作者生造了一套关于盗墓的行业术语,比如“寻龙点穴”“摸金符”“黑驴蹄子”“粽子” “明器 ”。

一个人就开创了一个虚拟世界,这是何等的本事?可以对比“武侠”世界的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武侠”世界,是在晚清、民国、港台几代大师的笔下逐渐完善起来的,逐渐累积出“江湖”“门派”“轻功”“内功”这些行业知识。

而“天下霸唱”一个人就把“盗墓”世界的行业知识发明出来了。所以说,这是何等的本事!这么庞杂的知识积累,显然不是一般年轻人能具备的。

所以作者天下霸唱的年龄曝光之后,有不少质疑认为天下霸唱背后必有高人代笔,这本书完全不像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随着天下霸唱不断创作,“代笔”谣言才逐渐减少,但至今该谣言仍有不少人相信。

其次,《鬼吹灯》完美融合多种类型文学于一身:恐怖、悬疑、推理、探险。在无论哪种类型上,《鬼吹灯》都做到了“顶配”。

比如作为恐怖小说,虽然作者对多数“超自然”事件都给出了科学模式的解释,但是仍让人毛骨悚然,这归功于作者营造氛围的出色能力;

作为推理小说,它比多数侦探小说还精彩,根据古墓遗留的蛛丝马迹,推断出墓主人生前的的想法,从而逃出生天;

作为探险小说,作者在人文地理民俗方面的庞大知识储备,也是让人叹为观止(原谅笔者再次使用这个词)。从险象环生的昆仑雪山到内蒙古深山老林,从风沙肆虐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山水诡异的云南边疆,作者不仅对自然环境熟悉,对人文、方言、民俗这些东西也是了如指掌。

《鬼吹灯》证明了,大众文化精品绝不低幼,更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创作,没有远超常人的知识、技能和智力,绝对写不出来。

3

一开始,笔者也觉得《鬼吹灯》走红和政治、道德、社会方面扯不上多少关系。它是纯粹的娱乐,完全是高品质的内容本身奠定了它的地位。

后来系统地学习了大众文化理论之后,才明白大众文化总是和文化接受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于是某个大众文化作品走红也总是和道德、社会问题难解难分。这样才能说得通,为何在真实社会生活中讨厌盗墓贼的大多数人会喜欢乃至迷恋虚构作品中的盗墓贼。这是因为主角们在某些方面暗合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期许。

因此,仅从作品自身的高品质恐怕还不足以解释《鬼吹灯》大受欢迎,那么,《鬼吹灯》里的盗墓贼们究竟是怎样让我们“暗爽”的呢?

▲鬼吹灯·精绝古城

《鬼吹灯》通过渲染墓主人的残暴,来使“盗墓”这种负面行为“合理化”的。《鬼吹灯》一直在凸显盗墓的对象是“封建王朝的剥削阶级”(小说中的原话)。

书中几乎所有墓主人都属于古代的统治阶级,他们通过剥削、压迫、残害奴隶,让自身死后保有奢华墓室和陪葬品,这些统治阶级普遍具有残暴、贪婪的特征,比“革命”文学中的黄世仁、南霸天这样的角色还恶毒无数倍。

比如作者多次写到精绝女王“生前的生活很奢侈”,对奴隶进行极残酷的处罚,“驱使着周边小国的十万奴隶”做工程浩大的“地下王宫和陵墓”。

再比如云南献王墓的献王更是残暴到离谱,制作活人蛹,还把百千个怀孕妇女制成“死漂”(为了收集她们的怨气来护卫陵墓)。这些统治阶级生前残暴,死后贪婪,残害无数生灵,耗费巨大资金,制作各种邪法,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死后随葬财物。

对于这样的墓主人,“盗墓”是对他们生前横征暴敛、残暴统治、贪得无厌的报复,打倒这样的土豪、分他们生前的明器再合理不过。正是这种打倒剥削者、打倒寡头的革命精神让人“暗爽”,盗墓变成了对统治阶级的报复。

读者看了觉得“解气”,是他们看到了某些似曾相识的社会秩序被勇敢的盗墓贼象征性地推翻了。读者从《鬼吹灯》中读出的爽感与内心蕴含的社会观念“相关”,正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支撑了盗墓行动的合理化,乃至崇高化。

(实习编辑:莫子野)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